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前须知
本号不做学术,所有系列所有文章的知识容量都会控制在常识范畴之内,最高不超过通识水准,因此提供的信息质量有限,请有较高需求的读者谨慎取用。如发现错误,欢迎评论或私信指正。
为保证阅读流畅,参考文献与图片引用统一置于文末。
使用说明
本文旨在搭建一个简明清晰的法国封建社会时期历史框架,以便于读者形成对于法国封建王朝的串联式整体印象,并利用此框架对于各种涉及相关时间段的法国历史事件进行快速定位。
为了适应不同程度的信息需求,同时简化记忆难度,文章将依照由简到详的顺序对于法国封建时代历史进行两轮梳理,并穿插进小专题探讨,以供读者自行选用,推荐查找式阅读,支持跳读、略读或中途结束阅读。
骨架类文章主要对王朝更替、执政者和历史大事件进行顺序梳理和简要介绍,强调时间坐标的建立和对核心特征的抓取。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探讨和对特定历史线索的追踪不在本文的涉及范围之内,请移步冬日沙龙历史专栏的其他系列。
超长预警!不应该也不可能一次看完!
梳理第一轮
明确五个封建王朝的划分和基本特点
法国在5世纪到18世纪之间处于封建社会状态
其起点为公元年
克洛维一世建立墨洛温王朝
终点则位于年
国民公会投票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在这年间法国一共经历了5个主要的封建王朝
按顺序分别是:
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
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
墨洛温王朝
lesMéroveingiens
性质
法兰克人王国
持续时间
公元年-公元年,共年
欧洲史
定位
中世纪前期五世纪到八世纪中叶
中国史
对照
南北朝、隋、唐前期(安史之乱前)
基本疆域概念
直接统治区包括完整的高卢地区和莱茵河地区;控制阿勒曼尼亚和巴伐利亚地区
(现代法国和比利时大部,德国、瑞士的部分地区)
二次分界
王朝中后期逐步形成三个分王国: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西亚和勃艮第。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阿基坦地区
政治特点
I国王将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土地上的行政豁免权(地方事务不受国家管辖,自行治理)永久赠与臣属或教会作为奖赏,二者之间仅存在较松散的效忠与被效忠关系
II王位通过严格的血缘继承传递,多子的国王会将国家视作自己的财产分裂为数份给多个儿子继承
III宗教(包括天主教和日耳曼多神教)被王族和贵族利用以赋予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身份阶级变动
墨洛温贵族阶级逐渐形成,分为世俗贵族和教会贵族两种。
这一群体由原有的高卢-罗马元老院贵族、法兰克氏族贵族和功勋新贵族融合而成。
加洛林王朝
lesCarolingiens
性质
法兰克人王国
持续时间
公元年-公元年,共年
欧洲史
定位
中世纪前期八世纪中叶到十世纪
中国史
对照
唐后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
基本疆域概念
鼎盛时期基本为整个西欧地区
(现代法国、低地三国、瑞士、奥地利大部,德国和意大利部分地区)
二次分界
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分为西法兰克、中法兰克、东法兰克三个相对独立的王国
政治特点
I创立采邑制:封君有条件地将恩地封赏给封臣,封臣需因此为封君服兵役并向其效忠。这一封赏及身而止,且可以在封臣未履行条件时被封君收回。然而采邑制未得到较好的贯彻,最后仍然演变为贵族的割据封地
II查理曼时期,国王向地方派驻任期一年的巡按使,用于监督法律执行情况或执行国王的特殊命令,以在地方上行使王权
III加洛林王族与罗马教廷有意结盟,大力发展修道院制度和教区制度,试图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宗教秩序来维护君权神授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可惜功不在本朝)
身份阶级变动
统治者与征战者-履神职者-生产者与服从者的三级结构逐渐成型
统治者与征战者为另二者提供保护,神职者为另二者祈祷和赎罪,生产者与服从者为另二者提供生活物资
卡佩王朝
lesCapétiensdirects
性质
法兰西王国
