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0日,英国和法国签订《巴黎条约》,英国人获得了七年战争最大的战利品。
根据条约规定,法国除了保留了一些贸易点外,将绝大多数印度殖民地交予英国,承认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在此之后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印度都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的基石。
当然,在英国人看来,印度殖民地虽然重要,但当时还有一个殖民地比印度殖民地更为重要,就是北美殖民地。条约规定,法国将新法兰西交给英国,也就是现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同时法国将路易斯安那以东的地区割让给英国,考虑到法国当时已经秘密把路易斯安娜交给西班牙,这其实已经意味着法国退出了北美大陆,英国当时在北美面对的只是早就落寞的西班牙,而且西班牙已经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一统北美只是时间问题。
在此时的英国统治者看来,印度是英国在东方的支点,而北美则是英国在新大陆的基石,相比印度,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更为重视,北美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两个是自治殖民地,两个是业主殖民地,剩下九个都是英王直辖殖民地。而印度则长期以来都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经营,要等到19世纪印度才渐渐成为英国直辖的殖民地。
英国对两者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对于印度,英国是把其完全当成奶牛,能怎么榨就怎么榨,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如此,英国直辖之后更是如此,英国对印度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取财富。英国在印度的建设也是以获取财富为目的,能不在印度建造工厂和有技术含量的工程,就尽量不做,这点和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统治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比西班牙还过分,西班牙的土生白人至少还真的把南美当成自己的家,印度的英国人是根本没把印度当成自己的家,不管是印度出生与否,都想着捞一笔回英国。
而对待北美殖民地则完全不同了,北美殖民地有着很大的自由度,虽然北美殖民地造反后抱怨英国本土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但是客观的来说,北美殖民地是英国本土之外建设的最好,也最宽松的殖民地了。除了英伦三岛本土,或者说伦敦之外,其他英国领土并没有得到比北美殖民地更好的优待。
在北美殖民地独立前,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万,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多,但那时英国本土也不到一千万的人口,大约在万左右,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已经是本土的一半,而且这些都不是原住民印第安人,而是移居到北美的英国人。
相比而言,印度人在英国统治时期,大量饥荒,死了何止几千万人口,就连爱尔兰都因为大英帝国的漠视,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北美殖民地的待遇已经算得上极佳了。
此外,北美殖民地除了粮食和经济作物大量剩余和出口外,还有不错的手工业,造船,造炮都可以,产量也大。后来的独立战争时期,大陆军的军械大多数是北美自制的,从这点就看得出北美殖民地发展的很不错。
而引发北美殖民地不满的英国征税,实际上现在看来是正常的征税,日后美国独立之后,征收的税比英国主子征收的税要多得多了。
可以说,北美殖民地是当时英王视为珍宝的明珠,在当时是最被看中的殖民地,待遇颇佳,但大概就是因为之前待遇太好了,当英国因为七年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给北美殖民地加税之后,北美殖民地就不满了。
