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超越人类智慧的远古遗迹英国巨石阵之谜

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矗立着一组奇特的巨石阵,巨石阵的主体是由块巨石组成的石柱,这些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石阵的外部是环形的沟和土岗,直径约90米。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这些坑呈等距离分布,里面填满了夹杂着人类骨灰的灰土。坑群内竖立着两排残缺不全的蓝砂岩石柱。其中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砂岩圈,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的30根石柱组成,上面还架有横梁,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内侧有砂岩三石塔5组,也称为拱门,呈马蹄形排列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开口处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方向竖立着一块高4.9米、重约35吨的砂岩巨石。每到夏至和冬至这天,从巨石阵中心向这块巨石望去,一轮红日渐渐隐没于其后,为巨石阵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据估计,圆形石林已经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几千年。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确切知道当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些科学家认为圆形石林是早期英国部落或宗教组织举行仪式的中心。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那里是观察天文的地方,人们很可能在季节变化之际在那里举办某些活动。这些大石柱群具有多种建筑的特点:包括一个两层的立石群、几组马蹄型的巨石建筑以及与单件立石或石盖不一样的“三支石”(两块立石支撑起一块过梁石),有几件重达三四十吨以上的巨石就这样悬置在半空中。每年夏至,是这里白昼最长的一天,这天凌晨4点59分,旭日就从地平线上升起,它与一条又一条的石柱倒影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迷人的绮丽景色。当晨曦普照或在夕阳西下时,红霞染映,大石柱群便披上了一身绚丽的彩霞,显得更加巍峨神秘。随着季节、早晚、晴雨的不同,大石柱群的景色奇幻多姿,构成一幅幅锦绣画卷,成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游览之地,每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使游客惊奇、爱慕、赞叹,游后遐想联翩。圆形石林是人类早期留下来的神秘遗迹之一。科学家经过多次详细的考察之后,已经初步估计出它的建造年代和过程。科学家认为,圆形石林可能最早于年前开始动工,整个工程前后进行了数百年,才成为现在这样的格局。据研究人员估计,建造圆形石林总共花了万小时的人工,大约相当于1万人工作1年。科学家知道建造圆形石林的石头来自威尔士。但是没有人知道古代的威尔士人是如何把这些几十吨重的巨石运到多公里之外的索尔兹伯里平原的。早在17世纪,史前巨石柱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国王詹姆斯一世还委派一名叫伊尼戈·琼斯的宫廷建筑师前去调查。琼斯在对纪念碑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却找不出任何的蛛丝马迹。他只能认定这种石柱决不是石器时代或铜器时代的人建造出来的。琼斯推理说:“史前巨石柱结构如此雄伟,决不是那些缺乏知识和能力的人所能建造的。”琼斯最后得出结论说,只有罗马人才能造出如此精巧的建筑,而且那是一座我们所不了解的罗马神的庙宇。回溯到12世纪,蒙默斯的牧师威尔士·杰佛里曾经对石柱的建造者进行了考察,他认为是亚瑟王的宫廷男巫提议建造的,并且指出那名男巫名叫默林。杰佛里在《不列颠国王的历史》里指出,亚瑟王的叔叔是一个名叫奥里利厄斯·安布罗修斯的人,是他委托亚瑟王建造的纪念碑。安布罗修斯想用一种方式来纪念反盎格鲁—撒克逊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这种方式要非常适当并永垂不朽。默林建议造一个纪念碑,他们从爱尔兰的一个名为基拉罗斯的地方取出一些石头作为造纪念碑的基本材料,然后再把它运到不列颠。人们在接下来的一些年代里,试图把史前巨石柱归功于除不列颠以外其他地方的建筑师。就像人们认为古代凯尔特牧师是德鲁伊特人一样,他们的支持者中有丹麦人、比利时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但是这些说法很快也被人否定了。在20世纪60年代有人发明了一种新的放射性碳元素测定年代法,测出史前巨石柱的年代比原先设想的还要古老,实际上,史前巨石柱比迈锡尼文明要久远得多。新的放射性碳元素测定年代法证实,公元前年至前年,迈锡尼城堡才建立起来,它使史前巨石柱起源的年代大大提前了,任何地中海文明都比它晚,不可能对它产生丝毫影响。史前巨石柱根本不可能是由任何伟大的欧洲文明建造的,因为它的年代如此古老,也不可能是离此更久远一些的非欧洲文明建造的。大部分学者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前的观点,并被迫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建造史前巨石柱的是那些完全没有外界帮助的居住在石屋附近的人们。如此持久的纪念碑,他们又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呢?在每年夏至的那一天,巨石阵内的巨石正好与当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排成一条直线。于是有人认为,英国古代的克尔特人崇信巫师宗教,他们曾在巨石阵举行过纪念夏至的活动,甚至很可能就是古代的克尔特人建造了巨石阵。也有学者认为巨石阵是原始人狩猎的特殊装置。由于巨石阵的全部建筑时间都属于新石器时代,一些专家认为,巨石阵是猎取大型野兽的机关。他们认为由于当时的工具和武器都很原始,为了猎取较大的野兽,如猛犸、熊、河马、犀牛等,又不使自己受到伤害,人们就想出了这种办法。专家们认为,今天人们只看到巨石阵的残迹,当初它一定还有一些由木头、骨头和兽皮等制作的构件,由于年代久远早已不复存在。另外,残迹旁还有许多多余的石头,看来也有一定用处。由此他们的结论是,巨石阵很可能是一种狩猎、生活多种用途的设施,复原后的结构可能是这样的:巨石柱围着的是一个院子,在两根石柱之间留有洞口,其大小可以通过较大的野兽,在每个洞口的上方,有一块用木棍支撑的数十千克重的大石头——“警戒石”。当猛兽从外面碰倒支撑木棍时,石头立即砸下来,打在野兽身上,同时发出警戒信号。院子内侧,紧对洞口的地方还安放了第二道防线,即一块巨大的“打击石”。当野兽闯过第一道防线时,站立棚顶的人,便牵动操纵绳,使打击石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院内的中央还建了一座二层的小楼,是由圆木和一些巨石柱围建而成的,楼板铺在巨石柱的上面。为了便于监视大院及其周围,从楼板到第一圈石柱有木桥相联。当然,这种狩猎设施并非守株待兔地等待野兽来临,一般是在其中放置一些引诱物,如利用野兽幼仔的叫声作诱饵。为此,可以把捉来的幼兽拴在小院内两块巨石之间,让它头向着石缝,并不断地叫唤。兽群在听到幼仔的叫唤声后,会立即包围院子,并不顾一切拼命冲入院内。如果野兽未被砸死,楼上的猎人就投掷石块,把被困的野兽置于死地。击中野兽后,院内的人一方面把猎物拖进小楼的二层进行加工——剥皮、取出内脏、把肉分成小块。兽皮和肉等有用的东西放在楼上晾干、贮藏起来,而其他无用之物则扔到楼下作为诱饵,以引诱野兽进入圈套。每次狩猎后,他们又迅速地把警戒石、打击石等恢复原状,以迎接下一次狩猎。以上种种猜测和假说,究竟谁是谁非,孰真孰伪,尚难断定。至今这些大石柱群仍是无法彻底揭开的一个奇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xw/12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