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煮沙品红楼
薛宝钗不可能嫁给贾宝玉的10大理由
文丨赵时
在高鄂的续书里,贾宝玉娶了宝钗,而让黛玉含恨而死。但这是高鄂的想法,曹公原意,几人能知?
但从逻辑上来看,薛宝钗是不可能嫁给贾宝玉的。理由如下:
1、薛家来贾家,不是为了联姻,而是为了宫廷选秀。-
薛姨妈来贾家,其实就是为了通过模仿元春,让宝钗嫁入皇宫。所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薛姨妈仅仅把贾府当成了皇妃培训学校。这一点,贾家其实也心知肚明,贾家其实也希望帮助薛家嫁入皇宫,因为贾家也需要考虑,一个妃子得宠能有几年,元春失宠,那也是迟早的事情。与其让他人的宠,不如让自己人的宠。因此薛家进入贾家一开始的谈判中。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就已经达成了。如果贾家起初就想撮合“金玉良缘”。又何必让薛宝钗,在贾家墨迹那么久?又何必给林黛玉机会呢?
要知道,宝钗年纪不小了。宝玉都已经十二,三岁了,太虚环境的经历,说明他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而宝钗比宝玉还要大两岁,也就是十五,六岁。古人都是“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古人结婚都早,宝钗都算大龄女青年了。如果是要金玉良缘,这么个大龄女青年,时间还真的拖延不起。
2、贾家的败落,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薛姨妈不可能让宝钗嫁给宝玉。-
贾府不长久。就连“外面的人”都看得出来,一开始大家就都知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精明的薛姨妈深刻的知道这一点,因为薛家自己就是例子,衰败已是无可逆转。既然如此,又何必把女儿推到一个没有前途的家族里呢?目前的名望,主要是依靠元春来支撑。一旦元春失宠,或者死了,贾家就失去了重要的依靠。
3、条件完美的薛宝钗,可以有很多选择-
四大家族仅仅是在金陵比较有钱,放眼全国,比贾家有钱有势的人多地是。另外,四大家族的没落,必然给新的经济势力带来的机会。虽然书里没有写有什么大家族能和四大家族抗衡,但贾家被抄,绝不是皇帝一时脑子发热。任何冲突,都是新旧势力为了争夺利益而引发的。家族之间斗争如此,世界大战也如此。如果薛姨妈仅仅是为了找个一般大家族,也没有必要委屈的寄宿贾家,直接找个新兴经济势力,把宝钗嫁出去。换一大笔嫁妆就可以。
4、薛家的复兴重任,落在了薛宝钗的身上。-
薛家已经没什么人了,说白了就薛姨妈,薛宝钗,薛蟠三个人。薛家复兴,薛姨妈和薛蟠肯定指望不上了,只能寄希望与薛宝钗嫁个好人家。宝钗是个条件非常优越的女人。知书达理,才貌双全,秀外慧中。而且待人谦和,雍容华贵。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停机德”。薛宝钗的名气,怕是早已誉满金陵了。如果单单从外在条件而言,宝钗是个完美的女人。这样完美的女人,就算不能嫁给皇帝,找个有名望的王公大臣,皇宫贵族,还是绰绰有余的。也可以在新兴的经济势力体里,找一个有前途的潜力股,也非常的有可能。-
5、对于贾家来说,娶黛玉比娶宝钗划算。-
首先,黛玉嫁贾家那是“第一志愿”,而假设宝钗也想嫁贾家的话,充其量算“调剂”。而这个“调剂生”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这对于贾家风险管理来说,是不划算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薛家已经空了,没钱了。拉了几车东西,打了场官司过来后,基本什么都没有了。而黛玉有钱,他父亲林如海的所有遗产,无疑都全部被黛玉带入了贾家。否则,一个无家可归,父母双亡的孤儿,贾家怎么可能给她盖那么大个潇湘馆呢?光种的那些花花草草小竹子,一年的维护费就不会少。但如果黛玉嫁到别的地方,那么嫁妆自然也是要带走的,贾家的投资失败。所以,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娶黛玉划算。
6、对于王熙凤来说,黛玉的威胁比宝钗小的多。-
