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侠小说大家,香港有金庸,台湾有古龙。金庸开创的新派武侠小说采自中国古典文化,奇妙丰富袁自成一家;而古龙是继金庸之后为武侠小说缔造高潮的作家,他的小说是“意在笔先”,侠客的面貌总是鲜明跳跃,开拓了武侠小说的新形式。
早在古龙声名尚未鹊起之际,金庸就认为古龙的作品有过人之处,说他早晚有一天会获得读者的赏识。古龙则说他最好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金庸。所以金庸与古龙两人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
金庸觉得古龙直爽,而且很罗曼蒂克:”古龙就是这么浪漫的人,与他的作品一样的浪漫。”因而,金庸年封笔后,主动出让《明报》这一方阵地,宗师传位于古龙。
“看金庸的书就像啃肥皂一样,让人没有一点继续往下看的欲望……”“拍死你,金庸先生写的真正的大侠,古龙写的就是狗屎。”这是百度贴吧一个随手翻来的帖子,类似的掐架帖数不胜数。关于金庸和古龙谁是大师的争议,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不愧是“史上耗时最长的争议”!最夸张的是西北两个读者因争议金庸、古龙谁是大师而大打出手,还动了菜刀,双双手脚致残。今年是古龙逝世三十一周年,金庸先生也至耄耋之年,这场阴阳两隔的的人引起的PK仍然争论不休。
《明报》向古龙邀稿《绝代双骄》,
古龙与金庸相识
台湾坊间有一种传说:“古龙”是冲着“金庸”去的,“古”对“金(今)”,“龙”对“庸”。年,古龙在《晨光》杂志发表纯文学创作的文艺小说《从北国到南国》,使用笔名“古龙”,开始了他的职业写作生涯。这一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创作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一年,奠定了金庸的武侠文学基业。
古龙,本名熊耀华,祖籍江西南昌,年6月7日出生于香港,幼时就读于德声教会小学。十四岁时随家人漂洋过海,定居台湾。年秋考入成功中学高中部。这时,熊耀华的父亲熊鹏声因外遇抛弃妻儿,熊耀华便离家出走,成为一名叛逆少年。
十八岁那年的冬天,熊耀华踯躅在台北市和平东路的黑街上,被无边的寒冷与寂寞包围着。碰巧遇到一位古道热肠的朋友,向他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古龙便在浦城街上获得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的住处,还在国立师范大学找到一份临时的工作。四年里,白天他替人誊刻蜡纸、编辑刊物,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夜晚他就读于淡江大学的夜间英语科。大学毕业后不久,熊耀华在台北美军顾问团里谋得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生活仍然十分清苦。
那一段日子,他常听别人开玩笑说:“别怕挨饿,大不了改行去写武侠小说。”当时台湾的租书业鼎盛,武侠小说的市场需求量极大。熊耀华想,我何不试试写武侠小说?说不定可以赚些外快。熊耀华的父亲年轻时曾写过武侠小说,他的书房里有不少武侠作品,熊耀华便是在那时受到的启蒙。他读清代和近代的武侠小说,最喜欢《三侠剑》:“二十年前我看这本小说时,只要一看到蒋伯芳亮出他的盘龙棍,我的心就会跳。”于是,年,熊耀华开始用“古龙”为笔名写武侠小说,没多久,他那试验性的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出版了。
接着,古龙又发表了《孤星传》《护花铃》等十余部小说。这时,台湾武坛以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为尊,“三剑客”在出版界呼风唤雨,结盟开办武侠作家沙龙,古龙便混了进去。在了解了古龙的武侠造诣及文笔后,“三剑客”由于常年稿约不断,难以一一应付,便邀请古龙为他们捉刀代笔。古龙便顶替上阵,并趁机向“三剑客”请教学习。“三剑客”中的诸葛青云,可以说是古龙的入门老师。
从年起,古龙接连发表了《情人箭》《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名剑风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六部长篇,超过百万字,质量也明显提升,遂跃登为武侠小说“四大天王”之一。古龙年至年发表的《浣花洗剑录》向《宫本武藏》等日本小说取经,探索武道(天道),另辟武侠蹊径。《武林外史》奠定了古龙武侠小说的“浪子”风格,强化了《名剑风流》的现代感。而《绝代双骄》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是第一部大红大紫的长篇武侠小说。被坊间传为美谈的是,香港知名作家倪匡替《明报》向古龙邀稿《绝代双骄》,自此,古龙与金庸结识。
