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不是巴黎人,你都可以是Paris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世界上竟有如此一座城市,竟无法用任何溢美之词去确切形容。

它太美,以至于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它就像一座被藏在琥珀里的城市,将几个世纪以来的诗意、摩登、浪漫、文学气息统统都凝固在每一位Parisian的骨子里。

在海明威的眼中,巴黎是一场流动的飨宴:

画家、作家、贵族不分阶级差别地谈天说地;雨果笔下的巴黎是一座躁动不安、时刻沸腾的城市;普鲁斯特所描绘的巴黎就如似水年华般浪漫不羁;司汤达所见的巴黎是宏大的……

牢骚满腹的知识分子、放荡不羁的艺术家、踌躇满志的异乡人在这里相遇,无可救药地爱恋着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时光流转,就如《午夜巴黎》里不甘写剧本的Gil,乐此不疲地回到旧时光里,与菲茨杰拉德、达利、斯坦因、毕加索等文人雅士相会,感受被巴黎的夜色所冻结的美好时代。

有人说,如果你有幸年轻的岁月在巴黎度过,那么未来不管身在何处,巴黎都将永远出现在你的梦中。

而那些细碎的美好,都在为每一位向往巴黎的游客埋下解读这座城市的注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一本好书,一场塞纳河畔的漫步,沉溺于浪漫的时光便无限地延长。

一场跨越3个世纪的下午茶

“当钟声敲响四下,世间的一切都应该为下午茶而停下来”,这句著名的诗句代表了英国人对喝茶的执念。

对于喝茶,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东方人或者英国人的事儿,脑袋瓜里一闪而过的画面,可能有老人手里轻摇的蒲扇、午后的藤椅吱吱作响,英式宅邸庭院里湿润的空气,却甚少有巴黎二字。

而你所不知道的是,法国人喝茶的历史实际上还比英国要早20余年。

英国人引以为傲的茶文化,或许都是法国人玩剩的,早在17世纪中叶,海上霸主荷兰就把中国的茶叶带到了法国。

只是,当时的茶叶弥足珍贵,因而只供皇室贵族、精英阶层享用。

据说,那位修建凡尔赛宫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听闻茶在东方具有缓解痛风的功效,于是便开始将喝茶这件事情提上日程。

午后在凡尔赛的“小威尼斯水道”与贵妇淑女们乘艇游河与喝下午茶成为日常,由此将茶的销路从巴黎上层社会中彻底打开。

不只路易十四爱喝,他的子子孙孙也爱喝。

路易十六与他那位“赤字夫人“——玛丽皇后MarieAntoinette就钟爱下午茶,还记得《午夜巴黎》最后那名不小心穿越到王宫的侦探,就因为不小心打扰了路易十六夫妇二人的下午茶,就要惨遭砍头噩运。

渐渐地,由于皇室对茶叶的热爱,喝茶也不知不觉地演变为一项在上层社会的社交活动,为当时举办于宫廷贵族间的沙龙聚会增色不少。

刚开始只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女子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而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开始加入这一行列,剧作家Racine、皇家大臣主管Mazarin都是茶道的拥趸。

电影《绝代艳后》中有不少画面:热衷于华服、美鞋、珠宝和举办各种舞会的玛丽皇后,手里除了香槟和甜点,还有各种工艺精巧的茶壶茶杯,梦幻的下午茶甜点、以及皇后用来招待娘家亲人的那一朵在杯中盛开的花,也是重头戏。

出人意料的是,往茶里加奶的喝法也并不是“英国出品”,而是源于17世纪地地道道的法式风情。

一位热衷于举办沙龙聚会的贵族夫人Sablière女士,因为某一天采用了这种喝法就一发不可收拾,引得人们纷纷效仿,很快也传到了隔壁的英格兰,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若说英国人是把茶当作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法国人早已把茶与美食与享乐融为一体。

相比起茶在英国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茶在法国却一直是资产阶级的象征,浪漫又感性的巴黎人不仅把茶叶添加到蜡烛、香水、洗发香波、奶油、巧克力、酒中,还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各式各样的“咏茶诗”纷纷涌现。

几个世纪以来,法国人对待茶的态度依然如同他们对待文学艺术一般,下午茶文化成为巴黎人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滋养出在各种沙龙、茶室,吸引着诗人、小说家、戏剧家、艺术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社会名流,孕育出一批文学、艺术、时尚传奇。

19世纪著名的沙龙女主人玛莉·达谷曾说:“沙龙是巴黎女人最高的目标,赔上中年的岁月,获得晚年的名誉······”

每个人把家里读书、喝茶、聊天的地方搬到另一处,每日在“客厅”里谈天说地就如同三餐一样稀疏平常。

比如坐落在旺多姆广场的H?telRitzParis,就是著名艺术流作家普鲁斯特举办下午茶沙龙、结交文人雅士的常驻地。

他最爱坐在壁炉边的小圆桌,或与宾客高谈阔论,或静静沉思寻找写作灵感,所见所闻,成就他完成了经久不衰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