姑娘迟早要嫁出去。而男人们主外,女人主内。所以,贾家的内务帐目,都是归媳妇所管的。王熙凤管家,是因为她是贾家的媳妇这样一个身份而决定的。那么宝玉娶了媳妇后,必然也存在和她分担管家的权利。那么黛玉和宝钗相比,自然黛玉要比宝钗好哄的多。宝钗对黛玉一通好话,就把黛玉哄的感动得一夜睡不着。所以黛玉是个没有心眼的傻姑娘,而宝钗的心机,只在王熙凤之上,绝不逊色半分。机关算尽的王熙凤,绝不会选择宝钗做自己的竞争对手。-
7、最要命的是宝玉不成器。
虽然宝玉很聪明,但是宝玉不喜欢仕途,也不好经济,厌恶四书五经。性格,注定了宝玉就算再聪明,读再多的诗歌或者《西厢记》,也不会有成功的事业。用贾政的话来说,就是败家不肖。作为一个男人,宝玉花心,浪荡,不定型,人生目标就是厌恶仕途经济,事业上不成器。这些都是一般女人所无法接受的。除非是黛玉和妙玉这样,完全超脱,不染俗尘的女子才会喜欢宝玉,一般女子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就算薛宝钗年龄还小,想不了这么多,可是薛姨妈这样急需翻身的没落贵族,不会想不到这些问题。薛姨妈寄居贾家,绝不是冲着那个纨绔子弟的宝玉去的,而是希望模仿元春之路,嫁入皇宫。这个企图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了。
8、爱情是场博弈,只存在征服与被征服。宝玉只是宝钗的爱情俘虏。-
在小男人和小女人的爱情世界里,往往征服与被征服的较量,当一方被“彻底”征服的时候,其实也就失去了对方的心。这个规律对女人特别奏效。女人的爱情,来自安全感,而安全感,来自征服感。女人喜欢有征服感的男人,宝玉整天女里女气的,太面,没有男子汉气概。女人喜欢能征服自己的男人。-
宝钗一直对宝玉的姿态很高。但正是这种心理上的距离感,极大的吸引了宝玉幼小的心灵。男人在情窦出开的时候,其实喜欢成熟的女人。好比宝钗那样,从层次上来说,宝钗已经能和长一辈人平等对话了。宝玉明显还是个小孩子,要么就是见了奶奶和娘撒娇,要么就是见了老爸吓得两腿发软。这在宝玉心理,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才使得宝玉变成了“呆雁”。全然不顾一旁的林妹妹,就这么痴痴的看着薛宝钗。结果被林黛玉狠狠的用手帕抽了眼睛,才缓过神来。在宝玉的内心,不知道对宝姐姐多么的敬仰。但是宝玉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宝钗。-
但是宝玉征服了黛玉,比如那个雨天,宝玉和宝姐姐在怡红院里嬉戏,把个黛玉撂到门外淋雨不管。黛玉为此醋劲大发,写下的传世名作《葬花词》。后来宝玉找黛玉的时候,黛玉不理睬。宝玉说:“你且听我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便吧。”黛玉顿然就怔住了。这说明,在心理上,宝玉处于强势,而黛玉处于弱势。-
黛玉是真心爱宝玉。黛玉是个绝对出尘不染的女子,比如,皇帝御赐给北静王的那串珠子,拿到黛玉面前,黛玉直接说:“不知那个男人动过的东西,我不要!”黛玉清高到这种程度,也都会为贾家金钱的问题而操心。闲得无事的时候,就会算算贾府的财政情况,发现支出比收入多。其实说明,黛玉平时很关心贾家的前途。因为黛玉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贾家的人。而宝钗却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贾家好坏,宝钗并没有很关心,因为她从来就没想过要嫁入贾家。也根本看不上宝玉。仅仅是把她自己的人缘为好。争取一个好口碑,这样方便通过贾家的途径,嫁入皇宫。
9、宝钗从未真正的爱过宝玉,但并不代表宝钗不想争取宝玉。
宝钗并不爱宝玉,在宝钗的眼里,宝玉就是个小屁孩,一个小弟弟。女人不是不能接受年龄小的男人,但是无法接受比自己幼稚的男人,或者说,没有安全感的男人。从心智的发育来看,宝钗的心智成熟度,比宝玉要大出好多。两个人的爱情,就是征服与被征服。这场爱情博弈中,宝玉已经成为了彻底的失败者。宝钗早就在不经意间,彻底的征服了宝玉。这样,宝钗更不可能喜欢一个手下败将了。