年年初,古龙的《楚留香传奇》破茧而出,此书集武侠、文艺、侦探、推理、寓言于一体,自立门派,树立起“新派掌门人”的标杆。那年5月,香港发生左派大暴动,暴徒烧死了商业电台广播员林彬,声言下一个目标是在《明报》写社论痛斥暴徒的金庸。君子不立危墙下,金庸借着往外国开新闻会议的机会,离开香港前往欧洲避难。金庸临行前要选择一位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家代替他写小说来填补在《明报》副刊中那个本来刊登《倚天屠龙记》的版位。他看了《楚留香传奇》之后选中了古龙,吩咐副总编辑潘粤生去台湾商洽此事。潘粤生不认识古龙,便邀《快报》总编辑邝荫泉一同到了台北,约古龙至饭店吃饭。潘粤生诚恳地向古龙道明了来意,古龙当然欢喜,立即答允下来。邝荫泉听说选择古龙是金庸的主意,认为金庸一定法眼无差,便趁此机会邀请古龙也替《快报》写一篇武侠小说,古龙也答应了。自此以后,古龙的武侠小说同时在香港两家畅销的报纸上刊登,读者反应非常好,印成单行本后一纸风行。古龙替《明报》写的武侠小说便是《流星蝴蝶剑》。邵逸夫看中了这本小说,向古龙买下改编电影的版权,由倪匡任编剧,楚原任导演,拍成电影于年在香港上映。该片十分轰动,创造了武侠电影的又一个高峰,也缔造了古龙的电影时代。
自此,古龙的小说如日中天,开启了此后十余年的黄金时代。他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成为武侠史上的不朽名著。《萧十一郎》《欢乐英雄》《大人物》《七种武器》系列以及《三少爷的剑》《白玉老虎》《碧血洗银枪》《英雄无泪》等作品均广受欢迎,几乎每一部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20世纪80年代,著名艺人郑少秋主演的香港电视连续剧《楚留香传奇》在台湾播映时盛况空前,“满城争说楚留香”,成为台湾电视史上的经典作品。因此,古龙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即投入于影、剧事业,与好友倪匡、导演楚原经常合作,挂名之作品数十部,年甚至创办了宝龙电影公司。这显然有助于小说文本的激发和创新。
很快,古龙与“三剑客”齐名,奠定了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天王”的地位。这个时期,金庸每到台湾,就会邀古龙一起吃饭、喝酒,聊武侠,说电影。两人还经常打电话,隔着海峡诉说寂寞,有时从午后一直聊到天黑。
金庸封笔,主动出让《明报》阵地,
让古龙连载“陆小凤系列”
年,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行将结束,他写信向古龙约稿,请他为《明报》撰写武侠小说。知名武侠小说研究者陈墨说,古龙的朋友于东楼曾告诉他,古龙接到金庸来信时,于东楼正好在场。那时古龙名头正盛,来函很多,根本来不及细看。当时他正准备洗澡,就漫不经心地把一封香港来信递给于东楼,让于将信拆开,看看到底是哪个家伙从香港写信给他。于东楼拆开一看,竟然是金庸的约稿信,急忙把信给古龙看。古龙读完金庸的信,简直难以置信,澡也不洗了,光着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说一句话。此后,古龙即开始为明报撰写“陆小凤系列”,在《明报》连载时,获得空前成功。金庸既是古龙的文坛前辈,也是他的竞争对手,金庸主动让出《明报》这一方阵地,让古龙发表代表作,这让古龙感恩并铭记终生。古龙说,金庸是前辈,他自己与前辈还有某种差距。
对于古龙,金庸表示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古龙是一个专业的武侠小说作家,他是靠写武侠小说谋生吃饭的,而武侠小说创作对金庸来说,只是副业。金庸的作品,是经过十分精细的修改和琢磨的,而古龙的作品大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完成的,几乎没有修改过。金庸作品整体的精致性、人物的完整性使得读者对其作品的阅读构成了一种完整的体验。而从作品的整体来看,古龙作品在创作水平上起伏很大,即使是在一部作品里,不同的部分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文字、情节、人物上有比较大的修改空间,这就使得古龙系列作品里一些很精彩的作品和部分受到了影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时过两年,古龙的《天涯明月刀》崭新“出鞘”。古龙后来说:“而一部在我这一生中使我觉得最痛苦,受到的挫折最大的作品便是《天涯明月刀》。因为那时候我一直想‘求新’‘求变’‘求突破’,我自己也不知是想突破别人还是想突破自己,可是我知道我的确突破了一样东西——我的口袋。我自己的口袋。在那个时候唯一被我突‘破’了的东西,就是我本来还有一点‘银子’可以放进去的口袋。”
