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博士论文后记鉴赏14储卉娟

储卉娟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论文题目:《说书人和梦工厂:技术、法律和网络文学生产的未来》

年,我兴高采烈地离开学术界/圈,进出版社做了一名文学编辑,仔细回想那时候的心态,大概是一种终于结束综合考试可以进田野的轻松和激动。我对文学没有执念,也没有理想,我只是厌烦了永无止境地琢磨那些死去天才的心思和他们的焦虑或狂想。在获得和他们对话的资格之前,我决定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想要抓住一条路,通往那些我不认识的“邻人”,通往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纠结和焦虑,热血或内心柔软的瞬间。如果我不认识他们,又有什么资格代替/为他们思考呢?

所以,那时候我相信文学编辑是一份好工作。除了极端情况,比如封面太美貌或者作家太美貌,大概没有人会毫无理由地决定购买一本小说,除非她/他想要投入阅读。不同的人会想要阅读不同的内容,从阅读中获得不同的感受,或者经由阅读和不同的人结成隐秘的精神或社会层面的联系。在这些理由里面,你能看到一个人深藏在内心的欲望与向往。研究、揣测这些需求,然后通过评价和销售量来验证观察和推断,是我乐此不疲的兴趣和工作的动力。每个星期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在书店里站桩,看戴着镶满水钻棒球帽的粉红色姑娘严肃地翻阅《德川家康》,或者满脸愁容的中年男人捧着最新的安妮宝贝散文去结账。

就像在田野里获得乐趣的人类学家,我在劳作中开始缓慢地获得一种责任感,除了窥视、理解和分析,也想找到一种方式将自己的能力注入这个世界。看,我们都一样想要热血的生活,但你们不知道啊,日本青春推理除了热血之外,还能提供现代城市生活体验呢;是的,我知道你们喜欢复杂和抽象,不喜欢学究和干瘪,想要讨论理论却不想被理论所困,等我去把京极夏彦小说的版权买回来吧。那时候的我,天真而热情地觉得这就是编辑的意义:为有阅读需求的人们发掘新的可能性,寻找最好的作者,推荐最适合的作品,通过生产和销售,为读者制造恰当的阅读体验,让他们的内心经由阅读与时代连通,获得真正的社会性。

直到我开始兴致勃勃地梦想为武侠小说的复兴出点力。年大概正好是新武侠运动的中段,通过网络平台,从小在租书店的盗版武侠海洋里浸泡长大的爱好者们开始投身这个“伟大传统的复兴”,借助出版业的力量,想要接续金庸古龙创造的高峰,将武侠类型重新推入大众阅读的视野。不幸的是,虽然声势浩大,却并未由此诞生足够好的作品。新武侠更像是一个口号,重新激起了压抑已久的阅读渴望,却远远未能满足这个渴望。

从年开始,我几乎耗费了所有的工余时间,来整理日本武士剑侠小说的列表和版权信息,想要弥补缺乏优秀原创作家的困境。然而,版权谈判和引入之困难,却远超想像。日本作家和代理公司像惊惧洪水猛兽一般,害怕中国的盗版,又如同飞蛾扑火,在绝望中渴望着庞大美妙的中国正版市场。两相牵扯,我险些忘记投入这场谈判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过高的版权费用,将导致销售价格的上调,而一旦价格到达某个梯度,这些小说势必要被包装成真正的“文学”,走上所谓的经典路线,它们原本应当面对的读者将被排除在“文学”的受众之外,继续忍受饥渴,而“文学”的高级读者们,却极有可能会在阅读中陷入失望,不明白这些面目雷同的剑侠书,究竟要怎样才能被赋予严肃文学的意义。

我很失望,然后开始怀疑编辑和出版社对于生产和消费的意义。对于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来说,阅读大概是他们通往深层想像和世界诸般可能性最直接的手段,而如果被认为构成想像的生产和阅读之间唯一通道的出版业,在本质上并不care这个沟通,也无力促进生产,只不过是一个将既有的生产力包装成人们希望的样子、从而让自己生存下来的掮客,那么,谁才能够激活那些真正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往,回应并汇聚成为真正的时代“意识形态”?

网络文学的汹涌发展及其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很快给了我答案:很简单,普通人自己。无论是新武侠运动中的哪一位,论教育背景、见识、文字能力和鉴赏能力,肯定远超年后涌现出来的大多数起点和晋江写手,但他们的小说总体来看却显得结构轻重无当,文字生涩,更关键的是,每个人物和情节几乎都有原型,或者金庸,或者古龙。与其说是超越性的成熟作品,不如说更像新手的致敬文,字字有来历,合起来却杂糅生硬,很难形成一个有自己完整生命的故事。然而,这一点,在起点和晋江大部分还算出名的小说里,却已经不再是问题。

回过头来看,那一代所谓的新武侠,抱着继续金古武侠传奇的美好愿望,所制造出来的风潮,更像是后来我们所看到的新时代的序幕,或者连序幕都算不上,只是两个时代之间短暂的过渡。当然他们有新的想法,尤其是道德观、英雄观、情爱观、政治观,但是就像村上春树所说,更根本的问题是突破文体的限制。内容,必须要和容器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长出一个新的故事,挑动起新的阅读感受。