老子天生地养,也就是表面上喊你一声英王,你居然要征税,当时的北美殖民地的英国反对者其实大都是这个态度。
当然,其实这些反对者也不光是因为税收的关系,也有当时英国为了保证伦敦的重要性,限制北美殖民地的发展,比如北美殖民地一心向西发展,但是七年战争后英国却限制北美殖民地向西发展,明显是不想让北美殖民地的势力扩张,还有英国当时对贸易的限制要求,不过英国一向就这个态度,英格兰或者伦敦之外都是殖民地,只有高低之分罢了。
其实当时北美殖民地也有不少亲近英国,反对和英国开战的人,数量还不少,他们很多人在独立战争之后就去了加拿大,就算之后美国独立也不少亲英派,所以是不是和英国翻脸北美殖民地内部也分歧很大,而且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就是各自为政,内部吵个不停,许多人包括反对者也同意被征税,只要求英王能在国会给北美殖民地一些席位就满足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后来波士顿倾茶事件其实现在看看就是一群走私茶贩搞出来的,但是英王对其反应比较激烈,最终导致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反抗,当然这也有宗教因素,英国信奉的是圣公会,而北美殖民地很多人是被英国人赶出来的清教徒,两者本来就有很大的矛盾,七年战争后因为税收的事两者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独立战争的爆发。
独立战争的过程这里不细说了,虽然北美殖民地很努力,但是有点是很明确的,没有法国和西班牙的介入,北美殖民地是赢不了独立战争的,而法国和西班牙为什么介入,这又涉及欧洲政治,也算是法国和西班牙在报七年战争的仇吧,其实法国也算把七年战争的仇报了一半,就是法国太实诚,在这次战争中没捞到太多好处。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独立战争和另外一场独立战争很像,同样是工业商业财税重地,同样是因为征税翻脸,同样离本土很远,同样有宗教冲突,同样有两个大国在背后怂恿。
熟悉我这个专栏的朋友应该猜出来了,就是尼德兰独立战争,尼德兰当时也是西班牙帝国的工业商业财税重地,也是因为征税翻脸,尼德兰和西班牙距离虽然没北美和英国那么远,但是也是互不接壤,兵力运输后勤都受限。同样有宗教冲突,尼德兰基本上是新教,西班牙则是天主教,尼德兰独立时就是英法在背后支持。
当然,尼德兰或者说荷兰的地位可比北美殖民地强太多了,基本上就等于是西班牙帝国的一半,独立之后还能海上和英国对抗,陆地上和法国争雄的存在,北美殖民地那是根本不够格比,当然话说回来,也是因为这样,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对英国也没像尼德兰对西班牙那样伤筋动骨,后来依然成为了超级日不落帝国。而北美殖民地后来可比荷兰混的好多了,只能说风水轮流转。
不过在独立的伊始,美国可谈不上什么好,实际上一开始美国都不想成立联邦,年英国承认北美殖民地独立后,一开始这十三个殖民地就是松散的邦联,内政混乱,经济崩溃,老兵讨债,这十三个殖民地发现独立的日子不好过,但是他们又不愿回到英王怀抱,毕竟当年做过反贼,再投回去谁知道英王会不会秋后算账,所以年他们聚集到费城,搞了一个制宪会议,把原来的《邦联条例》修改成《美国宪法》,这才真正成为一个联邦合众国。
很多人喜欢把美国当成第一个共和国,实际上远不是如此,上面说到的荷兰早就是共和国了,而且美国很多方面是学习了荷兰,毕竟两者本来就很像,连组成形式都像,美国是十三个殖民地联合,荷兰实际上也是尼德兰七省联合,美国宪法搞出来的总统,实际上权力上已经很接近荷兰的最高执政,或者用极端的说法,除了总统是选出来的,和君主立宪制的国王也差不多了。
即便组成了联邦,但是美国内部依然面临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亲英派和亲法派的存在,美国是英国殖民地,七年战争的时候,北美殖民地都是跟着英国佬打法国人的,比如华盛顿就在那时参加英国军队和法国人作战,英国人当时看不起土生白人。(就是殖民地出生的白人),其实作为土生白人的华盛顿也差不多,他加入英国军队是为了获得英国军职,而英国人只肯给他殖民地军职。
后来这些人很多在独立战争中反英,而且因为法国人是独立战争中北美殖民地的最大支持者,很多人转为亲法立场。于是美国内部诸多亲英势力和亲法势力,而随着欧洲英法争霸的情况,美国内部两大势力也在角逐,说到底此时的美国和欧洲列强比起来只是一个小弟弟,欧洲列强内战,美国也会被波及。
譬如我们知道,北美独立时是十三个殖民地,后来购买了路易斯安那,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十三个殖民地和路易斯安那有很远的距离,中间有大块的土地,美国是怎么得到这块土地的呢?
