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佩尔斯基希谈二战1939年德国的敌人及

年德国的敌人是波兰、法国和英国。下面先说一说波兰和法国的具体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成立的波兰,在年有人口万。根据年的调查,其中约万人,说的不是波兰语。波兰是比小国大的某种庞然大物,但是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工业上,他都没有达到可与大国进行战争的水平。波兰是在原属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这三个大国的许多州内成长起来的。波兰军队没有自己的军事传统和有机发展的基础。他的战术观点,受法国军事思想的强烈影响,但是又用掺杂着波兰气质的本国思想进行粉饰。波兰军队和平时期的人数就很多,30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1个独立骑兵旅。装备的数量是足够的,但基本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旧式武器。摩托化刚开始发展。坦克兵总共只有9个轻型坦克连和29个轻装甲汽车连。在六个混成航空兵团中,最多有架飞机,其中能适应现代要求的不超过架。高射炮兵的情况也不好,缺编很多。舰艇不多的波兰海军在波罗的海仅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不管怎样他未必能破坏,尤其是不能阻止东普鲁士和德国之间的海上运输,实际上根本不应该指望他。年夏,当波兰的国际环境开始急剧恶化时,波兰开始隐蔽进行,逐步动员,但直到8月底才正式宣布。尽管如此,在前几个月就已组建了预定组建的全部后备队,但他们暂时被列为基干兵团。已经规定把后备部队合并为10个师,但由于这些准备工作要保密,所以年9月1日以前未进行这种合并。战争爆发后,德国各集团军的迅速进攻,使预定措施无法实行。对国家西部的经济区,只有在敌人进攻被阻于边界时,才有可能进行保卫。为此需要构筑坚固的工事。由于波兰仅与德国间的国界就长达公里。而且自从斯洛伐克受德国军事管制后,南部边界也有危险,所以谈不上按法国马其诺防线或德国奇格菲勒防线的模式构筑工事。波兰不得不限于在上西里西亚东部特别受威胁的工业区边缘和边界的其它地段,构筑几道尚未完成的筑垒地域。原来几个省的旧要塞,基本保留原状。总之,不知波兰人基于什么理由,指望阻住一个大国军队的进攻。可能是因为这个大国的基本兵力被牵制在其他地方只能调一部分兵力来打波兰吗?看来波兰人就是抱着这种希望,并且对自己军队的能力估计过高。就如丘吉尔在自己回忆录中谈到的“波兰对德国人粗鲁举动的傲慢态度。”法国武装力量的人数、战斗力和进攻精神在希特勒的计划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旦爆发战争,德国将要与他们发生冲突。如果法国武装力量足够强大,并打算马上把战争转移到敌国领土,那么德国或者要在西线留置大量军队,从而不能指望在波兰速胜,或者要在西线冒很大的风险。法国在年秋动员了57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1个坦克师和45个后备师,其中一部暂时留在北非,大约20个师在阿尔卑斯方向与意大利对峙。即使扣除后面这些兵团,法军的数量也还很多,足以在波兰的军事行动结束前,以优势兵力在西线实施突击。但是法国陆军在编制、补充制度、技术兵器和军队士气方面都存在缺点,大大降低了它的实际价值。法军的装备在数量上适应现代的要求,但质量上不适应。许多武器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留下的。炮兵主要装备结构颇佳的75毫米加农炮,但是德国陆军已经装备毫米榴弹炮,它在射程和炮弹威力方面大大超过法国火炮。法国重炮和大威力火炮数量很多,尽管有一部分是陈旧装备,但就火力而言,它比相应的德国火炮强。法国人照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把它拥有较多坦克的坦克部队,主要当成伴随步兵的部队。他们对组建固定编制的坦克大兵团用独立作战,显得十分优柔寡断。摩托化师的出现,与其说是因为考虑到要用它们和坦克师共同实施宽正面的战役突破,不如说是因为打算拥有高度机动的预备队。虽然法国居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是暂时应编成大量后备兵团的后备人员,实际上没有进行认真的战斗训练。后备兵团的战斗力很差。年的情况表明,他们甚至在防御中也不能顺利作战。恰恰在这方面,即法国似乎对15年来未曾训练过任何后备人员的德国占有巨大优势的方面,情况完全不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法国人有利。德国通过较大量的人员进行补训的办法,在年前明显改变了自己的落后状况,随后在年冬季,他不仅赶上了法国人,而且由于组建了训练有素的新部队,无论从军队数量看还是从军队素质看,都超过了他们。但是德国比法国在编制和技术装备上的缺点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存在着心理方面的困难,即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死难将近万人,他不想再次造出那样巨大的牺牲,因此在新的战争中他打算只进行防御行动,直到能够在盟军支援下打败敌人。法国军事政策的这种基本思想,即进行防御战的思想,具体体现在构筑马其诺防线上。20年代初,当时的陆军部长马奇诺,建议构筑一道漫长的筑垒线,他有巴塞尔地区的莱茵河,开始掩护知道卢森堡的诊断法的边界,使敌人不可能直接从德国境内向法国进行任何入侵。筑垒工事,直到年才开始构筑,耗费巨资在30年代完工。马奇诺防线在物质和心理方面都对法国具有非常消极的意义,巨额资金不是用于军队现代化,而是花在构筑筑垒工事上。为了给筑垒工事配齐人员组建了专门的要塞部队,其编制和训练原则都是纯防御的,这些军队成了法国最精锐的部队,但是不能实施进攻行动。此类防御观点,甚至可以说是消极观点,在人民和军队中都深深扎下了根。人们受到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他们现在已经受到保护,不会遭受任何入侵了。他们已经不愿意用武装力量去履行同盟国义务,而这一义务是法国作为大国的传统政策所规定的。法国除了这支人数很多,但不是以实施进攻行动为目标的陆军外,还有一只过时的空军。法国曾一度在发展航空兵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面,并且早在年就拥有欧洲最庞大的空军,可是到年前夕,他在飞机总数上却已掉到第四位,位居德国英国甚至意大利之后。法国航空工业还在年前夕进一步缩减了产量。到战争爆发前夕,法国只有架飞机,几乎比德国少一半,况且德国飞机更现代化。总之,法国在年还是欧洲大陆最强盛的国家,如今在陆地上却只对要在两个战场作战的德国,略占数量优势而在空中却比他落后得多。法国海军,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最有计划地加强,但对德国而言,仍不足为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ly/12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