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比古龙厉害在哪里

今晚来个老帖新说。说老,因为这贴的主体和思想形成在很多年前;说新,旧帖子早没了,按当年主体思路再写一遍。

近20年前,正是中文网初兴之时,BBS还是化外之地,颇有世外桃源、海外仙山的感觉。一帮没机会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意见的人,跑到BBS上说个不停。其中有一块话题阵地,就是聊武侠。

我印象里全网武侠迷中金庸粉丝起码有七成以上,占压倒优势,古龙约两成,剩下不到一成梁羽生、温瑞安等去分。虽然同是被主流评论边缘化的武侠迷,大家理应同仇敌忾、团结对外,但也有内部矛盾,最重大的分歧是金庸和古龙谁更厉害?谁是真正的武林盟主?

我记得每次都是古迷率先挑起这个问题,因为金迷从来不认为还有这种问题的存在。古派率先发难、引发争论,金迷义愤填膺、坚持原则、寸步不让。两派吵来吵去,各说各好,一度撕得很伤和气。我看金古两派互掐,这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没有处理好,发展演变为敌我矛盾。也不排除有极个别唯恐天下不乱的坏分子混在群众中挑拨离间。

我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站位很高、无限忠于、誓死捍卫金庸武林盟主地位的金迷,于是写了这个帖子,为金庸撑场子。当然,我写这个帖子是实事求是的,是客观公正的,是正确路线的代表作。

同志们看书,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有些文章“轻”,有些文章“重”。对于散文,“轻”“重”各得其妙,有时宜重,有时宜轻。但对于小说,一定是“重”小说的价值高于“轻”小说。

两相对比,金庸的小说可称厚重,而古龙的则“轻”多了,梁羽生的像白开水,没味道。

无论是“金梁”还是“金古”并称,都是中国文字喜欢双数的习惯用法,单从小说质量出发,在武侠小说界,没有人能和金庸并列,但距离金庸最近的确实是古龙。

“重”“轻”的根源在哪里?在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

金庸的人生经历更丰富,社会角色更复杂,从事工作更多样,用近些年流行的话,金庸是个跨界高手。金庸早先在《大公报》当记者编辑,后来在长城影业当过编剧,年离职创业和同学创办《明报》,从此成了一位报人+企业家。

在写武侠小说的同时,金庸还写社评,高峰时期每日一更,聚焦两岸三地,纵论天下大事,聚焦两岸三地,所料多有言中,被誉为“香江第一健笔”。可见金庸对时事新闻和社会变化的敏锐感觉。金庸把《明报》从一份不入流的小报,办成了在香港知识界中声望最高的一份有独特影响的大报。

从金庸的经历,可见金庸社会角色的复杂:武侠小说家+政论家+报人+企业家,直至最后的香港文化出版界的盟主。我记得,有一个对香港影响最大的名人评选,金庸名列前茅,好像不在李嘉诚、霍英东之后。给予金庸这样的殊荣,是因为金庸小说+明报+金庸小说衍生品(如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一个单纯作家的范畴。

金庸小说的成功,除了金庸自身独有的文学才华和文化功底外,丰富的社会知识和阅历,给金庸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古龙不同,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古大侠的生活很简单:女人+美酒+写稿+拖稿。这样的生活经历注定了古龙小说里展现的世界是一个高度抽象、场景简单、背景虚化的武侠天地。而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以射雕三部曲为例几乎是一部宋元时期的风情画卷。

同时,因为阅历所限,古龙在故事细节的处理上无法丰富细致,很多只能一笔带过。金庸在小说的细节上却能做到非常细致的描写,这些都是生活给作家的馈赠不同。

武侠小说这种形式,原本就先天不足。因为阅历的缺乏,古龙的人物只能是某种符号型的夸张和放大,例如李寻欢的痴情和义气、西门吹雪的高傲和耍酷、楚留香的风流儒雅都是符号化的描写。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ms/1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