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史诗大剧《大秦赋》在央视播出,其颇具历史质感的宏大叙事、壮阔的战争场面、精致的视觉效果,让这部作品在开播后热度持续攀升,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秦朝历史故事与人物的热议。
自从“限古令”之后,曾一拥而上的古装剧进入了调整期,“限古令”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古装剧进行主题思想的正本清源、制作理念的创新优化,从而展现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年的电视剧市场中,《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鹤唳华亭》《陈情令》等,让年的荧屏一度被古装戏霸屏。
回顾年,随着新冠疫情来袭,电影等线下集聚性文化消费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居家观看的电视剧、电视综艺等娱乐形态却逆势上扬,成为人们释放压力、寻求慰藉的重要方式。其中,“离现实最远、离梦最近”的古装剧,因其叙事空间广泛、题材类型多元、视觉表现更具美感,吸引了非常庞大而稳定的观众群体。
古装剧热点犹在
古意与创意并存
据《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显示,年1月至9月,共有56部、集古代题材电视剧通过备案,较年同期有所上升。在全年网络剧播放量TOP30中,有16部为古装剧。由此可见,有需求、有流量的古装剧仍然是市场选择的热点所在。
从央视开年大戏《绝代双骄》到年末收官巨制《大秦赋》,古装剧的热播,在庚子年荧屏上,呈现出几分盎然古意与新鲜的创意。
《绝代双骄》根据古龙同名小说改编,年1月在央视首播。自年《绝代双骄》出版以后,改编自这一经典武侠小说的影视作品也不断涌现。这些作品承载了几代人的江湖梦,也使得不同代际的观众对这部作品留下了不同的记忆。
今年播出的胡一天、陈哲远版的《绝代双骄》,以其古风飘逸的人物、悬念迭起的情节、融合现代元素的情感铺陈,一路推高收视率,收官阶段收视率高达2.49%,并以全国5%强的收视份额雄踞同时期收视榜首。电视剧用别具一格的影像语言讲述了一个观众熟悉的故事,新一代的“花无缺”、“小鱼儿”跃然眼前,创造出让当代年轻观众耳目一新的武侠世界。
年12月在央八黄金档播出的《大秦赋》,讲述了“秦王嬴政”而非“始皇帝嬴政”的成长故事,其形象“与以往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无情无义、刚愎自用、喜怒无常的形象大相径庭”。在历史真实和新时期观众需求之间,电视剧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点,彰显出更符合时代气息的“魂”和“豪情”。
影像彰显东方美学
造型凸显文化自信
年电视剧市场,古装剧在造型方面的突出表现,可能是最大亮点。与现代题材电视剧相比,古装剧的视觉表现空间更大,在影像表现方面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年,更多古装剧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道化方面精耕细作,构建古装剧“东方新美学”体系,为观众呈现出一幕幕视觉盛宴。
在《大秦赋》中,不仅在宏观上还原了先秦时代的时代风貌,在细节上主创团队也是精心打磨试图高度还原史实。
《大秦赋》开篇的邯郸之战,成千上万的士兵围困邯郸的画面是在实景实拍下完成的。创作者聘请大量群演扮演士兵,表现出大战的气势与宏大。在大气恢宏的战争场面下也有细节刻画,秦军士兵的造型上歪歪的发髻,脖子上高出的衣领,格状的铠甲,手持的兵器,驾驶的战车,甚至单膝跪姿都与秦始皇兵马俑近乎相同,可以瞬间把观众拉进战火纷飞的冷兵器时代,看得人热血沸腾。
为了渲染“大争之世”的历史背景,该剧的置景工作堪称精细,其场景搭建多达多处,改造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因此,无论是秦王宫、赵王宫,还是郑国渠的搭建,都散发着真实质感的历史气息。
《清平乐》的主创团队对历史典籍反复考究,力图还原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上至皇室深宫的礼服常袍、器物摆件,下至市井生活的家长里短、烟火气息,都充满诗情画意,展现出一幅政通人和、四海宴平的大宋时代画卷。
《大明风华》则将明代美学思想贯穿于编、导、演等各个环节,不仅是外在的服化道,就是人物内在的精气神,都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印记,中华传统文化气派扑面而来。
这些古装剧在影像方面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东方影像美学观念的逐渐成熟,既反映了古装剧创作的文化寻根与文化自信,也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
女性题材渐入佳境
叙事模式呈现多维突破
年电视剧市场,女性题材古装剧很是抢眼。不过,与往年的女主形象相比,叙事套路及人物性格的构建似乎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本单一符号化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饱满、立体,也更符合当代独立女性的标准。故事不再沉溺于表现单纯的情爱,而使女主形象从表面独立走向了深层次的成熟。
在“她经济”盛行的背景下,各平台推出了数量众多的女性向作品。以女主角为核心人物,讲述女性人物成长蜕变的过程,并以女性视角剖析生活现象和社会话题,从而引发女性观众群体的情感共鸣。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