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寻欢的感觉中,天下若还有件事比‘不喝酒’更难受,那就是‘和讨厌的人在一起喝酒’。”
——古龙《小李飞刀》
古龙的小说里有很多关于酒的精彩语录。其中,在《小李飞刀》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李寻欢的感觉中,天下若还有件事比‘不喝酒’更难受,那就是‘和讨厌的人在一起喝酒’。”
诚哉斯言,而正所谓酒逢知己千酒少,喝酒是为了愉悦心情,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喝酒才算是一大乐事,若与讨厌的人喝酒,一旦话不投机,那还有什么心情呢?其实,在古代,文人雅士们喝酒也会选择对象,挑选“对”的人形成固定的“朋友圈”,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1
竹林七贤在喝酒的“朋友圈”中,名气最大者莫过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这个“朋友圈”的“群主”是嵇康。《晋书·嵇康传》载: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这“七贤”就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常在今河南辉县西南七十里的竹林寺中聚饮,他们因政局险恶,“人各惧祸”,遂以酣饮为常。
“竹林七贤”可以说是最早的偶像男团,除了刘伶外,其余六人均堪称“高富帅”,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进入这个圈的门槛很高,对才华、个性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据称当时阮籍有位亲戚,人不错,也想凑进去,却硬生生地被阮籍拒绝了。
那么,“身长六尺,貌甚丑顇”的刘伶又是混入这个“男神圈”的呢?普遍认为,“有闲有才华能饮酒”。平时很“宅”的刘伶,偶尔出门一次与阮籍、嵇康相遇,便能“欣然神解,携手入林”。这样的志趣相投,可不是简单的“酒肉朋友”可以解释的,那是“文艺青年”的心灵相通。刘伶才思过人,会饮酒而有“酒德”,他的那篇《酒德颂》无疑能在“七贤”中奠定“男神”地位。
2
兖州八伯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的“乱世”。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面对政治紊乱,魏晋文人多选择避世,纵情山水,寄情声色,或谈玄道佛,或隐居田园。继“竹林七贤”之后,两晋之间,在山东兖州一带有八名“不苟同时好”,为官比较清正的人组成“酒友圈”被称为“兖州八伯”。
据《晋书·羊曼传》记载这八名同在兖州的中兴名士为羊曼、阮放、郗鉴、胡毋辅之、卞壶、蔡谟、阮孚、刘绥。而在这一时期,胡毋辅之与王澄、王敦、庾数等四人还号曰“四友”。羊聃(羊曼弟)与江泉、史畴、张嶷等四人继“八伯”之后,又号为“四伯”。
3
酒中八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在唐代有因杜甫的名篇《饮中八仙歌》而著称的“酒中八仙”,即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这个“喝酒圈”其实,并非八人常聚在一起喝酒。但他们都有落笔成章、才华横溢的诗才,又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若常常凑在一起喝酒,岂不天天抢“头条”?“八仙”中,贺知章年纪最大,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与李白结下亡年之交,仅凭这一点,就知道他们是怎样的“酒逢知己”。
历史上的喝酒的“朋友圈”数不胜数,罄竹难书,今只是抛砖引玉,列举其中一二。不过,历史终究是历史,传说终究是传说,活在当下,自当珍惜眼前人,珍惜那些相谈甚欢的知己,喝最美的酒,爱最爱的人,无疑是比较重要的生活法则之一。
灯谜一则
你怎么计划?此事可不小(3字时政名词一)
猜出谜底,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