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magasa
「导演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西德尼·吕美特在自传中这么说。
他当然有理由这么说,他或许也曾是世上剩下的能将这份工作干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现在他的名字被从这份稀疏的名单中划掉。是淋巴瘤带走了吕美特——我们这个时代的银幕上最顽固的社会批判者。
西德尼·吕美特
这个大萧条时代成长于纽约下东区平民家庭的孩子,见惯了生活中的饥寒交迫和社会上的体制性腐败,对司法公正和民主精神有偏执的信念,他深知节俭与效率是艺术家的最高美德。
当个人与制度发生惨烈的碰撞时,他总是同情地站在鸡蛋那边。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及一切公认的对与错的标准,他都不准备俯首称臣。他的全部电影作品构成一部完整的战后美国社会道德及意识形态批评光谱。
西德尼·吕美特
吕美特于年6月2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2岁时随全家搬到纽约,他的爸爸妈妈都是犹太艺人,吕美特从小在下东区的舞台上长大,在广播剧和话剧中扮演各种角色。直至二战爆发,17岁的吕美特参军,成为一名雷达修理兵,自告奋勇到东南亚参加作战任务。
年吕美特退役,很快重新回到舞台。他在演员讲习所(ActorsStudio)短暂学习了一段时间,成立了自己的戏剧工作室,使自己从演员过渡到导演。
不久吕美特进入CBS电视网,给朋友尤尔·伯连纳(YulBrynner)做助理导演,迅速被扶正后他拍摄了几百集的电视节目。不过短短几年,吕美特成为电视圈最高产、最有名的导演。因为电视拍摄成本低、周期快的特点,吕美特养成了迅疾如电的拍摄技巧,这对他后来的电影生涯带来很大帮助。
西德尼·吕美特(右)与阿尔·帕西诺
所有电视导演都梦想成为大银幕导演,吕美特的同行德尔伯特·曼(DelbertMann)是最早的成功者,他改编自一小时长电视特别节目的《马蒂》(Marty)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为阿瑟·佩恩(ArthurPenn)、富兰克林·沙夫纳(FranklinSchaffner)、乔治·罗伊·希尔(GeorgeRoyHill)、马丁·里特(MartinRitt)、罗伯特·穆里根(RobertMulligan)、约翰·弗兰肯海默(JohnFrankenheimer),以及西德尼·吕美特这一大批电视导演中的佼佼者打开了希望之门。
在一波电视改编电影的潮流中,吕美特遇到了他职业生涯中的贵人亨利·方达(HenryFonda)。方达手握《十二怒汉》(12AngryMen)的版权,想搬上大银幕,正需要一个导演,他在纽约见过吕美特在教表演课,心知这是个合适的人选。
《十二怒汉》()
吕美特的这部成名作几乎所有场景都发生在一个小房间内,讲11名陪审团成员如何在另一位成员的说服下,放弃成见,挽救了一条生命。吕美特和摄影师鲍里斯·考夫曼(BorisKaufman)选的景位于纽约的一间真实的陪审室内。方达第一天到片场就对粗制滥造的布景片发火了,拍惯了大制作的他还没有习惯小成本影片的精打细算。
影片拍摄只花了19天,成本不到35万美元。方达本希望这部影片和《马蒂》一样,先在艺术影院点映再慢慢扩大。但好大喜功的发行公司联艺一上来就安排在复活节周全面公映,纽约一家个座位的电影院只坐了四五排,没几天就下线了。
最后《十二怒汉》连那点成本都没收回。不过这部影片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已然成为捍卫法律程序正义的经典教材和象征美国精神的经典电影。
《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使吕美特成为好莱坞抢手的年轻导演,他的第二部大银幕作品《红伶梦》(StageStruck)继续和亨利·方达合作,影片翻拍自让凯瑟琳·赫本(KatharineHepburn)获得奥斯卡影后的《昙花一现》(MorningGlory)。
《红伶梦》()
吕美特将这部影片变成对家乡纽约的赞歌,在格林威治村、时报广场、中央公园等标志性场所选景。这部影片唯一获得称道的是摄影颇具新意,但总的来说这次对陈年题材的翻拍是失败的做法。
接下来的《那种女人》(ThatKindofWoman),卡尔洛·庞蒂(CarloPonti)想把他的情人索菲亚·罗兰(SophiaLoren)捧成国际巨星,因此找到了「那个拍《十二怒汉》的导演」。吕美特的条件是启用黑名单上的编剧修改剧本,并将场景搬到纽约。
SophiaLoren
庞蒂大约是厌倦了好莱坞一板一眼的制作模式,再加上他和罗兰都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同意了吕美特纽约实景拍摄的要求。但最后因为配角的选择不当等多种因素,这部影片并没有令庞蒂和罗兰一炮打响的愿望实现。
年,吕美特改编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奥菲阿斯下凡》为《漂泊者》(TheFugitiveKind),这个故事融合了古希腊神话、基督教精神和弗洛伊德心理学,演员是当时如日中天的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和意大利女星安娜·马尼亚尼(AnnaMagnani)。
《漂泊者》()
吕美特善于刻画处在危机中的男性,不过威廉斯天赋是刻画女性角色的力量,所以当男女主角相遇后,影片渐渐转变成以女人为中心,超出了吕美特的掌控。合作中爆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玛尼亚尼很不适应吕美特的舞台排练方法,她似乎只有置身意大利的街头巷尾才能找到演戏的感觉。种种原因导致影片票房惨败。
但吕美特没有停止改编经典戏剧为影视剧。《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DaysJourneyIntoNight)来自尤金·奥尼尔的剧本,凯瑟琳·赫本的表演出神入化,堪称生涯最佳之一。
《长夜漫漫路迢迢》()
吕美特甚至没考虑过用电影化的手段来处理这个剧本,他保持了很多舞台化的特色,让演员尽情地忠实于原剧的台词去表现。同一年吕美特还改编了阿瑟·米勒的心理剧《桥上风景》(AViewFromtheBridge)。
为了证明自己对不同类型的操控能力,吕美特接连执导了科幻片《奇幻核子战》(FailSafe)和军事监狱片《山丘》(TheHill)。前者等于是另一部《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凸显美苏核对峙的荒谬性,后者抨击了极端专制对人性尊严的践踏。
《奇幻核子战》()
《山丘》()
年的《典当商》(ThePawnbroker)是吕美特所有作品中被严重忽视的一部杰作,也是他个人的最爱,罗德·斯泰格(RodSteiger)贡献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表演。他饰演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生活在记忆的梦魇中。这部影片是吕美特所有作品里风格最炫目的一部。
《典当商》()
他显然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特别是借鉴了阿伦·雷乃(AlainResnais)的《广岛之恋》(Hiroshimamonamour)、《夜与雾》(Nuitetbrouillard)的闪回技巧,允许观众进入典当商的潜意识中,见证他经历过的恐怖惨剧。
这是最早的以幸存者眼光看待大屠杀的美国电影之一,却引来了不小的争议。部分犹太人组织想抵制影片,认为影片助长了反犹主义,很多黑人组织也反对影片对黑人的模式化呈现。今天看来它的光芒或许不亚于《十二怒汉》。
《典当商》()
60年代后期吕美特陷入创作上的低潮,尽管从数量上他从未停止电影制作,但没有一部能叫响叫座。直到年,他靠《冲突》(Serpico)重振声名。这部影片讲述了纽约警察局内存在的理想主义和集体腐败的对抗。影片公映时正好赶上水门事件的丑闻,民众对腐败问题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