而这家沙龙特意将书里的“小玛德琳蛋糕”用作宾客伴手礼,并一直将这个传统沿用至今。

还有CocoChanel最爱造访的Angelina茶室,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不出两步便是卢浮宫和杜乐丽花园,景观别致之余,它更是完整保留法国“美好年代”(belleépoque)风格的巴黎老店。

另一家保留如此风格的还有Maxim’sdeParis,是午夜的巴黎挽留Adriana永远留下的美好年代。

当然还有历史更为悠久、却时刻令茶客少女心泛滥的Ladurée,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创始人路易·厄内斯特·拉杜丽,不但邀请19世界末著名画家JulesChéret负责新店的装潢——

在制作糕点茶水时力求让浪漫氛围始终萦绕每一位享用者,眼花缭乱的宛如坠入爱丽丝奇幻梦境的马卡龙,各式草本茶、咖啡和香槟,以及近几年开发的家居香薰与化妆品,都带有浓厚的美好年代气息。

诞生于上流社会的下午茶文化,到了街头巷尾又是另一番光景。

贵族们的茶室沙龙化身为在巴黎遍地开花的咖啡厅,又称为潦倒艺术家的“办公室”,喝茶还是喝咖啡任君选择,但重要的也不是喝什么,而是这些街头版沙龙所诞生出的传世之作。

在法国的记忆中,午后左岸城市的咖啡厅里,会有萨特和波伏娃在花神咖啡厅讨论存在主义哲学,海明威在LeSelect一杯接一杯地啜饮着雪利酒,阿尔贝·加缪与萨特的诚挚友谊在双叟咖啡厅萌芽,毕加索默默地对着窗外发呆,以及那一份份午后下午茶时必点的甜品组合……

一只宠物、一份报纸、一杯热饮,巴黎人的生活态度尽在其中。

潦倒的艺术家在咖啡馆创作畅谈,服务员宁愿晚下班也不愿意破坏情人们的深情长吻。

如今,巴黎人仍会不定时地在双叟咖啡馆和花神咖啡馆举办哲学辩论会。

异乡人不至于深感寂寞,初次约会的人不会觉得尴尬,寻找灵感的人可以阅览人世百态——随着第一口下午茶缓缓入喉,一切都渐入佳境。

看书、聊天、畅想,孕育出了巴黎左岸浓厚的艺术文学氛围,究竟是下午茶成就了文化名流,还是文化名流为下午茶增添了一抹难能可贵的才情,已经难以厘清。

文学浸润出的巴黎气质

总说巴黎人的时髦,骨子里也渗着一股书卷气,此言不差。

因为即便你在地图上沿着塞纳河随手一戳,都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文学艺术史,巴黎街头悠闲晒太阳的的人们随时揣着书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从来没有一座城市拥有如此多的文豪艺术家:

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雨果、缪塞、左拉、莫里哀、大小仲马、司汤达、兰波、莫泊桑、毕加索……

就连“知识分子”这个词最早都是从法语而来,且和左岸巴黎相关。

那一条蜿蜒的塞纳河把这份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浪漫一分为二。

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向来都是巴黎印象的一部分。

多年来,巴黎已超越地理上的意义,成为一笔文化遗产、一种小资的象征、一个时髦的形容词。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到存在主义,每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足轻重的作家、诗人、画家无一幸免地被巴黎所吸引,最终又反哺塑造着巴黎,铸就法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个辉煌的时代,被写进书里、拍进照片里、描入画中、融进一部又一部经典的电影,揉入一颗颗向往自由的心脏中。

巴黎对文学与艺术的全身心拥抱,在全世界或许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有这样的内核。

20世纪伟大的女作家GertrudeStein——对,就是那位在午夜巴黎帮Gil“审稿”的那位女作家——她曾说过:

“美国是我的祖国,巴黎是我的故乡。”

穿Prada的女魔头中风流倜傥的ChristianThompson就引用了这句话来表达异乡人对巴黎的喜爱。

不过对于巴黎人来说,这座城市就犹如一部生活中的老电影,时间定格在最年轻、最混乱、最纯真、最任性却也最包容的时刻,而无数的电影,也对巴黎的文艺书卷气质有所描绘。

你可以跟随WoodyAllen,在午夜时分搭上摇摇晃晃的老爷车,游历巴黎的三个黄金时代,与失落作家共同做一场纸醉金迷的漫长美梦:白天拿着法国长棍面包悠闲地散步,去花神咖啡馆随手写写书;

晚上便徜徉在ColePorter《Let’sDoit》舒缓慵懒的腔调里,看海明威笔下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JosephineBaker轻歌曼舞;和T.S.Eliot及Fitzgerald夫妇驱车同游,与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的情人坠入一场充满文学艺术味儿的热恋……

