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每个男人都有个武侠梦,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看着金庸、古龙、梁羽生长大的。我小时候就曾幻想自己掉进山上的某个洞里,捡到一本书或者遇到一个奇怪的老头,从此开启一段奇遇,收获一身绝世武功,仗剑天涯,行侠仗义。
(图片来自网络)
但现实却总是无情,一米六几的身高,百十来斤的体重,柔弱多病的体质,从来都只是被当做读书人来看待的,“一看就是特别喜欢学习的那种!”注意了,这不是夸奖,是说你太文弱了。
练就绝世武功这事儿,好像真的跟我没什么关系!
就这样的人生过了30多年。一天在闲逛时路过一家拳馆,锁着门,屋里黑漆漆的,门口和窗户上贴的海报也是黑漆漆的,海报上的人都是恶狠狠的样子——我知道他们都是故意的,我也知道他们打拳是一种职业,不一定是真凶。
但我并不知道,这个拳馆,就是当时亚洲MMA排名前五的,由中国“UFC第一人”张铁泉创办的“拳天下搏击俱乐部”。我更没想过自已有一天会从这里开启自己的武学之路,踏进传说中的武林。
开始
下定决心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就在那一年入冬的时候,我骑着刚被保养一新的折叠自行车一路狂奔回家,被风吹得除了胸口还热乎着,身上其它地方都已经冰凉冰凉的。这下子让我放弃靠自行车通勤来锻炼身体的想法。
与此同时,一起打球多年的羽毛球俱乐部散伙了,使得我坚持了10多年羽毛球运动也没了着落。
那怎么办呢?总是要运动,反正都要出汗,要不,试试搏击?万一,真的练成了呢?
个子小脾气大的人,总是容易惹麻烦,虽然屡屡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化险为夷,但真要是遇到不讲理的,怎能保证自己全身而退呢?
带着几分忐忑的心情,表情却极其淡定的推开了那一家拳馆的门。那一幕,就跟《泰坦尼克》电影的开篇一样,门一开,就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只不过迎接我的,不是漂亮的胖Rose,而是一个个功夫高手。
谁能想到,当年这个㎡左右的小馆,竟然是中国MMA的顶级战队
一切都比预想的要好,习武之人比普通人更懂得礼让长者、照顾弱者,我这个又年长又体弱的人,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威胁,自然也就成了被照顾的对象。训练时高手鞭腿都是在我肩膀上方停住,然后轻轻压一下,顶膝上头也是在我防好了时比划一下就停止了。
只是有一次,跟一个比我个子还稍小一点的职业拳手实战时,对方突然闪进来给了我一勾拳,当时有点蒙,撤出来后跟教练说不打了。没过几天,那个小个子拳手就在擂台上将对手KO了。
拳天下就是那么神奇的一个俱乐部,作为中国综合格斗的黄埔军校,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专业选手和业余爱好者,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碰到什么神奇的对手。我在实战中遇到过跆拳道冠军,自由跤全国冠军,拉大提琴的艺术家,一身西服、忙不迭迭从背包里掏出道服换上的销售,一线演员,饭店的老板……
实战是最能暴露人性格的,在拳天下实战,就跟打开一个巧克力盒子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对手,有看上去很凶,手上却非常有分寸的大个子,有看上去毫不起眼却爆发力惊人的小个子,也有拍手碰拳时还软绵绵的小绵羊,一秒后立即变豹子的……总之,绝对不能以貌取人。
入坑巴西柔术
记得一次拳击课下课,一起训练的王琰博建议我练练巴西柔术,说“猴哥你身体素质太差了,练拳不太合适,先练练巴西柔术长长体质吧!”
我就好奇了,“为啥练巴西柔术比练拳击泰拳还容易增强体质?”
王琰博说了一句极具说服力的话:“你再温文尔雅,被人按在地上了总得反抗吧?”
能强身健体,在退无可退的时候还能用得上格斗技,这不就是我来练搏击的目的么?
当即买道服,立即参加下一节巴柔课。果不其然,热身还没有完成,我就被累得爬到垫子边缘靠墙休息了!
可能有人已经猜到了,这个王琰博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UFC中文解说人、巴西柔术棕带、网红、人气指数爆棚的王琰博,王总!
