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插图/张禄绘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昆仑》这部作品是凤歌的成名作,要评价梁萧,必须先建立在对《昆仑》的评判基础上。因此,下文与其说是分析梁萧,更准确说应该是分析《昆仑》这部作品,或者是对新时期武侠小说发展的一点总结。
其实在此之前,凤歌还写过一个《昆仑前传:铁血天骄》,说的是梁萧的父母梁文靖和萧玉翎的故事。从《前传》到《昆仑》,作者的思想发展还是非常清晰的。对《昆仑》的批评,有一部分是认为它对经典武侠小说的模仿痕迹太重,创新不足。
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前传里更为突出,梁文靖和萧玉翎的人物设定上有浓重的张无忌和赵敏的影子,包括梁文靖的略带软弱和温和忠厚,萧玉翎的机灵古怪和出身邪门,甚至连萧玉翎咬了梁文靖肩膀一口,都明显是照搬张无忌和赵敏的情节。而到后来的守合州,则变成了《射雕》和《神雕》的混合版,当年死守襄阳的北侠和西狂,变成了合州城头被临时逼迫上马的伪临安王。至此梁文靖完成了从懵懂少年变成救国大侠的转变。(感谢侠友提醒,前传是守合州而非襄阳,以下均已修改,请蒙哥汗换个地方再死一次)
《前传》本身篇幅不长,只有一本书的内容(厚度甚至不及金庸一部作品的其中一卷),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都很符合一个初出茅庐的作者“习作”的水准。但正因为篇幅不长,要想讲述门派之间的争斗甚至上升到国家战争的高度,就必然要以牺牲人物的描写为代价。因此纵观全书,梁文靖和萧玉翎的性格发展铺陈都显得很不足。
刚翻开书时梁文靖还是个小白,到书末已经可以在合州城抱膝装逼,指挥千军万马亦能安之若素了。前后差别实在太大,让读者缺乏一种真实感。主角尚且如此,其他人物真的仅仅只能到记得有这么个人的程度而已。这些配角要么由于时间原因,只能当个脸谱化人物,要么就纯粹是为了推进情节,成为道具角色。
人物性格发展达不到自然,反过来也就影响了情节推进的顺畅。同样是蒙古大军压境的背景,《神雕》有了前面三卷的铺垫,就如百川汇海,诸多人物线索在此一战中会于一处,爆发高潮。郭靖黄蓉守城多年,深孚众望,到了几乎城破时刻,军民一心才显得气氛如此悲壮;杨过苦等十六年终于与小龙女重逢,马上又遇上了生死大战,失而复得的惊喜和旋即有性命之危的恐惧,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才会牵动读者的心;郭襄出场以来几乎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此刻却被缚高台,生死只在旦夕,更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更不用说之前的老朋友东邪、老顽童等等一票人气角色。如此多的强大气场交织,确实只有守襄阳这样的历史关节才担得起。
再看作为对立面的蒙古军,金轮法王一直是主角组的死对头,蒙哥汗凭借其正史的威名也捕获了读者的眼光,而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更是最佳的对手。这样的冲突,才是有看点、有高潮的。
换言之,《神雕》里的守襄阳,是人物与情节的完美搭配,在这场大戏里,没有一个主要角色是没有自己位置的,你也几乎可以记得每个人物做了什么,因为他们在此之前已经把丰满形象刻入了你的内心,而在这场戏里,他们都被安排在了最符合自己的位置,做了最符合自己性格的事,这样才会让读者过目不忘。
而《前传》里的守合州,则是典型的人物气场镇不住情节。直到大战前一刻,能留给读者比较深刻印象的主要角色,除了梁文靖和萧玉翎,似乎只有萧冷、公羊羽、萧千绝等寥寥数人,这还要考虑到我是先看《昆仑》,才对这几个后续还会提到的人物有印象。
那么到了正式开打的时候,则几乎成了梁文靖的个人专场,梁文靖的爹(抱歉我真的忘了他叫什么)挂了,成为推动梁文靖雄起的一剂强心针;萧玉翎因为立场问题已经跟梁文靖闹翻,虽然依旧暗中帮助情郎,但基本处于神隐的状态;萧玉翎的师兄萧冷已经被虐残了,对情节发展不再有作用;公羊羽这样的死傲娇书生,关键时刻依旧不分轻重,把武功兵法扔给梁文靖就不知神游到那里去了;而萧千绝虽然跟蒙古朝廷有点关系,但基本是武林中人,对战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