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对于武侠求新求变的思考
古龙自己也认为,武侠的作者和真正的小说家是有差别的。武侠如果要更多人来读,首先应该要人们摒弃对武侠的偏见。武侠这个题材已正如福楼拜说的,所有的武功招式、套路变化都已用老,把该写的能写的都已写完。再奇诡的江湖,老读者也能够一眼看穿结局,社会上的人对武侠普遍印象莫过于“不过是一些打打杀杀”。小说并没有在19世纪就结束,人性的冲突变化是永远也写不完的,但武侠何至于就山穷水尽了呢?有的人说武侠应当完成从“武”到“侠”的转变,也有人说如果抛却了华丽的武功招式,武侠还是武侠吗?这两种说法都不错的,至少可以尝试,有谁规定过武侠必须这样那样?武侠的精神始终不变。江湖的恩怨到底是人的恩怨,小说的任务就是要展现这种人性的冲突变化。人们寄托在武侠理想中那些高绝的武功、高深的大侠,其实是对人性中善良正义的期盼。无论是悲剧还是团圆结局,只要理解到武侠所倡导的侠义的精神的不变,武侠写作的套路就算有了真正变化突破的可能,武功的最高境界不也正是无招胜有招吗?那些看惯看厌了的不妨舍去。古龙说他的一位女性朋友看不懂武侠,其实她是看不懂那些招式动作。文字对于武功交手的描写总是不如影视音画表现得精练好看,繁杂的动作细节也只会拖累故事的进展,显得啰嗦。小说的功夫在于微言大义,武功的境界也讲究一招制敌。古龙对于武侠的改变,就是一切花架子都不要了,刀光剑影、血腥仇怨都给舍弃,但江湖的豪气干云却都保留住。花架子能简则简,确是武侠创新的一大进步,可武侠的写法如此,况且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体会这种高手过招,一招决胜的风采。这种简化本身也是对武侠这个类型的模糊,人们看武侠,作者写武侠,最初的想法不就是为了好玩吗?刀剑交错,锄强扶弱。所以语言的改良也是必要的。古龙对语言运用的巧妙,就在于精炼对话,尤其是用长对话推动情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用对话来凝聚失掉了的武侠味儿,确实是很鬼的点子,当然也有一点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物塑造都已有些不真实。谁会这样说话?可古龙就敢这样写,文字能让人们看到最真的人性冲突,人物形象也就不再重要,江湖来来去去,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谁会去计较来历?大侠原本就是人的寄托,读者不会计较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人,但影视万万离不开表演的,所以古龙作品的人物搬上荧幕,要么看起来奇奇怪怪,要么就失掉了文字描写的那种精髓,有些啼笑皆非。古龙对武侠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大致如此。一个写了几十年武侠的人,虽然借助了江湖武林的设定,却完全是在写通俗的人性。太多的人说起金庸,最着迷的是功法武器,谈起古龙,却立刻就要说出探花郎和楚香帅的名字。古龙的文风把武侠的招式化到最简,把江湖的恩怨点到人性,从写法上,他确实已经到了侠的境界。武者常有,侠者难见。古龙的创作凭借了一个作者敏锐的观察和人生的经验,所以后来者即使能够模仿古龙的口吻,却难得到古龙文风的神韵。而古龙以一己之力为武侠求新求变,可以想见其中的艰难,古龙逝去,武侠世界也就从此寞落了。天生白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