持续时间
公元年-公元年,共年
欧洲史
定位
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
中国史
对照
宋、元
基本疆域概念
不包括布列塔尼和罗纳河以东勃艮第的高卢地区
(现代法国西半部分与比利时大部)
境内分界
“三公三伯一法王”
以巴黎为中心的法王直属地
法王附庸地(小勃艮第公国、香槟公国、弗兰德伯国、布卢瓦伯国)
阿基坦公国、诺曼底公国、布列塔尼公国
图卢兹伯国、图尔兰伯国、安茹伯国
政治特点
I法国国王开始将世俗权威、法理权威、宗教权威集于一体,王权得到极大集中和强化
II贵族仍然保留自己的采邑、军事附庸和领地,贵族中最显赫的三公爵三伯爵格局形成,都掌握在王位继承顺位靠前的旁支王族手中,非王族地方贵族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
III教权先是因教会改革逐步扩张威胁到王权,随后就在与王权的斗争中步步落败,标志性的事件是阿维农之囚、圣殿骑士团的解散
身份阶级变动
市民阶级兴起,并从市民阶级中产生了王室官员群体
瓦卢瓦王朝
lamaisoncapétiennedeValois
性质
法兰西王国
持续时间
公元-公元年,共年
欧洲史
定位
中世纪向近代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
中国史
对照
明
基本疆域概念
不包括罗纳河以东勃艮第的高卢地区
(现代法国西半部分与比利时大部)
境内分界
因持续战争变动频仍,不做详述
政治特点
本质上沿袭卡佩,王权和中央集权继续得到强化,割据君主制逐渐向等级君主制转变
身份阶级变动
资产者和包税人群体逐渐富裕,国王为了增加王室收入出卖自己的特权,允许这些资产阶级上层人士通过购买特定职位跻身贵族行列,是为“穿袍贵族”(与祖先军功受封采邑的“佩剑贵族”所区别)
波旁王朝
lamaisoncapétiennedeBourbon
性质
法兰西王国
持续时间
公元年-年,共年
欧洲史
定位
近代向现代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
中国史
对照
清(清早期、清中期)
基本疆域概念
接近现代法国,东部和北部边界时有伸缩
境内分界
36区域(或称36古省)的格局基本形成,每个区域各有自己的贵族和政府官员
政治特点
I绝对君主制的演进与衰退
II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有产者官宦阶层”,集合在巴黎高等法院之下,通过法律权力牵制王权
III资产阶级飞速壮大,第三等级(非神职非贵族)开始拥有可以和第一等级(神职)和第二等级(贵族)抗衡的力量,非特权阶级对两个特权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全方面剥削的愤怒开始激化
身份阶级变动
I“穿袍贵族”群体通过捐官逐渐掌握了国家的行政、司法和市镇职务,逐渐形成“有产者官宦阶层”
II在重商主义的庇护下以金融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飞速壮大
专题延伸
#两个卡佩#
卡佩王朝这一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方法。
狭义的卡佩王朝,只计算卡佩家族主支成员继承法王王位的时期。如果主枝绝嗣,即使王位由卡佩家族旁支继承,也算是卡佩王朝终结。而广义的卡佩王朝,则计算卡佩家族任意成员继承法王王位的时期,不论主支旁支。实际上,瓦卢瓦王族和波旁王族原本都属于卡佩家族,都是旁支继嗣法王。
因此,采用狭义卡佩时法国封建社会中可称存在五个封建王朝;而采用广义卡佩时,法国历史上就应当只存在墨洛温、加洛林、卡佩三个封建王朝了。
题外话一句:卡佩家族根植法国,但影响力却延伸到了大半个欧洲;直到如今,在欧洲保留君主制的十个国家中,西班牙的王位仍然掌握在卡佩家族手中;在共和制国家中,也还有法国奥尔良系、意大利波旁-两西西里系等等被废黜后依然宣称贵族世系的卡佩后嗣。
专题延伸
#封建社会结束后的法国君主#
年之后君主制被废后,法国仍然存在过五任有着“国王”或“皇帝”名号的统治者:复辟王朝的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普、第一帝国时期的拿破仑一世和第二帝国时期的拿破仑三世。
然而,这五任“君主”却与真正的封建君主相去甚远,他们的出现也显然并没有让法国重新回到封建社会。
前三位国王虽然出身是封建贵族,但都是君主立宪制下的傀儡君王,没有实权来推行封建统治;而后两位有实权的皇帝则都可以被看作特殊历史时期催生的独裁现象,与封建君主毫无关系。不过在计算法国封建王朝世系时,还是常常会将“波旁复辟王朝”和波旁王族奥尔良旁支出身的路易-菲利普的“奥尔良王朝”计算在内,但也计算两个拿破仑皇帝的算法相对较少。