巴黎的确能读懂每一位白日梦想家。

而巴黎也懂每一位躲在现实躯壳下的“刺猬”。

在《刺猬的优雅》里,那位矮小、丑陋、脚上布满老茧的寡居门卫Renée,尽管27年来恪尽职守地在一栋住满精英分子的高级公寓当“隐形人”,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笛卡尔、康德、托尔斯泰,喜欢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在日记里辩论现象学、思考唯心论,点评哲学博士的论文,养的猫也叫“列夫”。

她看似满身是刺,内心却温柔细腻。

论地位外表完全符合社会标准的穷人,但精神世界绝对是富足且独立的,随着她的生活似洋葱般被一层层剥开,我们也在Renée珍惜生活,酷爱文学艺术的非凡优雅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救赎。

厚重的文学气息和氛围,无疑是给巴黎蒙上了一层微妙的暧昧色彩,足以让每一个女孩都曾经幻想。

可以在异国他乡和陌生人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爱在日落前》便是一封给巴黎的9年情书。

在莎士比亚书店重逢的Celine和Jessie,就如九年前在维也纳的小巷子里开始,又走在了巴黎的街道上,乘上了塞纳河上的观光船,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生活、爱情。

而故事的结尾,巴黎成全了这段来自9年前的续集。

爱情,在巴黎从未迟到。

而巴黎,将兰波与魏尔伦炽热而混乱的爱情与他的诗歌一起,被埋葬在了那一个个心之全蚀的夜幕之下,从沙勒维尔到巴黎的路程,就像一道宽阔的时间界限。

16岁的兰波用魏尔伦寄给他的汇票,带着刚写成的《醉舟》买了一张通往巴黎的三等厢车票,两人终日在巴黎咖啡馆和酒吧喝苦艾酒,对诗歌的未来激烈辩论,从此便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纠葛。

电影里的巴黎,就如现实中的浪漫国度,对所有文学艺术向往的人无限宽容,就像一只时走时停的猫咪在顾盼流连。

塞纳河畔的阅读清单

磅礴的手边书推荐

对于感受巴黎的文学艺术氛围,漫步在塞纳河左岸是最适合不过。

这里丰富了全世界的文学和思想历史,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法兰西澎湃的激情,不但是巴黎人享受日光的绝佳场地,也是在闲散时分去书店淘淘旧书旧书,坐在路边翻翻书本阅读的不二之选。

既然在巴黎,即便是简单地散步,手里也不可没有书本在手,而以下这几本,就是陪伴磅礴度过巴黎闲暇日光的手边书。

即便不在巴黎,也可以从这些文字里,体会得到Parisian的文艺情怀。

《HoetoBeParisianWhereverYouAre:

Love,Style,andBadHabits》

作者:AudreyDiwan、CarolinedeMaigret、SophieMas、AnneBerest

KarlLagerfeld曾说过:“做巴黎女人,你不必是个法国人。”

由法式到极致的模特及Chanel形象大使CarolinedeMaigret,带领三位拥有剧作家、制片人、专题编辑身份的闺蜜编撰,这是一本将巴黎女人生活姿态言传身教至极的书,妙趣横生地剖析巴黎女人从时尚、情感、风格、理想、甚至有对待坏习惯的态度和思考。

巴黎女人并非尽善尽美,她们并没有天生独有的“苗条”基因,甚至不可靠、不确定、充满矛盾,和她们相处并不容易,然而她们又是真实、风趣、细心、好奇和玩世不恭一个群体。

与其在着装上模仿她们的穿着,不如做一个有趣的探索者,从外及内地读懂巴黎女人举手投足间那股毫不费力的雅气。

《WHENéTUDESBECOMEFORM》

作者:AliciaDrake

人在旅行途中,总有些时刻,翻开一本书只想看图不想读字。

那么这本带着一抹时髦的études蓝的杂志,便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布面精装带来贴心又实在的好手感,而études这个大部分人觉得是时装起家的品牌,其实恰恰相反。

创始人AurélienArbet和JérémieEgry这两个才华横溢的法国男孩,打小便受到巴黎浓郁的时装与艺术氛围熏染,摄影、装置艺术、涂鸦、出版、时装、视觉设计无一不通。

在某一次涂鸦创作中意外相识,就决定一起创立一间主打艺术设计类书刊的小型出版社。品牌名在法语里是学习、研究的意思,也寄予彼此始终怀有纯真好奇心的美好希冀,不久就创立了同名男装品牌études。

