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西化了近二百年,为何依然喜欢中国文化

作者:肖磊看市基于前一阵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的争论,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个比较宏大的话题,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更准确的说,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因为谈小问题过于具体,容易上纲上线,前阵子写了一下防疫期间口罩市场的运作问题,于是热心的同学就硬要说我是不是缺口罩,还有人问我是不是在贩卖口罩,我也是无语。本来打算谈中小企业的问题,担心又有人跑来问我这个“个体户”是不是要破产了等,还是算了,虽然我不太在乎读者的评价和质询,但也非常珍惜彼此有限的时间和仅剩不多的共鸣。那为什么要谈中华文化这个比较虚的问题呢,主要原因是,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去研究历史,没有动力去感知文化的力量,我们就看不懂这个世界变化的基本规律。如果个人的职业和创意,以及对所从事领域的认知有一个极限,那这个极限一定是历史和文化,而不是专业技术。比如地球上几乎全部的著作在讨论改变人类的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在英国发生时,都会谈到英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进程和演变,而不是把原因归结为英国人技术能力有多强,因为当时在欧洲,真正的科技中心是法国等,根本轮不到英国。那什么是文化,其实所有的文化,都基于变革和传承,而始于文字。前阵子日本在捐助中国的时候,写了诸多的中国古诗,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一时间打动了无数中国人。当然,在打动大家的同时,很多人惊讶和感叹日本人为什么对中国文化如此了解。还有一些人,把“武汉加油”跟这些诗拿出来比较,来自嘲我们对祖宗文化的丢失等。这无可厚非,我本来也觉得这确实没有什么,反而可能会激发大家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没什么不好啊。但非常搞笑的是,一些人很较真,似乎伤了这些人的自尊,开始用批评的口吻,来纠正,“武汉加油”并不是文化的丢失,是真正的情真意切,然后还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挖掘日本这次捐助时写的诗,其实是来自中国人的手笔等等,来证明中国文化依然是中国人最懂。我今天并不是来跟大家争论到底“武汉加油”更情真意切,还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人类的情感是一样的,如果要用长篇大论来消费别人的同情和善意,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不厚道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从这里也无法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如果我换一种说法来出一道考题,请问“武汉加油”用古诗如何表达?那大家也会很容易找到类似“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诗句。但大家再想想,如果对着镜头或拿起电话要让你说一句鼓励武汉的话,你说的不是“武汉加油”,而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或“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那我觉得你不是文化水平高,而是精神有问题。如果大家还不够理解,我再举个例子,比如你喜欢一个人,很想念她/他,如果要见面表达这种喜欢和想念,最好的用词当然是简明扼要的“我爱你、我想你”,但如果你们相隔万里,只见过不多的几次,只能写信,那你最好用这样的诗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等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直接喊“武汉加油”更具体,而日本人引用诗词更感人的原因,两者的语境不同。所以,真正要探讨中国文化的问题,其实跟“武汉加油”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没有任何关系。但这引出了一个对中华文化的观测角度,从考古学上来说,文字的出现,是一个民族文明出现的标志,同样是中华文化圈的一员,韩国也在有意恢复对汉字的使用,但韩国会像日本一样写诗吗?越南会吗?就算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完全使用汉字的台湾和香港,也很难会使用这些古诗,来跟大陆套近乎,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原因很简单,韩国和越南,巴不得自己的文化跟中华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香港和台湾一直奉行“自主”教育,年轻一代由于机会变少,中产阶级二十年收入不涨,变得较为激进,也巴不得自己跟中华文化越来越远,好继续闹事搞分裂。日本属于“异类”,这才是我们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xw/12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