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书,就是我走过的路之二

书接上回,继续聊我那些年看过的那些书。

16

《活着》

记得当年看完这部小说的最后一行,合上书,我坐在床上哇哇大哭。老公在厨房做饭,紧张地跑出来,“怎么了?怎么了?”

我一边哭一边说,“活着太难了,太难了,怎么就那么难啊?”

余华这本书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平平淡淡地描述着徐福贵那苦难坎坷的人生,语气十分的克制,看在人眼中却是撕心裂肺的痛。原来一个人的生命竟然有这么大的韧性,为了活下去,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悲哀都能咽下。

活着,只为了活着,人可以贱如野草,又可以强韧如胡杨。三千年不死,三千年不朽,三千年不倒。

这本小说建议配合电影《活着》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活着》可算是张艺谋拍摄的最好电影之一,葛优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却没有在国内公映,官方原因是未经许可去参赛,但真实原因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去台湾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两岸对待禁片的态度好微妙,你禁了,我就赶紧放,天天放。哈哈。

另外余华的《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也一并推荐,余华是我认为为数不多的现代优秀作家,每本小说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

17

《哈利波特》系列

《哈利波特》小说共七部,经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改拍成电影,出了八部。

如果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以及电影的人,很难想象到一个女教师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想象力,她塑造了一个完整的魔幻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各种规则,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无数形象鲜明的正反派人物。但就像所有的西方文学那样,这些魔幻世界中的人物最终遵守的还是人类世界对真善美的渴望,体现的还是人性的光辉。

如果不想一辈子做一个麻瓜的话,就看看吧,揭开魔幻世界的一角,窥探一下那华彩四溢的奇妙王国。

18

倪匡的系列科幻小说

在我看来,倪匡简直是全宇宙脑洞最大的人,他创作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不能说每部都是佳作,但大部分作品的思维之奇特,设计之精妙,结构之严谨,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有没有来者不好说,现在看没有。

倪匡是“香江四大才子”之一,另外一个大才子金庸曾盛赞倪匡:“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但此人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政治观点不同,经常在小说中假借外星人之口对大陆的政治体制进行讽刺挖苦,看多了有点给人一种政治怨妇的感觉。也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好像至今也没有在大陆正规出版过。

文学创作最好远离政治,比较安全。

我个人喜欢的是《木炭》、《黄金》、《双程》、《活甬》、《玩具》、《迷藏》——看出来了吧,他的小说标题不需要噱头,常常只是简单两个字,但内容保准交足货。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

他是极少数纯靠写字就能致富的作家,自称是“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他妹妹亦舒就算高产作家了,对此还是望尘莫及,经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对倪老匡表达各种羡慕嫉妒恨的情感。

他杂学旁收,博闻强识,写作灵感常写常有,几十年不枯竭,也算奇迹。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武侠小说,金庸出国度假的时候,替金庸代写过《天龙八部》。

因为讨厌阿紫,金庸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把阿紫写瞎了。害得金庸回来之后再费事把阿紫的眼睛治好。

▲阿紫表示很无辜......

倪匡曾撰写过一个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说的就是当年在邵氏写剧本的事情。据说他一次可以同时写十个剧本,一个抽屉放一个,每天打开不同的抽屉,这个写上几场,那个写上几场。人家让他一周交货,他三天就写好,然后在抽屉里放四天,满一周再交上去。

此人绝对有外星人的嫌疑——在纯粹靠手工写作的年代,一个小时能写八千字,不是外星人是什么?

19

《世间的盐》

这本散文合集我向很多人推荐过,作家并不太出名,混豆瓣,人称“风老师”,但写得难得的好,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雅俗共赏,率性自然,娓娓道来,声色并茂。

网上评论他的作品是,“继汪曾祺后,最富有人情味、最有生活智趣的文字。”深以为然。

最新他又出了本新书,《橄榄成渣》,我还没买呢,打算写完这篇就去买一本。

20

《宋美龄传》

市面上有关宋美龄的传记有很多,但美国人汉娜的这部被称为盖棺定论的权威之作。书中引用了大量不曾公开的第一手资料,把宋美龄及其宋氏家族放置到历史的发展和脉络中去评说,将宋美龄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尽可能公正的评价。

宋美龄是个绝对复杂的政治人物,任何两元论的评价都无法完全展现她的风貌,无论政治观点如何,都不能不承认,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能以一个女性之躯撼动和改变历史,历史应该为她留有一页。

书中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宋美龄回应质疑自己是个女人的非议,“我不知道头脑原来还有性别之分。”

关于对于他们家族的各种传说,书中认为,“大多数都是虚假的,但是真正的内幕比流言还要黑暗。”

