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325725.html
人在城墙下/小刀
关于菜市场,最神奇的表述,是古龙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大概出自《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一个桥段:
“走投无路的铁传甲无意中走到了菜市场,抱着孩子的妇人,带着枴杖的老妪,满身油腻的厨子,各式各样的人提着菜篮在他身旁挤来挤去,和卖菜的村妇、卖肉的屠夫为了一文钱争得面红耳赤,鲜明而生动,他的心情突然明朗开来。”
位于西安城内,与城墙一巷之隔的建国门菜市场,恐怕是最接近古龙先生笔下的那种菜市场了。早上如果起得足够早,进了建国门,沿着老城墙,顺着老街巷,跟着大爷大妈们的人潮走,就能找到这个生活气息满满的建国门菜市场。
以建国门菜市场为中心,包括建国门内顺城巷东段在内的“微更新轻改造计划”已经开始。那场沸腾的“菜市场大会”(点击了解详情),已经充份展现了每个人对菜市场的喜爱与热情。这之后,献计献策的“菜市场小会”,也陆续开始,一起参与进来的各方朋友,包括建筑师和艺术家以及设计师朋友,也越来越多。
来自各院校的专业力量,也逐渐介入这个计划之中,除了已加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师生之外,建国门菜市场“微更新轻改造计划”,正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分享嘉宾-
全建彪
“微更新轻改造计划”联合发起人
宋群
“微更新轻改造计划”联合发起人
董钧
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主任
王檬檬
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
武小川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梁井宇
著名建筑师、城市研究者
刘克成
著名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江山
策展人、专栏作家
欧阳应霁
香港跨媒体创作人
杨超
西安美术馆馆长、城市策划专家
(按发言顺序排序)
全建彪
“微更新轻改造计划”联合发起人
日本川越市的一番街是能恢复保留日本江户时代市井气息一条世界知名的历史街区。其街区保全型社区营造是日本在历史街区保护领域从被动式的静态保存概念演变为参与式的主动活化的结果。据了解,一番街的提升改造、选商、运营的过程中,是原住民,地方匠人,传统手艺者,当地文化名人全面参与的结果。由业主委员会牵头组织街区的多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举行各种社区营造活动,使得地方的许多传统节气活动得以再现及举办,各方力量的参与投入,保持了特色街区的传统活力。这些经验值得我们西安的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借鉴。
各位建筑师、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从不同角度针对老菜场的“微更新”和“轻改造”提出了很多问题和建议,也是我们之后解决问题的基础。项目相关的多方需求的角力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希望可以基于这个项目形成“老菜场城市更新智库”,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建国门老菜场及周边片区改造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一起共建一个更有活力的新形态的老街区,让建国门里的这片区域回归到大众的视野,焕发新的生机。
宋群
“微更新轻改造计划”联合发起人
建国门菜市场以及今天我们所在的顺城巷的东段,以及靠近东城墙的部分建筑,我们统称为老菜场“微更新轻改造计划”,是希望在现有的街区,现有的老菜场之上,做一些体量轻、动作小的事情,把新的内容注入到老的街区里,带来新的活力。
这里及周边区域目前老龄化比较严重,也是老的街区和社区存在的问题,年轻人普遍不会进入到这样的区域,也不参与这里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通过“微更新轻改造”把新的内容注入,同时,最重要的是,尊重当地的常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在现有基础之上,逐渐做些循序渐进的,可持续的,小小的变化。目前参与计划的有两个年轻的建筑设计团队,之后我们还会邀请不同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文化研究者,希望依靠大家的力量,在地的力量,来完成这里新旧生活的更好的融合。
董钧
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主任
当代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艺术介入社区和社群文化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同时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我想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我们在说“乡愁”和“在地性”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在说“社区营造”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我觉得我们首先应当聚焦的是我们究竟在为谁服务,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群文化,如何激活衰败的旧场域,激活和重启新的可能性。在不破坏旧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微更新”和“轻改造”的方式生成一个符合在地与地缘的社群生活链,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将艺术作为生硬的“点缀”嵌构在建筑和生活上,成为一厢情愿的两层皮,无法真正的进入生活的内部和肌理。
我记得自己之前策划过一个教学项目,让学生去拍摄对城市造成微改变的事物,并通过微博个字的容量去描述一组具有代入感和画面感的图像。记得当时有位同学拍摄的是在地表上由于时间关系而嵌入的遗弃物或者丢失的物品,那些半遮半显的U盘芯片、钥匙、银行卡…通过夜间微光长时曝光,形成一种丰碑化的记忆感,它们就像考古学里的文化灰坑一样,形成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层。这种微小的介入是不动声色的,却是掷地有声的。
王檬檬
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
刚拐进信义巷,就看到这些高大的梧桐树,看到了老西安,平绒厂也在同一个区域里,也是同一种感受。我觉得在社区中做微更新和轻改造这个想法非常有意思,也很实际。对于艺术介入,这和普通的改造项目的不同,这里可以加入能够和当地的居民和市民连通的艺术的板块,或者艺术项目,应该是这个项目最有价值的部分。对于艺术策划和公共艺术,有一个专门的类型,就是“社区艺术”,社区艺术是公共艺术中比较重要和核心的一个内容,也是我未来想要去实践的方向。
我曾经在一个公共艺术节上看到一个获奖作品很有感触,在那之前,我还对公共艺术没有特别的感觉,或者说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义和概念。那个获奖作品叫做ConflictKitchen(译作“冲突厨房”),是在美国的一个社区里,这个社区里的居民由两种种族和族群组成,一部分是中东人,另外一个族群是以当地土生土长的当地白人为主。这两个族群日常居住在一起,会有一些文化冲突与矛盾产生,这个公共艺术项目是在这个社区中建了一个餐厅,是一个小吃店,定期邀请居民来做饭,做他们自己当地的食物,然后邀请另外一个族群的人来这里吃饭,每隔固定的时间会举行一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