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主义学派的财富思想与国民经济学的财富

一、重农主义学派的财富思想

重农主义学派产生于18世纪50-7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准备时期,仅仅存在了20多年。重农主义的财富思想首先表现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上,它从完全异于重商主义视角诠释了财富的内涵,实现了对财富的研究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过渡,而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批判是正是通过等价交换原则这一锋利武器来进行的。因为商品是依据同等价值来交换的,所以不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都无法带来个人财富或国家财富的增加,而货币仅仅作为流通手段而存在,货币积累并不能成为财富的来源,从根本上否定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重农主义最基本的理论核心问题是,他们认为能够真正使一国财富增加的“纯产品”只有在农业生产中才能产生,即农业生产环节中产生具有使用价值的“纯产品”是财富的来源,而且,也只有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才能实现“纯产品”数量上的迅速增加。在马克思看来,重农主义已经从本质上把财富的主体移入了劳动,也就是说,劳动成为了财富的主体本质。

重农主义作为重商主义向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过渡的学派,其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们在人类历史上最先将资本主义生产置于资本主义视野内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理解。布阿吉尔贝尔是重农学派的先驱,他在法国最早提出社会财富的注意力应从工商业领域向农业领域转变,他认为,社会财富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财富来源于农业,“一切财富都来源于土地的耕种。”

同时,布阿吉尔贝尔更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商品的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他指出,凡是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财富,社会财富来源于农业生产,“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重农学派主要由一群法国的社会改革家构成,其中,弗朗斯瓦·魁奈和杜尔哥的成就最大。

1.弗朗斯瓦·魁奈的财富思想

弗朗斯瓦·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领袖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正如马克思所说:“魁奈医生的重农主义学说是从重商主义体系到亚当·斯密的过渡。”[47]魁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学的文章和著作,其中最有影响、最闪光、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经济表》。在该书中,魁奈站在反对重商主义的角度,认为只有生产者阶级才创造财富,即“纯产品”;而工商业等非生产阶级是不结果实的。还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过程,全面阐述了重农学派理论。

首先,魁奈将“纯产品”界定为财富,其产生源于生产领域。他认为“纯产品”就是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等农业生产花费之后剩下的、能够增加社会财富的部分,即“扣除用于耕作的劳动费用和其他必须支出后,多余的土地生产物就是纯产品,它构成国家的收入和获得或购买地产的土地所有者的收入。”“纯产品”学说把财富作为出发点,因为财富是物质,所以其来源只能在生产领域当中,而农业又是所有社会经济体系中唯一能够生产出物质财富的部门。

因此,只有农业这一真正的生产部门才能够生产“纯产品”,农业成为了财富的唯一源泉。其次,魁奈认为在“自然秩序”下按商品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在自然秩序下,交换应该等价,即生产费用相同的商品可以相互交换,财富不能在交换过程中产生。正是这种认识,使得魁奈对于财富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在财富观的研究方面也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最后,关于货币问题方面,魁奈继承了布阿吉尔贝尔的观点,认为货币仅仅是交换和贸易的工具,财富不是货币,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资料。

他认为,一国富足与否,不取决于所拥有的货币的多少,货币量只要够交换使用就可以了。另外,货币在交换中有用,是潜在的财富,可以购买真正的财富。正如在《经济表》中,魁奈将财富阐述为必须是既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又要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而货币只是实现交换的中介,并非财富之所在。

2.杜尔哥的财富思想

杜尔哥是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然没有正式加入重农学派的组织,但他的财富思想与重农学派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说,他把魁奈和重农学派的财富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主要著作是年为两位中国学生而写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马克思认为:“在杜尔哥那里,重农主义体系发展到了最高峰。”

在对“纯产品”理论的认识上,杜尔哥表明,“重农学派在农业劳动范围内是正确地理解剩余价值的。”[50]他认为,自然力只有在农业中才会发生作用,但不能独自发生作用,要与劳动相结合才行。他把“纯产品”看作劳动与自然力相结合的结果,是劳动利用自然力的产物,看作是自然对土地耕种者的自然赠予,是一种剩余物,是农业剩余劳动的对应物。随后,他更明确地说明了“纯产品”是由农业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确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其原因在于土地与劳动者的分离,这比魁奈更准确地理解了剩余价值问题。马克思认为,以劳动为基础的价值论应该归功于杜尔哥,他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分析框架。

二、国民经济学的财富思想

“国民经济学”思想源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关于国民财富的生产、分配以及增长发展的论述,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由意大利人奥特斯首先使用。其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成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财富思想的主要理论源泉。马克思财富思想发展的理论脉络是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代表人物除了斯密,还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1.亚当·斯密的财富思想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和伟大代表,也是整个欧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他摆脱了重商主义财富观的桎梏,开创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被恩格斯称赞为“经济学的路德”。其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于年公开出版,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巨著,其中包含了斯密极其丰富的财富思想,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和增加国民财富。

在《国富论》中,斯密主要围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促进它产生及增加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这一著作的序言中斯密就明确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斯密一方面批判了重商主义者的“财富由货币或金银构成”,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来源的错误主张。

2.大卫·李嘉图的财富思想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完成者。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是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该书成为了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的最高成就和完成标准,标志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此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在财富思想上,李嘉图引证了斯密的物质财富定义,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将其多元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一元劳动价值论,并指出,作为财富源泉的因素,除了劳动以外还有自然因素。李嘉图认为,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主张“为生产而生产”,在他看来,“成为生产工人,这是一种不幸。生产工人是生产别人的财富的工人。只有在他充当生产别人财富的生产工具时,他的生存才有意义。

因此,如果同量的别人财富能够由较少的生产工人创造出来,那么把多余的生产工人解雇,是完全恰当的。”马克思作为“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在对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充分继承的同时,也通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这些财富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扬弃,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科学地分析了财富的真正来源,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古典政治经济学仅仅扬弃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只看到财富的“对象性形态”这一片面思想,仅仅看到了财富问题所体现出来的人与物的关系,但却没有深入到财富中人与物的关系背后所隐藏着的最重要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由此,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做为理论基础,在根本上与国民经济学的抽象财富观相分离,将“现实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开始从人学的角度审视财富,他认为,财富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进一步得出结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jj/11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