金庸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师,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到《天龙八部》到《鹿鼎记》,他把“侠”的内核挖掘得很深,几乎断了后人武侠创作的后路。可是,古龙仍在求新求变,他剑走偏锋,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从书写人性入手,几乎完全抛开历史,在纯粹的江湖背景中叙说纯粹的江湖传奇故事。他多用诗化的短句,写武打场面时不再拘泥于细腻的招式,而是渲染气氛,集中爆发。其次,他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模式,甚至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用之于自己的作品。
金庸的武侠小说实不“庸”,他化腐朽为神奇,集旧派武侠为大成;古龙小说更非“古”,辟蹊径而另成峰,成为新派武侠小说之宗师。读金庸的小说如红泥小火炉煮水,慢温慢热,到精彩处便若沸水翻腾;而古龙的小说却若大作坊酿酒,一起火便浓香四溢,令人未饮先醉。金庸小说为正,古龙小说为奇,奇正相合,方有如此神奇的一个武侠世界。
金庸曾笑称自己的小说数量没有古龙的多,不像古龙,可以把一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反复写成别的小说。
其实,自新派武侠小说在民间畅销以来,金庸与古龙的作品始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两人在新派武侠小说家中可谓一时瑜亮,难分高下。金庸的武侠作品共十四部,古龙则近五十部。金庸的小说数量虽少,但态度严谨,古典文化的修养很深,兼以除了当作家之外还是《明报》集团的老板,中年之后无衣食之忧,所以作品一改再改,花在修订上的时间几乎与创作时间相仿,作品呈现出的质量与水平较为均衡。而古龙一生则纯靠卖文为生,早期一些作品模仿痕迹颇重,直到写出《绝代双骄》之后,才步入大家的行列。加之古龙本人嗜酒,成名后的小说未必部部都精,加上英年早逝,便不像金庸那样有时间和机会对作品细细修订,故作品的整体水准不均衡,唯此难以与金庸相匹。但古龙小说改编成电影有几百部,仅楚原就拍了几十部。港台的武侠电影,绝大多数是古龙风格,就连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也只是套用金庸的名字,实质上是古龙风格。
古龙的《天涯明月刀》在《中国时报》连载时,倪匡感叹道:“在古龙武侠小说出现之前,金庸是众人模仿的对象,但只有古龙能突破金庸的模式而另创一种新风格。他的作品构思奇特,人物性格鲜明,如陆小凤、楚留香等,都相当精彩,脍炙人口,人物富有浪漫色彩和激情。”
金庸在电话中向古龙约稿,古龙对金庸说:“我计划写一系列的短篇,总题叫作《大武侠时代》。我选择以明朝做背景,写那个时代里许多动人的武侠篇章,每一篇都可以独立来看,却互相间都有关联,独立看,是短篇;合起来看,是长篇,在武侠小说里这是个新的写作方法。”之所以想到这种改变,一来是古龙自己的体力无法支撑写长篇,二来是时代变了,现代人已经没有耐心看连载的长篇。“以前写连载,有时写到八百多天才登完一个故事,写的人有稿酬可拿都已经很烦了,何况是看的人呢?武侠小说不得不变,短篇可能是一条路,它可以更讲结构,更干净、更利落。”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古龙还在不断超越自己,尽管他最后还是没有完成《大武侠时代》(即《猎鹰赌局》)。不断超越自己——这大概是金庸喜欢古龙并宗师传位于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古龙出联“冰比冰水冰”难住了金庸
“冰比冰水冰”是一桩武侠公案。话说这桩公案的大多数版本是这样的:古龙出了一个“冰比冰水冰”的上联,堪称“绝对”,难住了倪匡和金庸,金庸脸上很是挂不住,以“此联不通”搪塞了事。
可是,这个侠界文坛传播很久的“金古比拼”,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金庸是不承认的。他在年1月的《金庸作品集序》(三联版)和年4月的《“金庸作品集”新序》(广州版)中都是这样说的:
有些翻版本中,还说我和古龙、倪匡合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征对,真正是大开玩笑了。汉语的对联有一定规律,上联的末一字通常是仄声,以便下联以平声结尾,但“冰”字属蒸韵,是平声。我们不会出这样的上联征对。大陆地区有许许多多读者寄了下联给我,大家浪费时间心力。
古龙在一篇文章中是这样说的:
有一天深夜,我和倪匡喝酒,也不知道是喝第几千几百次酒了,也不知道说了多少鸟不生蛋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不同的是,那一天我还是提出了一个连母鸡都不生蛋的上联要倪匡对下联。这个上联是:“冰比冰水冰。”冰一定比冰水冰的,冰溶为水之后,温度已经升高了。水一定要在达到冰点之后,才会结为冰。所以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水,都不会比“冰”更冰。这个上联是非常有学问的,六个字里居然有三个冰字,第一个“冰”字,是名词,第二个冰字是形容词,第三个也是。
我想不出,倪匡也想不出。奇怪的是,金庸在听到这个上联后,也像他平常思考很多别的问题一样,思考了很久,然后只说了四个字:此联不通。听到这四个字,我开心极了,因为我知道“此联不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也对不出。”金庸先生深思睿智,倪匡先生敏锐捷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人对得出“冰比冰水冰”这个下联来,而且对得妥切,金庸、倪匡和我都愿意致赠我们的亲笔签名著作一部,作为我们对此君的敬意。
从古龙的文章中得知,古龙确实出了这么一个“冰水”上联,是在与倪匡喝酒的时候出的,当时金庸并不在场,所以,金庸否定了“合出”和“征对”。于是,江湖上以讹传讹,成了“金古倪三人对坐喝酒,古龙出上联直接秒杀金庸”的传奇。
古龙常到金庸家做客,金庸也常到古龙家看望古龙。古龙说他最好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金庸,所以两人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
有一次,古龙和金庸与日本的出版商谈出版新书事宜。古龙发现对方客气的外表下透着一股傲慢,尤其瞧不起中国当代文学。酒过三巡,对方的酒兴高涨起来,不停地催服务生上清酒。古龙和金庸两人都有些不胜酒力,便推辞起来。不料,对方露出鄙夷的神色:“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嘛!”金庸紧张地看着血气方刚的古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古龙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走出房间取来三个脸盆摆在大家面前,然后在盆里倒满清酒:“来,用这个,干!”说着,他端起脸盆,仰头猛灌起来,日本出版商看傻了眼。古龙喝到一半,日本出版商急忙拉住他:“古先生,我佩服你!不要再喝了!”
事后,日本出版商再也没有过傲慢的表现。金庸问酒醒后的古龙:“你真的能喝得下那么多酒吗?”古龙憨笑着告诉金庸,其实自己也喝不了那么多酒,只是觉得,对善待自己的人,必须还以善良;对轻视自己的人,必须坚决反击,何况事关作家的尊严和民族情感。
金庸曾说:“古龙为人豪爽,我们每次在台湾相聚,都很开心。但是古龙太嗜酒,不顾健康,损失了宝贵的生命,很可惜。”年,金庸来到广州中山大学演讲,谈到与古龙的交往,他说:“古龙是江西人,个性有点侠气,我就没有。他喝酒多年,所以中年时就去世了。与他交往,我认为他与武侠生活相近,有次他不愿与一帮人喝酒,结果被人砍伤手臂。而我是规规矩矩地做学者,他与我平时谈天说地很好,要生活在一起不容易。”
金庸提及的“喝酒”便是“吟松阁事件”,此事件导致古龙英年早逝——年,宝龙影业的开业影片刚刚杀青,古龙手下一个小弟提议去北投吟松阁(风月之地)喝酒,恰好武行出身的柯俊雄(有黑帮背景)也带着一帮小弟在场。古与柯各处一室,小弟们守在外面。双方喝高了之后,柯俊雄的小弟让古龙去敬酒,因古龙名气远大过柯俊雄,双方一言不合便吵了起来。当时台湾黑道多以日本武士刀和扁钻装备,古龙在雅室内听到动静出来,柯俊雄手下的小弟一紧张亮出扁钻,伤到了古龙手臂上的大动脉,古龙顿时血流不止昏迷过去。医院后,因失血太多需要输血,而医院血库库存不够,不得不往黑市购血,因而输入有肝炎病毒的血液,古龙就此感染上肝炎。五年后,古龙因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撒手人寰。
金庸觉得古龙是个不太容易交朋友的人,因为他太直爽,有时容易吓到别人,而且他实在很罗曼蒂克:“古龙就是这么浪漫的人,与他的作品一样的浪漫,看着过瘾。”
年9月21日,四十八岁的古龙留下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名言去世。金庸心中哀痛,留下祭奠古龙的手迹:“古龙兄为人慷慨豪迈、跌荡自如,变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复多奇气。惜英年早逝,余与古兄当年交好,且喜读其书,今既不见其人,又无新作可读,深自悼惜。”
(责任编辑/吕静)
本文原载于《名人传记》年第一期
点击下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