法国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封建王朝和封建君主都是在年正式结束的,此后,法国的权力阶层几乎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意志,法国社会也一直都在按照着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运转。
梳理第二轮
历史阶段串联连续叙事
-
西罗马灭亡,蛮族割据高卢
年西罗马灭亡后,已经高度罗马化的高卢地区遭到了蛮族入侵。除西北部地区还有罗马秩序残余外,高卢地区主要被四股日耳曼部族割据,分别为:北部的法兰克人,东北的阿拉曼人,东南的勃艮第人、西南的西哥特人。
墨洛温王朝
-
克洛维统治
萨利安法兰克人的部族首领克洛维通过武力征服、计谋、联姻、改宗基督教等多种手段,成功征服高卢地区的罗马残余苏瓦松王国和日耳曼的各部势力,并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建立幅员颇广的法兰克人王国,是为墨洛温王朝。
-
墨洛温继嗣之争
依照法兰克人的部族习惯,同时为了防范已确定的继承人突发意外,墨洛温王朝的国王一般都需要将自己的国土分裂给多个男性继承人继承,这一数量一般是两到四个。
然而,即使诸王子各自在分王国统治,但“法兰克人国王”的位置却始终只有一个。并且,各个地方权贵集团都会为了增强自己的话语权,积极辅助被分封到自己分王国的王子,并鼓励他们与兄弟叔伯乃去争夺法兰克国王之位。这就导致,墨洛温王朝前期,也就是王族还能掌握国家大权的时候,主要的政治活动几乎就是叔侄兄弟手足相残,来抢夺唯一的国王之位,采取手段往往极端残酷,有种种惨无人伦的事件发生。
这种“裂土分治-内战争权-国家统一”的旋律在克洛维之后仅维持了三代,分别是克洛塔尔一世、克洛塔尔二世和达戈贝尔特一世。在此之后,墨洛温家族因频繁的战争封赏,下辖土地不断减少,加洛林家族开始崛起。
-
墨洛温懒王时代
加洛林家族原起于奥斯特拉西亚。墨洛温王朝中期,这一权贵集团的势力开始逐渐威胁到王室。加洛林积极支持被分配到奥斯特拉西亚的王子,不惜利用“逼宫”手段,向国王索求这一王子的政治地位,甚至导致出现“父子共治”局面。这使得王朝前期只会发生在墨洛温王族多个继承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变成了加洛林和墨洛温王族之间的权力博弈。
在到了王朝晚期,墨洛温王族除了保留统治正当性之外,权力几乎被加洛林权贵集团利用“大宫相”这一职位完全架空。因此,后朝加洛林史官的笔下为墨洛温后期的国王寻到了“懒王”的讽名,从达戈贝尔特之子西格伯特三世到希尔德里克三世十二位国王的统治时期,就被称为“墨洛温懒王时期”。
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位加洛林大宫相,是因大败摩尔人而声名极盛的查理·马特。他在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尚在世时,就将墨洛温王室直属的土地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墨洛温王朝从此宣告终结。
加洛林王朝
-
丕平统治
由于查理·马特的大儿子因宗教信仰主动遁入修道院,他的二子丕平完全掌握了实权。为求民心正统,他帮助教皇打退了伦巴第人的进攻并将土地重新献给教皇,即为丕平献土。因此,丕平获得了罗马教皇对加洛林皇位继承的默许,于是在年,加洛林已经宣布夺权之后的一年,他才正式废立墨洛温末代国王,将其赶入修道院。
丕平在位期间,基本上一直都活跃在平叛的前线上。他先后平定了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阿基坦人的叛乱,维持了自己的统治。
-
查理曼统治
查理身为丕平的长子,幼弟死后,他同父亲一样不费刀兵就获得了完整的统治权。这也是加洛林王朝第二次幸运地推迟了墨洛温的兄弟相残、帝国分裂的命运。
查理大帝是法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武功卓著的统治者:他通过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和严酷的镇压,北向大肆扩张,南向强硬退敌,短暂地使得西欧摆脱了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南北紧逼的外族入侵之患。这是继罗马帝国以后第一次使得如此大面积的西欧土地重新统一在单一政权之下,查理曼因此为加洛林王室取得罗马皇帝称号。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构建中央集权行政体系,尝试改革使地方贵族坐大的封建土地制度,积极维护罗马教廷的权益以构建王权教权合一的基督教国家、同时还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事业,间接地推动了加洛林文艺复兴。
