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虚无的诗意
――《漫长的告别》里的钱德勒意象
因敬惜字纸,读后感便一直坚持过去时。剧透型的进行时,总嫌失当与散漫,便不想写上半笔。自恃每部经典,写家永远经营的是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那八分之一的文字串接,或谓乏善可陈。
缘读此书,全不因新星社硕大腰封上艾略特、加缪、奥尼尔、钱锺书、村上等所谓的大家豪推,而是缘于我喜欢的精英写家亦钟情此书:阿城喜欢此书至欣然作序,虽然写得稍显激动;止庵则把此书理解为一个解构模型,谓之其道义修炼,可与现代精神完美契合;牟森理解钱德勒专注写挫败,笔下的万物无不孤独,如此真切的现实触感,足以使他拥有上帝之手,天灵灵的以梦想照进现实,最后大气得宽恕一切。
读完《漫长的告别》,心底随即升腾起一种意象:那是钱德勒得以畅达行文后的大自由;如希腊大神阿特拉斯随意耸耸肩;亦如安·兰德式对自由之注解: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
读过太多上帝视角俯瞰苍生的好文,但钱德勒却天生喜欢如阿特拉斯那样背负人类原罪,小孔窥宇宙,在入世的小质感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如此义无返顾的满载现世的不可抗力,好落寞,好无奈。
书名真好,虚无,诗意。挥自自兹去的西出阳关,再无故人,剑胆琴心,漫漫长路,浪迹天涯,永远需要参透那未知的结局。
钱德勒坚守的应该是一种文章美学。意料之外的顺理成章,往返式大回环,却于静寂中浑然天成,闷闷的暗劲,全然没有匠气。手术切入的开口极小,格局却有可堪回首的浩大。
文字可堪美学典范,冷峻的钱德勒风,对一切冷漠静观。如此执拗的特质,如在浓雾中郁然前行,绝望的冷灰色,压抑、沉默――如此好的文字把控,的确身手不凡。
所谓的每页都有闪电,其实都是为读完刹那的迅雷做好精确的准备与铺垫:压抑中的解脱,生命那么无常,生与死可以无间替换,当一切烟销云散,文字定然退居其次,大量留白的余味在周遭弥漫――好美的美式颓唐小说。
一个好写家的风格与气息是永远洗刷不掉的,不羁的笔法流淌在他的运笔与血管里。热带丛林里的颓废、湿热与漫长,呈指数级的窖藏――他说要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酷炫:高处不胜寒,高冷至令同仁自叹弗如,甘拜下风。那是他的文字目标,大致之意是要在雅俗共赏的文字中迸发原生力量,让每个人都可在他的作品里无忧无虑的散步。
好写家永远都是纠结与分裂的,钱德勒自评其性格为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漫长的告别》便是钱德勒的宿命,更是他的心底寂灭之作:苍老的暮年,边写此书,边陪伴大他18岁的垂死老妻,此书获爱伦·坡奖之时,老妻病逝,钱德勒从此消沉买醉,自杀未遂,5年后亦随即消逝而去。多情自古伤离别,此书或为他的离世宣言,简洁而克制,人生这盘无奈的棋局,他似乎早已参透。
真正的人类故事应在灵魂层面交流,是更应与人与人的真切和解。人类抱着那么美好的幻想,却总又在深深幻灭中沉沦:谁要写出这个,就是个中高手,钱德勒绝对算一个。
要说钱钟书之《围城》受此书影响有些牵强,但村上那日式精确的数字描写,的确缘自钱德勒。钱德勒不关心情节,他只要细节里的参悟。在我理解,他的文字,如果去掉情节,照样可以是一部极棒的诗意小说:永远在细节里捉迷藏,荡气回肠的意象,总意欲参透世间冷暖,尤其是一以贯之的美式调侃,了不起的盖茨比风格,却远比菲茨杰拉德从容自在,大气款款,丝毫不装。
全书之阅读体验极为奇妙,我甚至怀疑他是一直在醉酒状态下写就的,始终弥漫着浓浓的螺丝起子酒味。辑录一句钱德勒风的文字如下:“真正的螺丝起子gimlet是一半金酒加一半罗丝牌青柠汁,不加别的。远胜马提尼。”尤其是马洛全局未尾走入酒吧,特意要求侍者加两束苦艾:生命那种无常,此时的螺丝起子,究竟是何味道?
告别只是一个瞬间,却肆意地来用漫长形容,这需要多大的矛盾与张力?告别不是决绝,而最应是深沉与隽永的。
钱德勒一生只写了7部长篇,不知他是否能如三毛那样,精灵至能够走入自己的元神宫,提前知道自己今生只能写32本书?自古英雄皆落寞,好写家从来都是在现实的江湖里困惑游荡,硬汉派的侦探小说,人生中那么残酷的无限可能,定能在无意间书写出高远的生命哲学。
无所谓的硬汉,戏谑的黑色幽默,那么洗练地直通心底:“法国人有一句话形容那种感觉。那些杂种们对任何事都有个说法,而且永远是对的。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
钱德勒的文字就是一种情怀,深沉入骨、冷酷入髓。类似的意象在我心目中计有:古龙《七杀手》里的巨大的留白;刘以鬯的《酒徒》那永留心底的牛逼开头: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太宰治《人间失格》参透人世的大藏酒鬼……如果落实到电影,则是王家卫与杜琪峰电影的结合体:大漠狂沙,身怀绝技的侠客,利剑尚未出鞘,风动心不动,下一秒,钱德勒写得就是这个最有张力的瞬间。
醇酒美人好兄弟,钱德勒也有他理解的笔下最美的美式江湖:他们心中都有绅士般的契约信念,源自心底,源自本能,不生不灭,不容怀疑。
漫长的告别,告别的不是朋友,而是不灭的义气与情怀。钱德勒式的缓慢推进与阴暗气氛让人着迷,读时心底油然而生羡慕。这一点,钱德勒似与他同姓的卡佛风格相近:极简,话均只说一半,吸烟一口,许久吐出沉重的烟圈,余味大量的回味回首:他的文字驾驭之强,强到根本不去驾驭。
能读懂一本书,算是我的幸运。从卡佛《大教堂》,到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再到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美国人获诺奖如得自杀投名状,由残酷现实过渡至无限虚空,一切都是春梦一场:人生如此苦短,经典如此漫长,作为读者,我们都是踏在他们现实悲剧之上的幸运儿。好东西最后永远会形成流动的气场,经年以后,可能我会遗忘钱德勒所写的文字与情节,但我永远不会遗忘钱德勒因感叹生命无常而悄然独具的高逼格气场。
读此书,是漫长的游历与告白,应该提前做好与妥协和放弃做决斗的准备,当你克敌战胜,全书读完,你会发现你看世间的一切,如同蒋勋所言:原来我们以前眼睛可看的世间几万种色彩,以及几百万种味道,全因浮躁与高效,而根本无暇感知与品尝。
结局让人意料不到,内敛节制的荡气回肠,处处按压着沉闷的闪电。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如既往的落魄绅士贵族气弥漫全书:生死已然没有意义,那洋洋洒洒的气场与定力,真的不会在乎不经意间的樯橹灰飞烟灭。
可以设问一下:文字是否能够牛到无人能及,让文字为著者而生?或许问题在于,当能够真切的以心入文,好文字其实没有半点表达欲。
此书适合重读。重读建议随意翻开任何一页,无有来缘的体味钱德勒在生命的细节与质感中随意穿越的禅意。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