但这并不能说明,宝钗不想争取宝玉的爱情。爱一个人,未必一定要得到,但得到一个人,未必是爱他。而享受争夺和被人追求的感觉,又是另外一码事情了。宝钗不爱宝玉,其实也并不打算真正的得到宝玉,她只是希望宝玉迷恋自己而已。宝钗这样的人,希望所有的人都为自己所倾倒,就连对黛玉,也会挖空心思,哄的黛玉哭的稀里哗啦的。但是在“宝钗扑蝶”的时候,又不忘时刻陷害黛玉。
面对宝玉平素里,宝钗一直都是从容大度,并保持这一种淡淡香远,薄云清冷的距离。但又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忽然拉近距离,让宝玉觉得十分亲近。这种忽远忽近,有意无意,但又在蛛丝马迹之间,流露出的温情脉脉,这种迷一样的距离,让宝玉的心被彻底挠的痒痒。
这种距离,在宝玉挨打的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宝钗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很高的对比层次上:“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另一方面,“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这不禁让宝玉觉得:“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而在给宝玉绣鸳鸯肚兜的时候,黛玉进来,也不避讳。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这谁有说的清楚?宝钗所有的言行,都是那么的从容不迫,一切都在不经意间,运筹帷幄。这种不争而争的心机,只为了进取宫闱。更说明了,宝钗心志,在皇宫而非贾府。
但是傻小子宝玉当真了,太虚幻境里的“可卿”就是钗黛合一的形象,说明宝玉一方面爱黛玉,另外一方面暗恋的宝钗。高鹗书里说,宝玉是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娶了宝钗,醒来后又哭又闹。但这并不符合宝玉的真性情。因为宝玉其实对宝钗也动了真情。但黛玉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而宝钗还在天上,没掉下来呢。所以宝玉对宝钗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变成“呆雁”的宝玉,也只是敢看看,却还不敢真的有这种妄想。宝玉在一开始,面对这么多的美眉,其实也是有诸多的选择,对黛玉的爱情,也并非一开始就晚上了,而是在逐步的相处中,渐渐加深巩固的。
可是这种说不清的感觉,被王夫人看出来,她自觉得,宝钗是最合适的儿媳妇,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识大体,顾大局。到哪里去寻得这般如意的儿媳呢?所以一直在撮合金玉良缘。这种撮合,更大限度的提高了宝钗在贾府的地位。可凡事都是双刃剑,谁又知道,这对宝钗来说,是福是祸呢?
10、从薛林判词上分析,薛林的命运是一样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公的那个好朋友,脂砚斋说:“宝钗、黛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这并不能说明,钗黛本是一人,因为她们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和价值取向截然不同。她们在思想上,完全独立的两个人。另外,无论是宝钗和黛玉,都已经很完美。世间不可能有钗黛合一这样完美的人物。这只能说明“脂砚斋”这个老男人,内心有点变态,过分憧憬女性外在的完美形象,而完全不在乎女性内在的思想内涵。其实他根本不懂女人,对于女性的理解层次也太肤浅。女人不能太完美,太完美的女人没有震撼力。没缺点的女人,也不可爱。
那么,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首先,黛玉的病也一直是个谜团,很多人分析黛玉可能是得了肺结核,结核杆菌很容易附着在子宫内膜壁上,造成女性不孕。如果黛玉真的是肺结核,那么在哪个年代的医疗条件下,黛玉是不能生孩子的。而且,肺结核是传染病,如果贾家传言黛玉是肺结核,那么必然黛玉会被隔离和疏远。按照黛玉的外柔内刚的性格,她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吗?