-
帝国的分裂
路易一世第四子、西法兰克首任国王秃子查理
查理曼也有两子,但是长子死于查理曼之前,因此次子虔诚者路易一世就获得了所有的土地。这是加洛林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独子继承的好运。
虔诚者路易本身也是文治武功,但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有数个继承人的他一心为国家谋求统一稳定,试图在坚持法兰克继承传统和避免国家陷入分裂内战中寻找平衡点。为此,他制定了被评价为“西欧国家建设奠基性的里程碑”的《帝国御秩》。然而可惜的是,他自己为了给幼子的秃头查理以继承权,很快破坏了自己制定的御诏。这引起了原有继承者一连串的叛乱,路易本人也在反复和自己的儿子交战的过程中悲愤死去。
路易死后,长子洛特尔继位。路易原本有五个继承人,分别是他的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帝国御秩》直接剥夺了其侄子的继承权,他后来的反叛也告失败;不久,二子也死去。不满长子继位的三子日耳曼人路易和四子秃头查理再次叛乱,国家不可避免地陷于内战。战局十分胶着,于是三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秃头查理占据西法兰克,日耳曼人路易占据东法兰克,洛泰尔占据中法兰克。长子死后中法兰克国运不济,被东西法兰克瓜分。
从帝国三分开始,我们的叙述将集中在西法兰克之上。
-
外族入侵
维京人入侵西法兰克路线
两位武功卓著的皇帝身后,西法兰克重新开始面临南下的维京人和北上的摩尔人两个方向的入侵威胁,尤其是维京人四十余次的骚扰,对西法兰克的国家实力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巨大破坏,国王因无力保护臣民而失去权威。擅长打内战的秃头查理二世面对外敌维京人的进攻却束手无策、只能割地赔款。他身后的的路易二世、路易三世、卡洛曼二世均享国极浅。再之后,西法兰克就经历了政治上极为混乱的九王时代。
因为确实太混乱了,九王时代不再详述。简而言之就是正统王室和一家贵族在王位上纠缠,王室老打败仗,贵族虽然能打但是政治上老被坑,局势反复跳动,最后王位落到贵族一家手里的故事。
卡佩王朝
-
卡佩前八王
卡佩王朝前期,因加洛林末期的入侵战争和政治博弈消耗,王权几乎已经所剩无几。王室的直属领地极小且零碎不成片,国家内的大封建领主几乎就是自治状态。在政治上,国王仅对巴黎和奥尔良一带有控制权;而经济上,王室更是完全穷困潦倒。其中最惨一位国王,腓力一世,甚至曾蒙面后亲自带人沿路抢劫。类似的情况从于格一世延伸到路易七世,一共持续了八位国王。在整个十一世纪,卡佩王室都在一边苦苦挨过,一边精打细算地通过联姻一点一点扩大领地,才勉强为后世奠定了一定的统治基础。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卡佩成为法国所有王族中对于扩大王室领地和生男性继承人最为敏感、最为热衷的一家。
-
腓力二世统治
从腓力二世开始,卡佩王朝将迎来连续五位优秀的统治者,其中包括三位极为卓越的君主:腓力二世、路易九世和腓力四世。在他们的统治期间,法兰西将迎来一段前所未有的上升期,并跨过两个历史性的门槛:其一,法王一跃成为法国内最大、最强的封建领主,王权开始在包括贵族领地的全国范围内树立起有效威权;其二,法国迈出了从诸侯割据国家向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最关键一步(没迈出去的后果参见德意志),并通过一系列军政外交胜利锁定欧洲第一强国的领导地位。
腓力二世,又称腓力·奥古斯都,绰号“狐狸”,卡佩王朝的第一任雄主。
腓力为人精明狡诈,极具政治斗争天赋。他在位时,通过对英格兰金雀花王朝诸国王的一系列重要胜利,使法国王室领土翻了三倍,使王室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他还大大扩展自治城市权力,通过城市牵制封建领主的管理权力,并使得市民阶层大大倒向王室。在他的任期中,法国王室在全国贵族中确立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有着确定无疑的王室继承威望,腓力二世也成为第一位不需要在生前为自己的儿子加冕的法国君主。
其子路易八世继位后不久便驾崩,政治上没有太多建树,但他在身为储君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成果卓著的军事行动,也证明了其优秀的才能。