我的第一次巴柔实战也是跟王总打的,他当时是蓝带四段,我是小白,第二次课。5分钟他把巴柔主流的必杀技在我身上挨个使了一遍,到后来只要看到他做动作,我就提前开始拍地了,当时旁边还有几个看热闹的,“呃?这是啥技术?”我哪知道啊?我只是想早点结束这场实战而已。
当时授课的教练是来自巴西的黑带弗拉维奥,我俩同岁,他比我大三个月。
拳天下四惠老馆,是很多搏击爱好者和职业运动员梦想的起点认输,是为了重新开始巴西柔术练习者学会的第一个技术是什么呢?不是关节技不是绞技,而是认输。拍对手、拍地板、拍自己都行,手没空就跺脚,手脚都没空就喊,嘴也被捂住了还可以冲裁判眨眼……这么多的认输方法,总有一样适合你。
这跟一般的“绝不认输”教育真不一样。巴西柔术的关节技大部分都是不可逆的,如果不及时停止,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对于巴西柔术练习者来说,“认输”意味着一次新的开始。所有的技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实战、重新再来的循环过程中获得进步的。
你的勇气,也是消耗对手的武器这是著名拳击教练阿老师给职业运动员上课时讲的一句话。
那一节课是拳击基础课,练的是最基本的左右直拳。两名队员面对面站立,交换着一个防守,一个进攻。
靠近门口的两个运动员实力明显不对等,大个子有一米九几,小二百斤的体重,从出拳速度和力量上来看,应该练的有年头了。他的对手虽然也有一米八几的身高,但明显要单薄太多,拳法也显得生疏。小个子出拳时,大个子纹丝不动,而轮到大个子出拳的时候,小个子根本防不住,每次都被打一个趔趄,有几次牙套都差点飞了。
阿老师拍了一下小个子后背:“顶上去!”,小个子依言降低了重心,抱拳护住头部,将身体往前顶。没想此后的形势竟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大个子的出拳路线被封,力道明显减弱,而小个子的重心显得更稳,两人竟然打得势均力敌。
这一幕对我的触动很大,后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难题,想退缩的时候,我都能类比到这个场景,不退不让,每一次困难,其实都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
那个“小个子”是后来著名的UFC运动员,“玉面刺客”宋克南。
UFC北京站探班,从左到右分别是李景亮、宋克南、张伟丽,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这个“老大哥”展示了梦想的力量
不输,就是赢我练巴柔其实进步挺慢的,不光是身体素质上,更多的是思路上。练习两年多以后,力量和技术都有了一定的长进,但有一件事情一直让我困惑:遇到比我力量小,技术也不如我熟练的对手,我很快就能做出像样的降服;但要是对方力量比我大,或者技术比我好一点点,那就完蛋了,学到的技术都使不出来,怎么也打不出那种很细腻的缠斗。
当我把这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抛给我的教练吴承达棕带(当时还是棕带,现在已经黑带啦!)后,吴教练想了想,分析到:
你的问题啊,是太想赢了,太着急!巴西柔术是一个防守的武术,在进攻之前就得想好防守。跟下棋一个道理,你不能看到能吃車、能将军就扑上去了,你得想想你吃車将军的时候对手会怎么防守,会怎么反制你,你得把后面的一二三步都想好了,再发起进攻。如果机会不是那么好啊,别急着进攻,跟对手拆把、抓把,找优势位置,实在不行,先撤出了,再重新组织进攻。要想赢,先得不输,不输就是赢!
“不输就是赢”,很难想象这话是有着巴柔圈“Superman(超人)”之称的吴教练说出来的。吴教练曾经是专业柔道运动员,精通中国跤和巴西柔术,更特别的是,他还拿过多次全国健美冠军,有着大猩猩一样强壮的身体。在实战中很难看到他使用防守技术。
我是从5年前,拳天下俱乐部搬家后跟吴承达教练一起训练的。吴教练更重视核心力量和体能训练,在技术上,更多强调如何避免进入劣势的位置,如何转换到自己优势的位置,更强调技术之间的衔接。
虽然有时候觉得吴教练讲“巴柔不需要蛮力”就像马云说“钱没用”一样让人觉得无奈,但我相信这是他对巴西柔术精髓的理解。
格雷西巴哈中国区公开课,吴承达教练在指导训练
问题A的答案,往往在问题B那里巴西柔术的教学形式,有点像象棋中的残局演绎:教练会假定实战中出现的一个起势,然后一步一步往后拆解,对手可能会怎么动,怎样根据对手的反应再做进一步的动作。
而残局与残局之间如何衔接,如何将对手拖入到自己熟悉的残局,如何让对手进入设定的陷阱,这都是这项运动烧脑的地方。
再打一个比方,这就像学英语,老师课上讲了几个单词和语法,带着大家练习了几个句子后就开始让学生写作文了。那些单词和语法如何应用,如何谋篇布局,都需要学生在实战中去领悟。
我的另一个巴柔教练,郝俊教练,跟我一样是个程序员,他对待格斗技术就跟编程一样,在一个位置有几种可能性,对手可能有几种反应,每一种可能如何应对,支点在哪里,移动到哪里,就跟代码中的多分支语句一样严谨。
郝教练提醒我要加强位置转换时中间状态的争夺,从过腿到压实,从拿到把位到降服,每两个动作之间都可以加入一些有效的动作去干扰对手,或者消除对方的干扰,对这些中间状态的转换的把控其实就是巴柔新手与高手之间的区别。
理论上也很好理解,对于一个只学了自然数的孩子来说,0和1之间什么都没有,但对于学过更多数学知识的人来说,0和1之间会有无穷多的数。