新文体的诞生,一直都依赖于天才作家的创造和带动。很不幸,那一代所谓的新武侠里并无此类杰出人才。而旧的文体,在经历了金庸和古龙两个高峰,特别是台湾那个全民武侠时代的高速发展之后,几乎已经被掘空了可能性。在这个旧的文体结构里兜兜转转,除了致敬,只剩下模仿和复用。而太在乎模仿和致敬,便会失去流动的气息,会阻碍本来就微弱的气息在阅读中流动。就像《白鹿青崖记》里杨过、小龙女、蝶谷医仙、白自在们走来走去,说着梁羽生式清淡无味的语言,却想要活出更惨烈的人生。《碎空刀》想要探讨幸福和情义,结果我只看到了一个眼光更糟糕动辄用不靠谱形容词打量女人的萧十一郎,还有贪恋美色和社会认同的沈璧君,可能还有很容易认命的朱七七。

然而,年以后,没有天才作家,新文体毕竟还是逐渐诞生了。长篇,不在乎词藻,概念先行,人物设定突出,以个人的世俗发展为主线,凸显个人和时代的相伴相生。主角视角,配合以大量的配角,大量的复线。有时候我也觉得这些写手们写得真烂,但很少再想起金庸或者古龙。全新的形象开始跳出来,而不再是张无忌、杨过、段誉三位一体,也不再是萧一刀,郭破天,杨中玉。他们的妻子变得五花八门,从丫环到红牌阿姑,从一个到无限多个。不管我喜不喜欢这些主角,他们好歹是新的,携带着全新的道德观、英雄观、情爱观和政治观,让我讨厌,或者觉得真有点意思。

而这种新的诞生与出版社无关,与图书贸易无关,与版权所承诺的创作激励无关,它完全是通过群众运动实现的。一场文学的群众运动,甚至没有一个英雄在高空呐喊,在前方引路。高中生、小职员、底层公务员、快递、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因为一点想象力,一点虚荣心,一点行动力,一点无聊空虚,一点闲功夫,再加上五分机会,居然就突破了二十多年类型文学的停滞,让这个时代的欲望、梦想、理想,即便只是些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也得到了在故事里表达的可能性,在写作和阅读所构成的虚拟公共空间里萌芽、被质疑、变迁,并生长出无数的变体,探进历史、情爱、家庭、信仰所有的层面,突破政治话语的垄断和冷漠,连线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

这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仍然对文学没有执念,也没有理想,但网络类型文学领域内了不起的奇迹让我看到一种新的生产可能性,我被社会联合所焕发出的活力激动,衷心希望它能持续下去,尽量持续得久一点,甚至可以超出这个界限,蔓延到其他知识生产的领域。我不想说这是我又从田野跑回学术界/圈的原因,但确实是这个愿望第一次激发出我和这个时代真正的联系,让我在旁观者的好奇之外,增加了一份想要得到什么的热望,以及不想看到什么的忧虑。

或许和韦伯的教诲相反,对于被学术机制隔绝在社会生活之外的现代学术人来说,在价值悬置之前,我们更需要一个机会来被真正嵌入这个世界,甚至仅仅是找到一个通往日常生活的蜘蛛丝。沿着网络类型小说这根蜘蛛丝,我在四年的时间里,尝试重新去理解法律与社会运动的焦虑,互联网的意义,著作权之于个人自由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性,文学、想像与现代性的意义,文学理论与历史可能性的关系。同时,我跟踪网络小说的创作,读者的变化,写作者的焦虑,网站的繁荣和分裂,公众对“网络文学”理解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察所有人对于网络文学所投诸的理想和热望,以及它们在现实的生产与商业实践中如何被激发、压抑、扭转或者走向熄灭。直到最后遗憾地发现,那些被逐渐侵蚀和熄灭的理想和热望中,包括我的那一份。

但我不想放弃。这也是这篇论文最终面向法律制度变革发声的根本原因。随着网络文学生产对于整体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增强,原本属于写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棋局游戏,已成为资本和个体博弈的阵地。韦伯在19世纪已经察觉到资本主义不可思议的普遍化力量。一旦资本入局,一切可能性都会逐渐消失。寄希望于局内的个人、网站、公司、资本方的意愿或者自然博弈,来延续和扩大互联网所短暂开放出的历史空间,无异缘木求鱼。然而,韦伯更敏锐地察觉到,法律或许构成了现代社会另一支强大的普遍化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法律与社会”运动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评价,错误地理解了法律在社会中的嵌入性。事实上,意识到法律作为社会观念与现象的生产机制,才有可能抓住法律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性意义,以及对抗“历史终结”的力量。

年,我因为对单纯制度研究的不满足离开法学院,进入社会学。年,我终于在社会学论文的最后回归对制度的信念和激情。我不知道这样的成长是不是过于缓慢或戏剧性,但在我的生命脉络里,它顺理成章,仿佛种子落在土里,一路攀援成长,言笑歌哭,自有缘由。

谢谢爸爸妈妈始终的容忍、资助和支持,谢谢年高祥阳老师帮助我突破程序机制,得以去农村支教,并最终促成转换专业,谢谢十年来郭星华老师的关怀和帮助,谢谢十年来郑也夫老师的欣赏和鼓励。像我这么任性随意的人,一直在关键的时点得到最好的帮助和机会,今天能够自由自在地写完全属于自己兴趣的论文,不需要依附任何人和机制,仅仅把想做的事做好,就能得到帮助和赞赏,是我此生最难得的运气。

谢谢阿跳,我的玩伴,朋友,谈话者和同志。

谢谢这十年里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以及我遇到的所有人,所有ID,所有快乐,所有不安和伤痛。你们是我的土壤和雨露。

(有兴趣晒后记的社会学博士,可将论文后记、论文题目及一张个人照片发至socphd

foxmail.







































白癜风治愈
专业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xw/1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