-1
路易九世统治
路易九世,又称圣路易,绰号“完美怪物”,卡佩王朝的第二任雄主。
路易九世在战争、宗教、行政改革、司法改革、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部有着辉煌成果,被视为欧洲中世纪的“模范基督教君主”,其统治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死后很快被追封为圣徒。路易九世因其完美的君主形象、卓越的政治成果和在基督教世界的巨大号召力,甚至被一些学者视为比圣女贞德更早的法兰西民族认同感最早的来源。
死后其子腓力三世继位,本人英勇善战但不甚善于决策,在位十五年间勉强算功过相抵。
-
腓力四世统治
腓力四世,又称美男子,卡佩王朝的第三任雄主。实际上,腓力四世许多行动的本质动机都是聚财,但却因此打压了教权、贵族和外国势力。
他在位期间最核心的工作是和教皇国以及延伸进法国国内的教权进行斗争。为了抵抗教皇对法国的财政要求,他多次发动甚至有意挑起全国人民的反教会情绪对于教皇进行反抗,并为此首次召开法国的三级会议(准确来说,是腓力四世和教皇互相召开会议互相审判,场面有点喜剧)。最后,腓力四世成功逮捕并气死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扶持自己的亲信教皇克雷芒五世,甚至将罗马教廷强迁到法国阿维农,打造了一个对法国国王言听计从的天主教会。同时期,腓力四世又因为财政原因解散了圣殿骑士团(十字军时期形成的欧洲三大骑士团之一、成员主要为法国骑士,是法国境内最大的独立宗教势力)。他的大获全胜为法国王权扩张排除了最后一个制约因素,并在欧洲范围内宣告世俗权力完全战胜宗教权力,教皇国也从此滑向下坡。
-
卡佩后四王
卡佩王朝末代皇帝、查理四世
卡佩王朝最后四代国王全部早早驾崩,没有任何一任在位超过十年(真活不动了,实在抱歉)。卡佩王朝的终结是法国历史上外力因素介入最少的一场自然绝嗣导致的改朝换代。
瓦卢瓦王朝
-
百年战争
圣女贞德
瓦卢瓦涉及的三场重要战争之后冬沙都会出专题来写,在此不过分展开。
百年战争大致的过程是:卡佩末代国王无嗣而终-英法爆发继承争端-法国自信开战但被英国武器优势以少胜多-黑死病-法国大量丢地退无可退-贞德出现法军组织有效反击-法王率先在兰斯大教堂加冕-英王大势已去。
百年战争表面上是法胜英败,但真正的赢家是英法王室,而真正的输家则是英法贵族。极其漫长的年战争之后,义务需要服兵役的封建贵族大量死亡,导致贵族的土地重新归属到国王的名下,削弱了贵族势力,还导致了英法的民族意识觉醒,大大促进了两国走向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的道路。
-
意大利战争
百年战争之后的法国经过查理七世和路易十一的重建,很快恢复了元气,于是开始借继承问题着手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抢夺和瓜分意大利,之后就演变成为在意大利战场上进行的瓦卢瓦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的欧洲霸权争夺战。结局两方各有胜负,令意大利继续保持分裂的状态。
-
宗教战争
圣巴特谬大屠杀
自马丁路德起,新教从天主教中独立出来,在全欧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此时法国国内王室、部分大贵族和不识字的民众多为天主教徒,识字读书的贵族、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多为新教徒。
查理九世在位期间,针对新教徒的瓦西镇屠杀引发国内宗教战争,并很快吸引国外新教与旧教国家站队参战。
宗教战争前半段,法国国内旧教势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吉斯公爵;新教势力的代表人物则是孔代亲王、海军上将科里尼与纳瓦尔国王亨利;王室尽管是保守的天主教徒,仍然保持百年战争中的“平衡手”战术,在新旧教之间帮助占下风的一方,以冀延长战争,减弱贵族势力。但这一平衡手战术不久后失控,酿成了巴黎的圣巴特谬大屠杀。
此后势力格局变动,新教、旧教、王室的代表人物分别变为纳瓦尔国王亨利、吉斯公爵亨利和查九的弟弟亨利三世,因此宗教战争后半段也称“三亨利之战”。
最后新教一派的纳瓦尔国王亨利取胜上位,是为亨利四世,瓦卢瓦王朝就此结束。亨利四世为平息国内局势,改宗天主教,颁布《南特赦令》结束内战。至此,法国的宗教改革宣告失败,旧教保住了法国的国教位置。
波旁王朝
-
亨利四世统治
亨利四世几乎可以被称为是法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