21

《三色猫福尔摩斯》系列

日本人爱猫成癖,去年我去日本,发现不少推着猫狗逛街的日本人。村上春树大概最爱猫的作家了,源自于他和猫咪之间的患难与共。

20多岁刚结婚没多久的时候,村上夫妻住在郊区一所四下漏风的房子里,冬天冷得厨房都结冰了,却穷得连暖炉都买不起,只能抱着养的两只猫取暖。

后来家里成了流浪猫咪的集散地,他们也来者不拒,两个人和四五只猫儿搂抱着睡在一起。村上春树说,“假如没有猫,这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呢?大概就没有‘彼得猫’,没有《挪威的森林》,也没有《毛茸茸》了。”

《毛茸茸》是村上春树和画家安西水丸一起创作的暖萌故事绘本,通过猫咪可爱而又不可思议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与幸福之间,只差一只猫儿。”

扯远了哈,所以说日本文学中关于猫的创作题材很多,侦探小说也不例外。

赤川次郎创作的《三色猫》系列,就是以一只可爱的三色猫作为侦探,带领一对姐妹探案的过程。有了可爱猫咪的加入,罪案和死亡都变得不那么阴森可怕,而是十分富有幽默和轻松的感觉。

22

《宿命——孤独的张艺谋》

这本张艺谋默认和授权的自传,写作者是他的文学编辑周晓枫。周晓枫写这本书的立场有点像志摩千岁女士写张国荣的那种感觉,“熟人之上,朋友之下”。相交一场,既熟悉,又没有熟到可以介入对方私生活的地步,但因其旁观者的立场,反而更容易有客观的评价。

严格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并不是那种靠奉承明星,或者痛说革命家史博人同情的东西。她对张艺谋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回避,很多敏感问题也都大方提及,这绝对是需要勇气的。

但唯一令我觉得看不下去的就是她太多对自我的剖析,作者把本人介入太多,抖机灵的成分太重,动不动就大段的内心独白,不由得叫人叹息,“谁要看你怎么想的啊,我就想看张艺谋啊。”

23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这本书写得很实在,也很简单,我翻了一个多小时,就看完了。

但这本书很有实效,它就像讲故事一样,设定一个个场景,教那些不会说话,或者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人,如何对话。

轻松而不肤浅,实在而不枯燥。非那些市面上泛滥的励志作品可比。

其实在写作界,越是能把小东西写得情趣盎然的,越需要大本事。就像当初武侠小说登不上严肃文学的圣殿,但真正写得好的比如金庸、古龙、梁羽生,都是正规大学的高材生,本人也都是学富五车,非那些擅长雕虫小技之辈可比。

我喜欢蔡康永,他是个聪明,但从不抖机灵的人。他有一种精明的厚道,也可以说是厚道的精明。有人评论别人的鸡汤是熬完兑水,或者干脆就是鸡精兑出来的,只有他,量大,管饱,打开水龙头哗哗地流,还保证都是干货,绝对不掺假。

这话,我很认同。

24

《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作家余世存在《家世》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十几个近代中国大家族家教家风的传承,组成了一幅中国近代家族传承的谱系图。家教、家风,既是家族宗亲的立身之本,也是现代文明行走的链条,在精英辈出的林家(林徽因家族)、钱家(钱钟书家族)、梁家(梁漱溟家族),的确少有叛逆家族者,相反,都是侵染于自身家族的家教信仰,一脉相承的发展下来。

余世存说:“真正的生命旅程跟时代关系不大,因为他要从零起步,从文明的源头出发……以个人身心重新经验一次文明史的近乎全部旅程。”所以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教育、引导,是搭建现代文明的“中间链条”,显得那么弥足珍贵,“他们(父母)就像渡船人,把我们渡到河岸,把我们放到光明、温暖、幸福的世界里去。”

所以,现在我们也应该反省,我们过度强调小家庭的重要,割裂大家族的链条,使家世和家风得不到传承,是不是一种对文明和信仰的浪费呢?

25

古龙系列作品

古龙的小说我一向是当侦破小说来看的,因为往往悬念铺排得十分强大,动不动就是摧毁武林的大阴谋,还有隐藏在背后的大boss。

古龙本人也和他作品中的人物差不多,酒色财气样样来,标准的情场浪子。那时候小说都是在报纸上连载的,有时候他喝着喝着就喝大了,忘了还有写小说这事了,经常开天窗,还得靠别人代写。所以他的作品好看的很多,良莠不齐、虎头蛇尾的也很多。

现在很多人吐槽古龙的小说废话多,一句一行,比如《天涯明月刀》的开头:

天涯远不远?

不远。

人在天涯,天涯又怎么会远?

为什么要这么写,是因为台湾的稿费是按照行算钱的,他想多赚点啦。古龙也是没有赶上好时代,如果到了今天,他这种写法是







































白癜风的治疗
治疗白癜风效果如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xw/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