可问题是,黛玉真的是“肺痨”吗?那么多太医都没弄明白,精通医学的曹公也没给我们说明白,或许,黛玉的病,怕真的不是“肺痨”这么简单,但起码肯定一点,她身边的紫鹃没有被传染,从小一起长大的雪雁没有被传染。宝玉整天和黛玉耳鬓厮磨,也没被传染,所以,黛玉不一定就是“肺痨”,一开始大家对黛玉病情的判断,就是先天不足。
但是当黛玉病情发展到了后期,少有咳血的时候,就被怀疑有“肺痨”的“症状”。这必然让贾家的人疑云重重,黛玉被疏远,被保持距离。也是必然的,这是不论放谁,都不愿面对一个“肺痨”疑似患者,在你面前,咳嗽不停。这使得,潇湘馆人气冷落。更可怕的是,如果黛玉也认为自己是“肺痨”,那么这个不能生孩子,并活不久,且遭人冷眼的生活,不如早点了结,黛玉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与其在病榻上无人搭理,咳血不止而死,不如让自己死的有尊严一点。
另外,自杀也符合“虐心理现象”。两个人的爱情世界里,经常相互折磨,这是一种“自虐,或虐他的心理现象”。如果不能折磨对方,就会转而折磨自己。这种心理现象虽然只出现在较少人群中,但其实也算比较常见。那么自杀则是一种自虐,并且同时虐他的终极手段。因此,花林见上吊自尽,不但浪漫,而且有十分的震撼效果。
判词中,“玉带林中挂”,“玉带林”反过来读,就是“林黛玉”,我们似乎能看出黛玉的最后命运,黛玉未必会是病死,因为这么死,太没尊严。更不会像刘心武说的那样,是“沉湖”。因为捞上来的时候,湿淋淋,衣着混乱,狼狈不堪。与其这样,不如宁可不被捞上来呢。所以,这么死,形象太差,太缺乏美感。而上吊是古代女性自杀的首选方案,因为这么死,可以让自己保持一个较好的形象。
有人可能会质疑,人要死了,会想这么多吗?千万别认为,黛玉自杀是一时头脑冲动,不管不顾。这个想法她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酝酿很久的。其实从她葬花的时候,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就算死,也要带着浪漫死去,她那可能那时候,就开始设想自己的死法。而这种设想,也很可能在情绪极端的情况下,付诸实施。因此,林黛玉最可能的死法,就是在花林间,伴随着落花死去。-
而宝钗会怎么死呢?“金钗雪里埋”。有人说,是在大雪纷飞中死去(这么死也蛮浪漫的)。但也可能是宝钗真的嫁入豪门,结果过度操劳,在满屋的雪花白银中死去。有诗为证:“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这是宝钗自己写的灯谜。很可能宝钗嫁入豪门后,婆婆整天给小鞋穿,比那个迎春的命运,好不了多少。没日没夜的操劳,最后很可能猝死在银库里。-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种设想:黛玉想嫁宝玉,而宝玉却犹豫不决,心里暗恋宝钗。或者说,他两个都想要。一边和林妹妹调情,一边却被宝姐姐的温柔所征服。但是随着黛玉病情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她是不是“肺痨”的时候。而肺痨这在当时还是一种绝症。林妹妹是柔弱,但却很有气节,很有尊严。外表柔弱,内心刚烈的林林黛玉,决心用自杀给宝玉的用情不专,给与最沉痛的打击。所以林黛玉含恨自杀,而宝钗一方面本来就不喜欢宝玉,更重要的是这个第三者的角色,间接影响了黛玉的自然,这不但让她内心愧疚,而且还很没面子。嫁入豪门,中兴薛家也是她的使命。所以估计是找了另外一个达官贵人嫁了进去。一方面要打理好婆家的工作(能者劳而智者忧,这么聪明有才华的媳妇,估计婆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可能都归她管了),另一方面,又要不断的想办法弄钱,给自己的老妈和无能的哥哥花。回想起过去的,还是大观园里的日子更快乐。终日郁郁寡欢,又要拼命干活。终于猝死在满屋白银中。宝玉应该是既没有得到薛宝钗,也没有得到林黛玉,最后孤独一人,这才符合曹公原意。
2
人生的境界—读《新原人》
文丨张庚兴
每个人都希望成长,希望自己今天的生活比昨天精彩;每个人都渴望成熟,渴望自己今天的生活态度比昨天更从容。如果从人一生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变化,那么人生就应该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境界。
