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欣赏宋拓颜真卿奉命帖附伊秉

宋拓颜真卿《奉命帖》忠义堂帖35.6×16.5cm浙江省博物馆藏

作品鉴赏

书于建中四年(年)。颜真卿书,行书,刻帖,信札。35.6×16.5厘米。凡11行,计69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是帖无书写年月。据帖所说“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明赵《石墨镌华》认为:“观其词意,乃使李希烈时也。”建中四年(年)正月,颜真卿以“太子太师淮西宣慰使”的身份,前往许州宣慰李希烈。此帖应在此年,时年75岁。所以又名《奉使蔡州书》。颜真卿知天命无违,则其奉使许州,计不旋踵,已无归意,烈烈忠节,临难慷慨,不能不中心,悲恨交加。正如司马光《新唐书传赞》所说:“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作者简介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年),颜真卿登进士第,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起义军对抗叛军。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清伊秉绶临颜真卿奉命帖

伊秉绶(-),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任惠州知府、扬州知府,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

向燊说伊秉绶“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

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

伊秉绶书法风格卓然特立,书界尽人皆知,观伊秉绶此幅作品,笔笔中锋,不露圭角,蕴含凝重,行笔无不如意。既能恣意纵横,外柔内刚,又显得潇洒飘逸,随意自然,是典型的碑帖结合的力作,这是与他平日苦苦练笔是分不开的。据谢章铤《睹棋山庄词话》载:“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圆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其为人正直与较豁达的性格,孜孜不倦刻苦的治学态度,造就其终为书坛一代大家。

款识: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丁卯中伏于秋水园,东邻叟之作。汀州伊秉绶。

————中国书法网







































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xw/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