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武侠,但不谈金庸也不谈古龙

电影《卧虎藏龙2》上映了,你准备去看吗?对于喜欢武侠电影的朋友们来说,《卧虎藏龙》就像《龙门客栈》《东邪西毒》一样是必看的。但据说这个2“就电影层面而言,前作与续作没有比较的基础”。主页君还没去看过,这个不好说。哈哈哈。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看过电影《卧虎藏龙》的,很少人是看过武侠小说《卧虎藏龙》的。本周的「任性读」我们一起聊聊武侠小说。但不谈金庸也不谈古龙。一说王度庐。即便是武侠爱好者,现在读过王度庐先生的人也并不多。不是他不够出名,而是《卧虎藏龙》太出名,以致我们庐山不识真面目了。

王度庐,生于民国初年,北京人,因家贫失学,曾去北大蹭过课学习写作,早年曾在小报仿《福尔摩斯探案集》,写作连载侦探小说。那他是怎么开始写武侠的呢?

王先生的一生经历过国内乱战和抗日战争。他写武侠跟当时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

七七事变后,王先生正好在青岛,身陷日军敌占区,生计全无。一天在街上闲逛,遇上了北京的故人,提及可以在《青岛新民报》刊载小说,条件是必须写武侠小说。我们陷于困顿的王先生,在这之前是没有写过武侠小说的,也从不拿刀弄枪,但为了生计作想,只好卖文为生,据他妻子的回忆说,当时他只是认为自己能写,于是就应下了这个差事。《卧虎藏龙》就这样诞生了。

更妙的是,王先生写作时既不打底稿,也不查资料,健步如飞,文不加点。发表的小说却引得当时的读者逐日剪报,装订成册。在“健步如飞”与贫困之间,我们的王先生并没有因为没写过武侠而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反而是一气连着写完够报纸几天连载的内容,在剩余的时间,他还创作言情小说,引得言情小说读者中的青年男女约会都要选择在书中描写的海滨公园,甚至有女学生上门哀告,请求他不要把结局写的太惨。

更有远在重庆的街面自称为“重庆大学教授王度庐先生”的人,讲述李慕白、俞秀莲等群侠故事,靠说书维生,后经查实,此人实为冒名顶替的赝品,虽不告自取,他也抢在李安70年前就进行了对王先生小说IP的开发,后又有聂云岚在《今古传奇》开设专栏,改写王先生小说为《玉娇龙》和《春雪瓶》。

王先生的小说在当时影响力可见一斑。

古龙说:“我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看武侠小说,那个时候,我最不欣赏的武侠小说作家就是王度庐。因为那时候我总觉得王度庐的小说太淡。因为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人生每一个阶段都会过去的,从这个阶段到那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成熟转变。所以到了我生命中某一个阶段中,我忽然发现我最喜爱的武侠小说作家竟然是王度庐。”

作者:王度庐出版社:长江艺出版社出版年:.1

大概也是由于这“既不打底稿,也不查资料,健步如飞,文不加点”的功力,读他的小说,你读到的昆仑派掌门是农家种田人而不是什么一方豪强。武艺也没有高到离谱的程度,还总是被各种枷锁禁锢着,连李慕白这种豪侠杀了个人都要出去躲几年风头。武艺在书中那个时代的用处并不是很大,要么就报效朝廷,要么就走江湖卖艺,学武之人都是正儿八经的小人物。

他的文字也不事雕琢,武打动作质朴简洁,读来就像今天的电影一样简洁明了。《卧虎藏龙》里,俞秀莲发现有敌情时的场景,他是这样写的:

……正说着,忽然她噗的一声把灯吹灭。蔡湘妹吃了一惊,就见俞秀莲已站起身来,轻轻把双刀抽出。蔡湘妹也赶紧掣刀在手,并拿着一支镖,俞秀莲却向她摇头。窗外是只有风声,并无旁的声音。俞秀莲轻轻把门启开,一跃出屋,紧接着一跳脚就上了北房。房上有一贼人抡刀向她就砍。就听呛啷一声,右手的刀又夹着疾风削去。

王先生作品的特点就在于其中的人物大都散发着市井气息,比如《卧虎藏龙》中的刘泰保。“钮子不扣,腰间却系着一条青色绣白花儿的绸巾,腰里紧紧的,领子可是敞开着。头上一条辫子,梳得松松的,白净脸,三角眼,小鼻子,脸上永远有笑容……”我们之所以不太想的起这个人物,那是因为电影将他弱化了而去突出玉娇龙了。所以,即使看过电影好些年了,我们还是记得玉娇龙的飞身一跳。

王先生的小说虽然影响很大,然他就像他笔下的昆仑掌门人一样大隐于市,深居简出,埋头专心码字。年封笔后,便在文坛销声匿迹,正所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二说于东楼。于东楼对于读者来说,或许比王度庐更是陌生。最早知道于东楼都是因为古龙。……罗立群先生在珠海版古龙全集序言中说,这一系列全集的出版,于东楼先生为了解决版权问题,四方奔走,令人感佩。   ……陈墨在评论集中说,他在参加某个金庸武侠研讨会时遇到于东楼,于先生抓住他的双手不停地说:你一定要研究研究古龙!   ……他主持汉麟出版社,第一次将古龙的武侠小说精版精装出版,掀起武侠出版史上的一次革命。   ……古龙在三福公寓隐居写作,常来往出入公寓的朋友只有三个,其中一位就是于东楼。武侠界珠玉太多,于东楼只是个常为人捉刀代笔的小人物作家,其笔下的主人公也多是小人物,浪子、锁匠、厨师等三教九流,但小人物自有其智慧。主页君只读过他的《短刀行》,流畅非常,文笔戏谑,却显出一股与众不同的正气与大气。台版封面故事说的是天才大厨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武林盟主。遗憾的是他偏偏喜欢煮菜,对武林中打打杀杀等劳什子事情毫无兴趣,小说通篇写的就是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本事的厨子征服武林的故事。一不留神,这样的情节很容易流于意淫,但于东楼处理得很妥帖,口味刁一点的读者,也会被伺候得舒舒服服。类似的故事金庸曾在《侠客行》中写过,但在金庸笔下那只是一个噱头,在于东楼这里后出转精,变成支撑小说的结构了。以小人物之身展现出大人物的气度心胸,实为相得益彰,令人叹赏。于东楼是天津人,出生于年,13岁时随父到了台湾。年创办汉麟出版社,因而成为众多武侠小说家的密友,经常为朋友代笔续写武侠小说,古龙作品《风铃中的刀声》等就是由他续补完成的。因而有“天下一第枪手”的美誉。但他写武侠小说则是在古龙去世之后,据说原因是“有古龙写就好了,反正要写也写不过他嘛”。有知道的人评说:“这话看起来谦虚,其实很有几分傲气在里头。”于东楼跟古龙交好,所以才会屡屡出现在有关古龙的文字里。古龙的名言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就是你的朋友,现在更流行的说法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是于东楼不这么想,他借《短刀行》里的小孟之口说:“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其境界之高那是许多人也比不上的。这两位先生都已去世多年,现今是金庸古龙可能都不再是多有话题的人物,说不上现在是一个流行什么的时代,大概是温情脉脉的心灵鸡汤吧。借着《卧虎藏龙2》的上映,谨表怀念。希望两位先生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过上他们小说里写过的那种日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zz/5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