老虎原创语文教育的失败与母语之殇

叶开语文教育的失败与母语之殇

语言是一条活动的河流,文字是其中生机勃勃的游鱼。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语文空间内,这种闭环空间让语文的学习与运用严格地被各种规则约束,而形成死语,无法灵活运用,更难以推陈出新。语文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程,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语文到底是什么?

1语文规范造成了大问题

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经验,有人学到最后,可能写出这种段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这些段子包含历代诗词名句,但都是在语文教材里出现过的。可以看到,“段子手”的知识结构,被限定在语文教材范围里,很难“越雷池一步”。用“写作业”作结,让这些看似散乱的句子怪异地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了对“作业”的强烈反讽和批判。通过批判作业,再进一步批判语文教材,会形成一个有效的批判链——我们的语文学习,已经完全被“作业”异化了。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教师与学生都成了“作业机器”下的豆腐渣。

我曾写过二十多篇长文批判语文教材,一度引起强烈的反响。很多读者感到“毁三观”,读了我的文章才发现,大家一直奉为圭臬的语文教材,竟然是由数量颇大的假冒伪劣“残品”拼凑而成的。这样的语文教材不仅不能担当“范本”,也无法做叶圣陶先生所谓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如果是坏榜样,教师和学生如何有效地“举一反三”呢?

上面引用的段子,是戏仿语文造句练习的有趣结果,并且造成了打着“作业”反“作业”的特殊效果。这显然不是规范语文,如果有人作文这么写,百分之九十九可能会遭到语文老师的棒喝。

由此可以看到,每个中国人都存在两种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每个中国人都持有两种言说方式:学校语文和社会表达。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和表达,截断了语文与现实的联系,让我们进入闭环的语文空间中。这种闭环空间让语文的学习与运用严格地被各种规则约束,而形成死语,无法灵活运用,更难以推陈出新。在这种闭环语文环境下,很难出现有趣的、不走寻常路的表达。闭环语文学习造成了社会语用恶劣效果,社会语言表达上充满了陈词滥调。

语言是一条活动的河流,文字是其中生机勃勃的游鱼。打破僵化规则约束,会发现语言运用蕴含无穷趣味——在字词的不同组合与拼接中,也有着无限的秘密魅力。有人搜集了一些爆笑版“小盆友造句”:

1、题目:一边……一边……

小朋友写:他一边脱衣服,一边穿裤子。

2、题目:陆陆续续

小朋友写: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的回家了。

3、题目:难过

小朋友写:我家门前有条水沟很难过。

4、题目:又又

小朋友写:我的妈妈又矮又高又胖又瘦。

5、题目:先……再……,例题:先吃饭,再冼澡。

小朋友写:先生,再见!

6、题目:况且

  小朋友写:一列火车经过,况且况且况且况且况且况

按照语文规范,这些造句都是错误的,考试这么写肯定判零分。

但细读这些造句,会发现如此有趣的思维方式只有“小孩子”才做想得出,做得到。保有童心的大人,对此都能心领神会并会心一笑。这种句子,是打破词语间僵化规则链锁而诞生的。那些不允许拼接在一起的词语和意象,在一起则造成了有趣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外国人学汉语也常会造出令人爆笑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都是错误的表达,但因其“错误”而趣味盎然。

成年人使用语言时已经被规范了,下意识里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表达是“正确”的,并能以规范方式表达出来。十年以上的语文规范训练,让每个人说出来的句子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你不是对词语极其敏感的诗人,想说出一句特别的话来非常困难。语言规范已控制了你的表达。你以为说出自己的话,其实是被人们说过无数次的话。常常有人在读了一篇妙文之后大发感慨:写得太好了!都是我想说的!但你没有说出来,只有掌握语言秘密的人,才能说出你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未被规则和规范束缚的小孩子,才能打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藩篱,让这些彼此不相干的物质发生有趣联系。优秀诗人同样具有联系万物的能力,他们诗句里并没有僵硬的边界。

阅读现代诗要接受这种表达:它不是规范的,而是跳脱的,它的语言打通了那些属性遥远的事物,突破了各种感知能力的界限,而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意象和潜能。小孩子说出的话总是很有意思,他们对某些事物的表达,稍微整理一下就是极其精彩的诗。

六岁女孩子郎萩咫写过一首诗:

我的牙齿是嘴里的刀

它切开萝卜、黄瓜

切开苹果、蔬菜

它切开了水

它会切开我说的话吗

喂、喂、喂

你听

它切开了。

这是六岁女孩子的奇思妙想,尤其“它会切开我说的话吗/喂、喂、喂/你听/它切开了”这四句,完全是神来之韵。父母如有心,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可惜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被闭环语文学习毁坏了,不能明白牙齿切开孩子说出的话,也不能用听觉来形容坚硬的物质。这些都是闭环语文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些规范,那些标准答案,以及每天做不完的填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无趣作文,在我们长大过程中,往我们的脑子里塞满各种干涩无趣的词语和句法。就这样,我们的人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诗意。

我曾写文章批判过标准答案,其中一个例子在网络上流传很广——问:谁是三国时最聪明的人?我女儿答:孔明。老师判错,正确答案是:诸葛亮。

这些都是表面暴露的问题。而语文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程,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语文到底是什么?

2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直到现在仍是语文界争论不休的大问题。

检索相关论文,会发现语文“定名研究”是一个热门。“语文”这门学科应该叫“国文”还是“汉语”或其他名称,迄今为止都在剧烈争论中,一直没有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权威说法,相关学者为此仍在争论不休。在权威定名之前,这门学科仍只能叫“语文”,就这样对付着叫下去。但名不正言不顺,让语文这门学科处在极其尴尬的地位。

上海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里说:“……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到底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语文学界对语文课程性质争论不休,语文学科连令人信服的名字都没能确定,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教了三代人、六十年。如此语焉不详,不出问题才怪呢。

除了语文界资深教师在反思,还有些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专门研究如何统一名称。湖南师范大学有一篇硕士论文《汉语母语课程定名研究》,主张把“语文”定名为“汉语”;河南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华语论-关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名称和课程性质的研究》,则主张“语文”定名为“华语”。此外,关于学科名称的问题,历年来各地的语文教师、大学的课程研究专家一直在探讨,各种提法都有。总结起来,关于“语文”定名问题有八种以上建议:国文、国语、中文、中语、汉文、汉语、华文、华语。

争论纷呈,各持己见。综合各种观点,我认为应定名为“中文”。这样可以涵盖传统,明确文化属性,清晰对应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不同表达,在国际交往上,有效定位中国语言及文化学科,利于真正的核心价值诉求。在本国小学到中学的学习上,把“语文”定名为“中文”,涵盖了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可以明确母语学习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而且从字面上,可以一望而知地明白,翻译为外语即对应Chinese,也非常方便。这样一理通百理通,“中文”母语学习的奇经八脉,全都通畅了。“通则不痛”,原有的“语文”痛点和“语文”学习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民国时期小学课本叫做“国语”,中学课本“国文”。如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就是为小学生编写的。先学“国语”,明辨词语及是非,然后及于“国文”,熏染于优美修辞而能为文,这是一个有序的渐进过程。从这个学科名称极其前后分类来看,当时的母语教学专家有明晰的学科思想。近年来民国教科书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







































早期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白癜风网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zz/8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