一个人,因其所处的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观于外者,亦不同,此不同即所谓气质;一个人,因其所处的境界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即所谓胸襟。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认为,人是有“觉解”的东西,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知其受到才的限制。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有自觉的目的。其目的都是求利。求不得,如不是由于命穷,即是由于才尽。如果由于命穷,他感到他受到命的限制;如果由于才尽,他感到他受到才的限制。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在精神上不受才的限制。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皆是行义的,以“尽伦尽职”为目的。人有大才,作大事,可以“尽伦尽职”,有小才,作小事,亦可以“尽伦尽职”。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没有受到才的限制与不受到才的限制的问题。能同天者,自同于大全,从大全的观点,以观事物。大全包罗众才,自同于大全者,亦包罗众才。
马斯洛从人的需求的角度,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包括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工作职位保障、财产安全等;社会需求即情感和归属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尊重需求包括自信、被人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道德、直觉力、解决问题能力、接受现实能力。
我认为冯友兰更多的是从思想、精神的层面阐述人生的不同境界,而马斯洛更多的是从人性、物质的层面阐述人生的不同阶段,而人生本来就是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冯友兰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一种从低到高的辩证发展;马斯洛也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人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
如此说来,人生就是一次修行。就像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确实,在人生的修行中,所有的形而上学给你的更多的是战略上的指引,它不能提供给你解决具体问题的战术,却可以使你拥有面对人生困难时从容、豁达的心态。
3
《闲说古龙武侠二三》
文丨杨日光
皓月当空,秋色渐浓。
一时间竟喜欢看古龙的武侠,更巧的是:天涯明月刀——明月有心,明月常在;明月无心,明月依旧。类似的话语总有几许不经意的悲凉,。是我太过于测中文字还是本已写的多情,实在是令人费解有自然而然的是然、
喜欢他笔下人物的冷峻,多情常似无情。
喜欢他笔下人物的情怀,痴情总是悲情。
喜欢他笔下人物的历练,舍生又最恋生。
是对于一切存在的合理倾向,又往往在于舍弃自我,是不得不的一种即兴洒脱,是不屑于斤斤计较江湖是非恩怨的天地英豪。
是孤独的情种,却总又无情的拒绝,因为英雄式的悲剧在于成就自我,即会使亲近者遭殃,因此才选择了背负孤独的冷酷,仅以刀剑为友,又似乎总是敌我不分的惺惺相惜,以为能成为,达到到某种程度即是类似的相互理解,是同类人取向的尊重,是不屑于暗伤,因为孤傲是自我的性格,总在于实力的对抗,成败是能力而非计谋,因为计谋是小人对于弱者的暂时得逞,却总不是都能得手的,因为高手是较量之前早已看穿,洞悉了彼此。
而他们的认同与否定才是在江湖,世上的唯一法度——这也就强调了能力与责任的维度。
没有什么大是大非即是对生命的尊重,而出手必中有事个人对于武术、刀剑之用的最高受用。(无论实刀还是心剑)
是真性,唯真性情才如此不羁。敢于挑战所有世俗框架权力局限,率真即命。是不苟延残喘的捐躯赴难从容就死,为友情,唯为承诺,甘愿受尽一切而不悔。
是一种侠者之道的悲情,还在于无情之中有所坚守。
即是对于义者道之遵从,是横扫了世界是非恩怨的公平与否,在于给到大快人心的痛彻。
自然风韵,古色古香。
情在其中,恨亦自然。
如此的痴情人偏偏总是不幸的,是性格决定了个人的悲剧。
是英雄式的悲剧,是命运抗争的悲剧。
在这其中是对人性的剖析,是对于男女权力地位的衡量,是对于善恶忠奸的评定,一切
都在江湖险恶中如风来去,一代又一代,英雄起落,日暮悲歌。是流浪者,是时代不幸中的万幸,还有一些人守望着道义却往往又不被人认可和理解。
因为他们无需解释,他也从不解释。
是对于道貌岸然虚伪的极端否弃和鄙夷。
往往性格又是缺陷,真正的完美即是无有形式的存在,而没有了形式,性格的存在又将如何呢?是苦集灭道,在于思想认知上的否弃,执着与舍得。
