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古龙,谁更胜一筹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武侠两条路:

一条金庸

一条古龙

两条路迥异,孰优孰劣,被争论不休

其实,路虽不同,却殊途同归

有一些通读两位作品的读者认为:

金庸先生的作品总有大家风范,

古龙的小说就难免有些“小家子气”。

的确,产生这样的看法并非没有理由:

  首先从书中人物和招式的命名来看,金庸往往引经据典,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总在其姓名中有所暗示或体现。例如经典的从“靖康之耻”引出了“郭靖、杨康”;乔峰本姓萧,“乔”“萧”字虽不同,音却相近,亦暗示了乔峰本人无论在何种境地、何种身份时都不变的侠义情怀。

  而古龙的小说中,金钱帮的帮主便叫上官金虹,冷血的杀手就有荆无命的名字,甚至于龙啸云的儿子就起名龙小云。他的作品中虽然也有一些巧妙的人物名字,但他却似乎对大部分人物的名字不怎么关心,有一点率性写下的意味。

  而说到武侠小说中重要的元素“武功”,两人的差别就更大了。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招数总要有迹可循,例如从世尊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的故事中引出的“枯荣神功”;同时又力求自创招数与故事环境极度契合,像是“打狗棒法”与“丐帮”。至于武功的一招一式,金庸更是毫不马虎,硬是自己写出了“独孤九剑”中的总决式,一时让不少痴迷的读者依着去练。

  而古龙的作品中,对于武功的描写则大多是一些“极其高深”、“早已失传”的词汇;在招式上,更是用一个“快”完成了所有小说中一大半的描写,而出招拆招的描写就更加寥寥可数了。

所以有读者产生了古龙不如金庸的看法

但是,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又太肤浅

  如果以画来喻,说金庸的小说如《清明上河图》,那么古龙小说就像是一副《泼墨仙人图》。《清明上河图》中每一人都栩栩如生,《泼墨仙人图》只勾勒线条;《清明上河图》固然淋漓尽致,《泼墨仙人图》亦不失仙风灵韵。

(清明上河图)

(泼墨仙人图)

  如果说读金庸的作品正如和好友宴饮比赋,一时一刻都美妙之极,更值得日后细细回味,那么读古龙的作品正如一个人在烈日下行走了半日,恨不得将眼前的满桶清水一饮而尽。

  当读金庸作品的读者正在细细品味王语嫣的一个眼神,包不同的一句讥讽时,读古龙作品的读者早已翻了十几页,或许金庸书中的人物刚跨鞍上马,古龙书中的人物就已手刃了数十个仇人,擦了擦刀头的血,转身离去了。读金庸先生的书正是舍不得读完,而读完之后又想要再重新打开再读几遍;读古龙的书却巴不得一口气看到底,真当看到了最后一句,又觉得怅然若失。

  金庸先生本就出自书香门第,无论是对经史学问的考究,还是对稗官野史的泛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读者可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明显的感受到他的功力。不少读者在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时,产生了读《红楼梦》的感觉。

  《红楼梦》有极高的成就,本就不是因单纯的刻画了太经典的人物,或是安排了各人物的纠葛命运,而是《红楼梦》中包罗万象,仅止其中一项,就足以单独成书。以王夫人室内所描述的诸物为例,单是其中的美人斛,便是汝窑中的名器,即使在今日的博物馆中也十分罕见。正因曹雪芹对这些物品极其讲究,甚至一些文玩爱好者也将《红楼梦》当做参考书籍。而读金庸先生的小说,也正有如临其境,大长见识的感觉。其实不难发现,无论是为人熟知的《射雕》三部曲、《鹿鼎记》,还是相对陌生的《越女剑》、《书剑恩仇录》,这些作品首先就反映出了金庸先生在中国历史方面的极深造诣。

  小说本身虽然是虚构的,但是金庸先生将虚构的故事置于历史的框架之中,尤其是巧妙借用了“康熙下江南”、“天地会”这些历史上的传奇故事,使得自己的作品气势恢宏壮阔,更成功的将读者代入了自己创造的武侠世界当中。从小接受的良好教育和个人极深的修为使得金庸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个侠之大者的形象,而兼济天下的理念也从这些人物身上流淌出来,影响着读者。