书本里有每季产品的Lookbook以及拍摄灵感,也不乏与街头艺术家的联名创作。

光是看图就已经赏心悦目,当然,这抹打眼的蓝,就算单单拿在手里,也是能够随时摆出街拍大片的时髦配饰。

《巴黎的忧郁》

作者:CharlesBaudelaire

如果说前面磅礴竭尽全力,描绘了一个个五光十色、浪漫到融化的巴黎,那么这本书又将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巴黎。

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里,描述了一个逝去的,或许是记忆中的,抑或根本就是未曾有过的家的景象:

一间梦一样的屋子,一间真正的精神之屋,停滞的气氛略微染上红蓝色。家具的形状都拉长、弯曲、疲惫了,仿佛是被赋予一种梦游的生命。

波德莱尔涉猎广泛,油画、素描、雕塑,艺术造诣颇高,这让他在描述巴黎街景时娓娓道来,精辟又不乏热情。

那种稍纵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虑的心情,竟然与相隔一个世纪的我们微妙契合,字里行间总能找到深深的共鸣,掺杂了过多欢乐、光明与狂热呐喊的巴黎,一切的情绪都显得粘稠而浓烈。

左岸巴黎的茶香

灵感,是每一位作家创作的养分和生命力,灵感往往转瞬即逝,而我们都该做敏锐的捕手,去捕捉、定格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它们可以是手边一纸一笔,或是那些能唤起记忆和情绪的不同气味。

无论是清澈的、明亮的,还是危险的、自由的,气味仿佛随手拿过来写上了只言片语的纸笺,是打开心房让光亮洒入的一把钥匙,是灵感瞬间迸发的缪斯。

文字尚能造梦,欧珑(AtelierCologne)的香水亦能异曲同工,它像是一种作家敏感浪漫的情绪、游走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自我表达,敏锐而深层次地带读者感受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寻找每个人鲜活的个性与品味,就如文学创作一般。

而欧珑(AtelierCologne)的无极乌龙OolangInfini,就是这样一支以作家作为灵感的精醇古龙,袅袅茶香勾勒出一幅意味深长的文学意象:

执笔的人远离都市,为了追逐创作的思绪来到这片被被冰雪覆盖的丛林木屋。

他望向窗外,雪花飘落在凝固的湖面,呼吸在玻璃窗上凝成了雾,壁炉里劈啪作响,杯中的冰化了,灵感找到了方向,化作文字,跃然纸上。

当沁心优雅的独特柑香调渐渐散去,乌龙叶、埃及茉莉的清香逐渐占据鼻腔,清甜化作深沉平和,茶总能让人回归宁静,就像写作前的屏息凝神,排空一切杂乱的思绪,品茗之人在茶香四溢的茶韵之境里,怀有一颗不如吃茶去的豁达之心,仅让茶香飘袅于心间。

本次欧珑也邂逅了三位风格迥异的作家,演绎这款无极乌龙的前中后调。

江南的英雄主义情怀里隐匿着前调西西里佛手柑般细腻的温柔,王欣真实纯净的文风诠释晶莹透澈的乌龙叶中调,庄雅婷一针见血的言语,恰恰如后调巴尔干烟叶香脆,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豁达。

诞生于法国的AtelierCologne欧珑,拥有着巴黎这座城市骨子里那般自由随性的浪漫,以及宛如一席流动饗宴的文学气息。

左岸巴黎营造了创作者的“天堂”,也孕育出了AtelierCologne欧珑对香味的极致追求。

两位创始人SylvieGanter与ChristopheCervasel夫妇,将毕生对古龙水的热爱都投入其中,传统的柑橘香与极高浓度的精油与纯天然的成分相结合,升华而成了神奇的清新、优雅的独特个性香调。

向来只专注于研究制造古龙水的欧珑,采用了“浓缩方式与极高浓度的精油相结合”的制作工艺,精醇古龙达到15%-20%的香精浓度赋予的持久性,让创作的美妙灵感能够顾盼流连,将闯入脑海中中的香气记忆,留得再久一点。

磅礴自己最喜欢的一款则是流金木香(BoisBlonds),它也是无尽雅致系列四款香水中最能阐述秋日明净的一款。

茴香、胡椒、橙花的辛香,为木质草香“提味”,仿佛阳光穿透树木所散发出的湿润味道,空气仿佛被时间凝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来自法国的香水品牌,还有一个与文学创作不谋而合的特色服务——

他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要求,在各位的香水皮套上刻上相应的短句或名字,正如每位作家为自己呕心沥血完成的佳作,最后留下的意味深长的卷首语。

如今,这份贴心的服务,已经可以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国金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南京德基、广州太古汇悉数找到。

当然,磅礴也准备好了最美好的礼物:

欧珑的无极乌龙、香浓橙花、流金木香、纯沁苜蓿这四款香水,我会随机送出一瓶。

想要的话,就在评论里分享你们最近读过的一本让你灵感迸发的手边书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本期文字助理:Karen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向来不毒舌,内心充满爱的吉良先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ly/5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