似乎带有恨浓重的儒道风范(这一点不似金庸的儒释风格)。[介于梁羽生的作品尚未拜读,姑且不做评说]
是在于形式上背弃了所有世俗性关于真善美,仁义礼智的存在,是颠覆,亦即是超越,是狂狷又是达然,恰似格律中的起伏,偏偏要跳脱些许的限制,打破了认知上的局限,似乎将唯美的浪漫主义情怀渲染成诗,又将人性的批判主义思想勾勒成哲,是一种描绘,一种设问,反问,是叙写也是怀疑,是肯定也是否弃,在于给到读者自我介入的评定,抑或不评定。
就故事结构上层层紧逼,环环相扣’起伏波折,惊心动魄。
在于境界的超越性,唯真性情才能有此一作,是对于古代侠士的推崇倍至。融入了认知上的思想性——深刻的关于意义的定论,关于人性关于死生关于男女关于爱恨之情。
是一切人性思考的武侠化,在小说中尽情展现,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笑骂文章,肆意挥毫,是趣是理,亦诗亦哲,就其文艺性无疑是美,而又兼顾了市场——世俗小说的剧情风格。
是用心的促成,是自我意志的抒写,是我们现代世俗小说理绝妙的文笔,是红尘寄语真豪气,天地兴言大侠士。是仁者风范,侠士风流。
4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文丨杨涛
曾几何时,在城市中生活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对于周围的变化目不暇接,大部分时间手忙脚乱。于是,一些人就开始批判城市,说是城市的生活尽管给了我们便捷,但同时带给我们的生活却不是我们理想的生活。他们更羡慕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生活场景,听声能够识人,傍晚席地而谈,这样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歉意。其实,我过去也是这么想的,也想象过老子的小国寡民。但是读了周其仁先生《城乡中国》以后,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城乡中国》是周其仁先生一篇一篇的专栏合集而成,但是却有自己完整的逻辑体系,有一条明确的主线,那就是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而且理当如此。周其仁先生开宗明义就讲到城市的功用,或者说是城市的能耐,当然作者是经济学家,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但是,也不难理解。城市的能耐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方面是从城市的人口容量来说,另一方面是从城市的生产效应来说,不论是人口的密度还是经济的密度都是如此之高。而且这也是周先生一以贯之的观点,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密越好。因为随着城市密度的提高,人们生活和工作就更加便捷,也就意味着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会让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更厉害,人们因此而更便利更高效,生活也更快乐,这就是城市的能耐。
当然,城市的能耐从何而来呢?其实说来就两个字,自由。只要有足够的自由,城市的能耐就会超出你的想象。但是自由,首先是一种制度安排,其背后是权利。在我们的印象中,权利是抽象的,没有什么作用。殊不知,具体的自由恰恰是需要用抽象的原则保障的。简单来说,60年代没有自由的抽象原则,人们连迁徙的自由、择业的自由、言论的自由等等自由,哪一样都没有。我们反观欧美,抽象的自由原则被宪法所保护,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就是自由的社会。因而,我们不可小瞧抽象的权利,其实背后涉及着你的方方面面。哪怕自由的原则很抽象,但是这确实是城市的根基。没有了自由,谈不上城市。这就正如秦晖先生所言,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设施,其实核心部分是软件,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自由。因为,自由就是城市的奥妙所在,也是城市的命脉所在,没有自由,想法不会诞生,哪怕诞生了也不会受到重视。而我们知道,想法很重要,实现了就改变了世界,正如电话、互联网的发明都是想法的实现。