  高尚的理念总能激励人,所以读者们愿意一遍一遍的去读金庸的作品,寻找自己的方向。

  也因此金庸的小说让人充满能量和希望,自然有大家的风范。

  古龙创作则从写诗开始,更是在弃学之后为了谋生才开始写武侠小说。从诗歌起步的他,将散文的形式应用到武侠小说中,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非议和排斥。大起大落的遭遇使得古龙自己更加愿意快意恩仇,饮酒和寻欢也成为了古龙生活的重要内容。所以,古龙的作品中,尽是些睚眦必报的侠客、不择手段的恶人、极度虚伪的小人和表面粗鄙不堪却高尚正直的怪人。所以。在古龙心中,他似乎无暇关心国家的兴亡,只是在小说中一次一次谈及他最看重的友情和爱情。

  古龙在《飞刀又见飞刀》中提及“朋友之间的感情永远是那么真实、那么可贵。不幸的是,朋友并不一定全都是真的朋友,仇敌却永远是绝对真实的。”看到这里,读者已经不是只看到书里的那个人物,似乎还看到了命途多舛的古龙,甚至看到了自己。

  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古龙如此描写李寻欢:“李寻欢竟在雪地上挖了个坑,将那刚雕好的人像深深的埋了下去,然后,他就痴痴地站在雪堆前。他的手指已被冻僵,脸已被冻得发红,身上也落满了雪花。但他却一点也不觉得冷,这雪堆里埋着的,就象是一个他最亲近的人,当他将‘她’埋下去时,他自己的生命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古龙用类似“裸奔”的方式去写小说,名字可以不要,武功路数可以不要,甚至一些人物的去向都“忘记”了写,换来的是可以将读者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物内心情感上的一种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让读者的情绪随着因书中文字简洁而引起的情节大起大落发生变化,更让读者总能在某一部小说里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在真实生活中无法诉说的情感和愿望,看着独句成行的散文小说仿佛是在倾听自己的忧伤和喜悦。

  但是,许多古龙小说的读者却不愿意再去读已经读过的文本,因为有时那种感觉实在是像在揭自己的伤疤。

  压抑的情感已经得到释放,自然就会慢慢无人问津。也因此古龙的小说总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同时,由于作品风格的原因,金庸的武侠小说更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因为即使一些导演和演员不能体会到作品中的精髓,依然可以根据金老生动形象的描述依葫芦画瓢,用来获得票房和收视率。但是许多尝试拍摄古龙作品的导演,无论从影视角度上看作品成功还是失败,总是拍出了一个像是原创的作品。因为那种靠文字传达的情感,本来就从不同的频率在触及读者,这样的难度确实是太高了。

  一个没有情感只懂得大义的人,会成为一个形式机械的人,一个只有情感没有大义的人,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两个作者虽然风格迥异,选择了不同的写作道路,但是他们的终点却是一样的。金庸为了我们打造了一个世界,古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创造世界的空间。在教育和经历之外,两位作者作品中的各种元素,毫无疑问满足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完整人格的不同需要。或者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值得回忆的、充满武侠梦的青春。

  至年,金庸先生已经91岁高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依然坚持为中国文学发展做贡献,似乎正像他书中哪些国之大侠。而至年,古龙已经离世近30年,他嗜酒如命的性格加剧了自己肝硬化病情的发展,由于静脉出血,带着他“与48瓶XO合葬”的愿望与世长辞,也似乎很像他书中那些洒脱不羁的侠客。

  这样两个目的地相同的人,谁输谁赢,在真正的读者心中,已不重要了。

  不好意思各位好汉,在下要插个硬广!讲道理的话,古龙嗜酒,富氢水可以减少酒精对我们肝脏的伤害,如果古龙先生能多喝些咱们富氢源的富氢水,也是对缓解他的肝病病情有帮助的。

  无论怎样,如果古龙先生的生命可以多延续一段时间,相信古龙迷也可以看到那些一直想看,但古龙自己却没写完的故事吧。

an这是一个为人类健康操碎了心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zz/4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