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朱晓农:汉语中三条与中国逻辑相关的基本语法原理.载日本《中国语文法研究》,年卷.
汉语中三条与中国逻辑相关的语法原理
朱晓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香港科大人文社科学院
合理的讲理方式都是相同的,不合理的讲理各有各的不法。(作者)
提要:汉语有同构、对比、适境三条基本语法原理。前两条是中国逻辑的同构和对比推演法的语言基础。中国人辩论时证明用同构推演法,反驳用对比推演法。适境原理是中国人的容错、适境、外因等民族心理和行事方式的语言-认知来源。
关键词:对比原理,同构原理,适境原理,同构推演法,对比推演法,同同异对,民族心理
1.引言
先说几句我对语法和逻辑的看法:句词法不过是词义的抽象,词义不过是用法的凝固。抽象有程度不同,凝固有松紧不同,因此,从语义到语用到句词法,也就是语法内部是一条连续统。语法形塑了思维方式,并决定了推理路径和认知模式,这是因为推理和认知是用语言进行的。语法规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范围或自由度,而表达方式的范围容纳了可接受的推理路径和认知模式的变异度;还决定了民族心理,因为由语法决定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全民族下意识的心理状态,并规定了下意识的行事方式。
汉语的结构不同于印欧语和阿尔泰语。其主要特征,按照赵元任(Chao)的看法,零句是基本句式,由零句组合而成的话题评述句在古白话文和现代口语中是常态句式,主谓结构只是其中一个特例。当然,由于一个世纪来汉语书面语的全面欧化,主谓句在现代汉语公文体中成了标准句式,本文不谈公文体。汉语中有三条决定中国人自然语言逻辑和认知模式的基本语法原理:
一、同构原理,这是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汉语中构词-词组-造句-句群是按照相同的形式建构起来的。
二、对比原理,句子使用中其成份含有对比义。
三、适境原理,指句子的产生和理解有赖于语义上意会、语用上适境理解、背景知识的补充。
对比原理通常看作语用原理,适境原理则跨越了语义语用句法。但按照我们的语法连续统观点,可归结为语法原理。
这三条语法原理对中国人的推理、认知、心理、行事起到关键作用。在同构和对比原理基础上构建起的中国逻辑的范畴和推理规则,对于中国人的推理和辩论方式,以及最终的认知模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朱晓农a,)。适境原理适用度很广,影响到中国人的集体下意识或民族心理,由此决定中国人的潜意识行为方式。
本文主要讨论对比(§§3-4)和适境原理(§§6-8)。同构原理和同构推演法已有详论(朱晓农),所以只在§2中简要介绍。第5节讨论语法对逻辑的影响。第9节讨论适境原理对中国民族心理的影响。第10节回顾赵元任对汉语逻辑的先驱性探讨,比较语言决定论/相对论和我们的语言前提论。
2.同构原理
2.1语法单位的同构性
汉语语法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从词-短语-句子的同构性,构词用什么方式,短语和句子也用什么方式(吕叔湘/朱德熙、陆志韦:2、朱德熙:3;:74:29-30)。汉语构词有合成和派生两类,合成词的结构有并列、主谓、动宾、偏正、述补等,派生词包括前附、后附、重叠等结构,而短语和句子构成也分那么几种,如述补结构‘提高/看清楚/美得他冒泡’。多个句子可组成一个更大的表达单位句群,也与句子结构相同(朱晓农)。
2.2话题句结构
汉语以零句为主,组合成话题句(群),构词缺乏形态,句子没有语法标记,所以没有英语那样严格的句子界限,作者认为表达上完整的意群,就构成一个句群,比如长篇小说《繁花》中,三四十个小句构成一个句群的情况比比皆是,最极端的竟多达66个连逗小句(引自沈家煊):
阿宝爸爸说,一提到具体细节,先生是老习惯,慢慢贴近我,咬耳朵,声音像蚊子叫,嗡嗡嗡,窸窸窣窣,窣粒窣落,我以前到DDS见先生,声音同样轻,但我现在,已经听不惯了,讲的大部分,就是我多年申诉的内容,我已经写了几百遍,毫无兴趣,唉,真是难为了先生,应该讲,变的人是我,先生还是过去脾气,我已习惯闷头写材料,独自闷想,根本不习惯开口谈论了,后来,先生岔开话题,提到另外几种,最复杂的背景细节,我心里一沉,先生当年经手的内容,不晓得比我深多少倍,责任重多少倍,一肚皮的陈年宿古董,三角四角情报交易,牵涉到敏感事件,敏感人物,先生随便讲,随便提,我表面麻木,心惊肉跳,先生的记性,特别清爽,也经常混乱,因为是老了,长年不接触政治,不参加学习,完全过时了,像一个老糊涂,其中只有小部分内容,现在可以公开谈,大部分内容,既使到了将来,恐怕一个字也不能谈,一百年以后也不能谈,有的内容,我心知肚明,有的内容,我根本是两眼翻白,有的内容,可能先生讲错了对象,有的呢,是我记错了对象,唉,这次碰面,一言难尽。
话题句有两种句型:套叠式同构和连环式同构,这在古汉语中就已是常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按照传统主谓分析法,第一句‘晋灵公’是主语,‘不君’是谓语。后三句都是主语‘晋灵公’承上省略。但实际上这是套叠式同构的话题评述句群。下面的括号分析,[]中是话题,{}中是评述。
[[晋灵公]1{不君}1]2:{{厚敛以雕墙}3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b;{[宰夫胹熊蹯不熟]4,{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4}3c}2。
第一句‘晋灵公’是话题,‘不君’是说明——这是第一层。然后很重要的是,‘晋灵公不君’这个小句本身又构成一个话题,后面是一整个大评述——这是第二层。大评述中又分为a,b,c三个并列的小评述——第三层。每一个小说明都是举例说明晋灵公如何的不君。而3c本身又是一个话题评述结构——第四层。图示见图1左。
图1.两种话题句,[左]套叠式同构,[右]连环式同构(T=topic话题,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