接下来,周其仁先生就从现在依然还在发生的土地纠纷说起,梳理建国以后的土地制度。我以为本书最精彩的就是后面这些部分,底层劳动人民的行为与高层领导集体的互动,使得中国从极左思潮走向正常的社会,这些人的智慧真叫人佩服。通过阅读发现,其实刚建国的时候,中国的宪法里并没有限制人们迁徙到城市的自由,也没有限制城市土地交易的自由。但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外交上的“一边倒”,最后演变成全部“一边倒”,我们的城市发展也学习了我们的老大哥。最后,竟然比老大哥还老大哥了。这些都为日后的人地纠纷埋下了伏笔。终归,形势比人强,城市总是离不开市场。因为市场,城乡间的市场大门一点一点在开放,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城市化是逃离不了了。而且,大部分问题的原因不是城市,而是权力介入市场,有空间的城但没有自由的市,这样,城市就被消弭了。可是,生活之树常青,某些地方的政府又以各种契机为突破口,还城市以自由,重庆、成都、安徽、浙江等地,经验十分宝贵。
周其仁先生的《城乡中国》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关于城乡土地的好书,而且也改变了我对经济学的成见,总以为经济学是计算一堆数字。读罢此书,才知道经济学原来是用故事来书写。我以为全书的主旨可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读过此书的朋友我想很可能会重新认识城市,并且改变对城市的刻板印象。在这儿,我用葛剑雄先生的一句话来说明周其仁先生的主旨,哪怕在宁静的长寿村中活岁,我肯定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很有苏格拉底的味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愿意选择过一种值得审视的人生,城市依然是更好的选择。可惜的是,此书我只是粗看了一遍,好多东西仅仅是知道而已,还没有认真思考过。希望过一阵子重拾此书,再一次深入的去思考城乡中国的变迁问题,领略周其仁先生的大智慧。
5
成长性思维
文丨崔琳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终身成长》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德韦克教授今年已经年过古稀,她一生致力于心理科学的研究,从美国名牌大学毕业后又在著名高校担任教职。因为“终身成长理论”,她被授予了近万人民币的教育大奖。
我,作为一名23岁本科毕业的学生,经历了这么年的学生生涯,我有迷茫和彷徨,也有失败和挫折。我面对困难和打击曾经一蹶不振。高考没有考入重点大学的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现在不如意的处境。读了Dweck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习经历,有了更加不同的观点。
在这本书里,德韦克(Dweck)教授一直在强调人与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她把人们的思维方式大概分为两类:固定性思维方式和成长型思维方式。德韦克教授强调,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会把挫折当作动力,直面挑战,继续奋斗。
德韦克教授曾经测试了一些在大学里考试挂科的学生,有些面对挂科一蹶不振,想早早退出学业在,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觉得自己没有失败,而是在学习。
在这本书中,德韦克教授引用了美国政治理论学家的这段话:BenjanminBarber,aneminentpoliticaltheorist,oncesaid,“Idon’tdividetheworldintotheweakandthestrong,orthesuccessesandthefailures…Idividetheworldintothelearnersandnonlearners.”(美国的杰出政治理论家本杰明巴伯曾经说,我不把这个世界划分为强者和弱者,成功者和失败者,我把这个世界划分为学习者和不学习者)。德韦克教授说:成功的关键是学习,不要害怕不足和丢脸,只要你愿意付出,你可以改变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水平。之所以有些人是固定思维模式,是因为他们总是害怕冒险和丢脸犯错。
另外,德韦克教授在书中也提到了,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只会对反应自身能力高低的反馈感兴趣,他们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丝兴趣。而具有成长性思维方式的人,他们国庆白癜风出门要注意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