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茶的采摘炒制完毕,原本该悠闲下来的古龙茶人却又开始了忙碌。围绕区委区政府“擦亮‘大足硒锶’品牌,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的发展思路,古龙镇依托境内丰富的硒、锶资源,换种优质茶种、提升制茶工艺、挖掘茶旅文化……为唱响“大足硒锶茶”品牌筑牢基础。
古龙镇于北宋时期开始产茶,时名“水南茶”,与同时期的“赵坡”、“白芽”、“蒙顶”并称蜀茶四大珍品。上世纪七十年代,古龙茶开创了大足出口产品的先河,但随后,受石矿、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影响,古龙产茶叶开始没落,大量茶园被荒废。
近年来,古龙镇为重振茶产业雄风,新改造茶山基地亩,栽种优质茶苗60万株,使可采茶山面积增至2余亩,可年产鲜叶余吨、成品茶60余吨,产值万元。此外,结合发展美丽乡村旅游,该镇还建成制茶体验中心,并新建产业路、“四好农村路”35公里,新建产业和旅游广场6个。
古龙镇党委书记杨贵兵:围绕擦亮“大足硒锶”品牌这篇文章,我们古龙镇将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以茶产业为主线,高起点做好以茶旅文化、茶旅体验、茶旅品牌、茶旅产品为一体的茶文章。目前,我们已委托西南大学专家团队,高标准做好全镇硒锶产业发展规划,此外,我们还将着力引进资本,深度融入茶产业发展,乘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东风,做大做靓古龙硒锶茶品牌。
该负责人介绍,古龙镇土壤中硒含量全区第二,锶含量全区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打造“大足硒锶”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产量不大、品牌不响、文化不深、营销不畅等问题还亟待解决。下一步,该镇将在西南大学出台的茶产业发展规划上,推进种植基地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加大品牌打造和节会推动力度,努力打造中国“一杯好茶”。
主办单位:大足区广播电视台
主编:刘广辉︱副主编:李正元
责任编辑:曾庆川
编辑:张昌亮曹冬玲
大足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