其实美国人在独立前就对这块土地垂涎三尺,和英国人闹翻也有英国人不许十三殖民地进入这块区域的关系,但是在独立战争之后,英国人就主动把这块土地给了美国人。
别以为是英国人好心,英国人的目的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在独立战争中认输的英国,这块领土本来就很难保住,不如给美国,拉拢亲英派,而且看看十三殖民地对这块领土怎么瓜分,说不定会有机会。另一方面呢,这块领土西面是路易斯安那,当时还属于西班牙的领土,西班牙在独立战争中和法国一起支援美国,为美国独立做了很大贡献,英国佬要是占了这块地方,等于在俩个敌人夹击下,而放弃这块地方,没有了缓冲,两家迟早会闹起来。
英国人的搅屎棍技巧是一以贯之的,不过英国人没想到的是,美国人光消化新获得的领土就花了很久,而等到后来,拿破仑拿回了路易斯安那地区,却突然以一个极低的价格把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要万美元,简直是白送。
虽然说当时新大陆的土地确实不值钱,欧洲列强可以为了欧洲几平方公里的土地拼命,却对新大陆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屑一顾。(主要原因还是当时开发新土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这毕竟是万平方公里啊。
那么拿破仑是失心疯了吗?或者他爱美国甚于爱英国?当然不是,主要是当时拿破仑和英国闹翻,战争一旦爆发,拿破仑认为自己要集中力量在欧洲,而殖民地方面,法国海军不如英国,法国孤悬海外的殖民地很容易受到英国人攻击,而没有办法对其支援,所以与其便宜英国人,不如卖给美国人,还可以收回点成本,另外也能拉拢美国的亲法派。(当然,此时的路易斯安那也是法国从西班牙手里拿回来没几年。)
这事一出,果然,美国内部的亲英派居然反对这么便宜划算的买卖,明面上的理由是违宪,实际上就是怕影响英国人的关系,不过当时总统是亲法派(相对的),独立元勋杰弗逊,在他的主导下,美国拿下了路易斯安那,实际上当时北美就彻底形成了三方势力:英国殖民地、美国、西班牙殖民地后来的墨西哥。
说到底当时北美或者说新大陆殖民地的局势和欧洲战争息息相关,比如我们都知道独立战争,但还有一个第二次英美战争,就少有人知了,实际上这次战争也和欧洲局势有关,当时拿破仑和英国的争霸已经进入白热化,美国也被波及,英国不许美国和欧洲大陆贸易,所有船只只许在英国卸货,法国不许美国听从英国命令,最终美国人倒向法国,在年对英国宣战,实际上就是攻击英国的加拿大地区。
而就在此时,拿破仑对俄罗斯开始远征,实际上第二次英美战争其实就是欧洲战争的延伸,美国站在了法国这边,第二次英美战争其实就是欧洲战争的北美战场。
当然,美国人选择站在法国这边很正常,从关系来说,美国独立后和法国更和睦,法国半卖半送给了路易斯安那,而美国和英国矛盾不断。
从势力看,当时拿破仑基本上控制了欧洲大陆,局势怎么看都有利于他,英国人被牵制在欧洲,无暇北美,而且美国人一直希望能把英国人赶出北美,独占北美大陆。
不过美国人并不争气,在对加拿大的进攻中不但没赢,反而被加拿大民兵反推回来,白宫都被烧了,而后进入相持阶段,也基本上是在看欧洲战场的情况,当年拿破仑在巴黎退位,实际上美国也坚持不下去了,年英美签订了和约。
这次战争实际上就是欧洲战争对北美影响的延伸,在当时明显的就可以看出,美国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面对英国甚至英国的殖民地军队都束手无策,欧洲列强在战力方面要高美国一大截,美国只能依托其远离欧洲大陆和人口规模来支撑。
第二次英美战争之后,实际上美国就夹紧尾巴做孙子,当时欧洲局势已经进入英国独霸阶段,而英国的工业成果也开始显现,将各国都作为自己的分包商,美国也不例外,要等到近半个世纪后才开始新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