郝教练还给我讲过一个道理,说“问题A的答案往往在问题B那里”,怎么解释呢?当对手在进攻你的上半身的时候,腿部的压力自然就不会那么大了,这时你可以尝试做一些下半身移动的动作;当对手挡住你的左边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往右边移动;当全身都被压制的时候,尝试用一些技术制造一些空间,给自己创造一点做动作的空间和时机;小个子选手不要指望一个动作就能达到理想的位置,可以尝试小量移动,多次叠加……。总之,适当的给对手制造一些麻烦,就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甚至可能改变整个局势。
巴西柔术的逻辑就是这样,不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要保持积极的移动,要根据对方位置和力量的变化不断的选择动作,移动位置。
这种思想对我的现实生活影响也很大,如果工作很忙,就多干活,稍微有空时,就多看书,总之要积极一点,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和郝俊教练实战
去感受对方水的流向巴西柔术同柔道同宗,都源于日本古典柔术。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博采众家之长,制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取消了很多危险的动作,使之发展成了现代柔道运动。嘉纳治五郎大师的弟子,前田光世大师将柔道传到了巴西。巴西人艾里奥·格雷西进一步发展了柔道的技术,添加了大量的地面缠斗技术,形成了完全不同于柔道的格斗风格。为了和日本古典柔术进行区分,对外传播时采用了“巴西柔术”的称呼。
简单的区分这两种流派的武术,巴西柔术更加注重地面缠斗(柔道中称为“寝技”),而柔道更重视摔投技术(“投技”)。“寝投一体”则是众多缠斗系武术爱好者的梦想,当然也是我的一个梦想。
今年,吴教练请来他以前柔道队的师兄,顾小明教练来为我们上柔道课。另外一名柔道黑带,李博伦是顾教练的好友,也时常来参加我们的训练。加上吴承达教练本来也是柔道黑带,这样我们的柔道课经常会出现和三个黑带老师一同训练的情形,这起点也算是很高的了。
原以为柔道就是用几个动作大力将对手摔倒,其实不然,柔道实战时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把位争夺和控制的过程中。老师告诫我们,对方的力量就像水一样,你要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个感应棒,去敏锐的感受对手力量的流向,预判它、引导它、封堵它、消耗它、放大它……
把对方的力量比喻成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以前我听说过李小龙的名言,“Bewater,myfriends”,说的是通过刻意的训练,武术家可以精准的掌控自己的意识和身体。“当我动的时候,是我下的决定要动,不差分寸,不差毫厘。当我想出拳的时候,我的拳头已经出去了。这正是你须委身去锻炼自己,使之人技合一。”
但对于格斗家来说,“人技合一”只是达到了一半的目的,另一半则是快速适应对手,根据对手调整技术、战术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战来获得。
同样的道理用于生活中,如果只注重自我修养,而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不够敏感,往往容易干一些类似于刻舟求剑的傻事。如果能有意的体会环境的变化,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对策,应该会让生活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
目前我的柔道水平还处在小白的状态,但老师的话,以及柔道训练过程中闪现的哲学光辉将会对我的思想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柔道课课后合影,中间三根柔道黑带分别为吴承达教练、顾小明教练、李博伦教练,其他人都身着巴西柔术道服
后记
刚开始练习搏击的时候,我想着等练满3年的时候,写篇文章,谈谈感受。等到练满3年,觉得自己水平太次了,等满4年后再说吧。就这样推到了第4年,第5年……
这几年来,训练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每周固定那么几天,固定的那几个时间,到时间就会背着道服来到武馆,训练后回家。
跟有人喜欢逛街,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找朋友聊天,练习巴西柔术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跟足球篮球一样,是一种运动,是一个体育项目,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
至于巴西柔术到底能不能打,引用吴承达教练的一句话来说,“能不能打的事儿,还是让冲锋枪决定吧,我们更喜欢跟好朋友在垫子上翻滚的快乐!”
硬广插入部分如果对巴西柔术感兴趣,想尝试一下,可加吴承达黑带教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