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封城了,小留学生的家长,疯了

白癜风论坛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17/4309552.html

诚言呈语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我的一个发小,最近这一个多礼拜,心态有点“炸”。饭吃不下,觉睡不好。看那状态,就跟他15年前第一次高考落榜时差不了多少。不过高考落榜这事,我还能劝劝。但这一次不行。因为这回让他恨不得疯了的,是他闺女在伦敦读小学。伦敦最近发生了什么,想必大伙也都清楚了。你也不知道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忙活什么去了。不仅没能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反而愣是把病毒都给熬“急”了。这下好了吧,人家现在开始“变身”了。而且,这时间就跟计划好了似的,正赶上了圣诞节前。也就是西方的“春运”。形势将来会有多严峻,怕是不用说大伙心里也都明白。毕竟,那地方不是中国。不过,咱也不能光看热闹。因为在世界各国深度交融的背景下,伦敦弄成了这样,对咱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退一万步说,在英国和其他的西方国家里,不还有不少咱们的留学生么。这一年,留学生的日子确实不怎么好过。从年初西方小留学生的家长要求国家包机“接人”,到濒临破产的英国高校包机来华“接人”。就感觉这一年的时间,全浪费在“路上”了。当然了,这是句玩笑话。但虽然是玩笑,我也没觉得这话有多夸张。因为对比国内来说,咱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压根就费不着那劲。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要从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毕竟论基础教育的话,中国的水平应该是全球最强的,可能都不用加“之一”。这不是夸张。比如说我们同事家里,那位四年级的学渣。在天津一个不咋地的小学里都常年排不上号,但是到了英国以后,几乎就是秒变学霸。尤其是数学水平,更是让英国的小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东方人的“神秘”。然而,这还是挡不住一部分人从小就送孩子去国外读书的热情。年初小留学生回国时,有人做过统计。非高等教育阶段的“留学生”(小留学生)人数,多达一万五千名。我不知道这个数字准不准确,但是即便有误差,也不至于差出数量级的差距来。也就是说,按每人每年20万的综合费用来说(其实不止),一年就要贡献30亿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是父母在国内挣钱,然后供孩子在英国读书的话,那么这项费用,能占到年上半年,英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接近3%。有必要吗?我觉得没有。当然了,有人说,西方高等教育强于国内高校,所以希望孩子从小就提前适应。这看起来是个合理的理由。毕竟高等教育与综合科研水平正相关,这方面我们确实起步晚,追赶需要时间。但是从小学就开始适应,这是不是也有点过于早了?况且,英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国原版数学教材,已经好几年了。就连一些老师,都是通过教学交流,或者直接聘用的中国老师。何必多此一举呢。我不认可绝大多数“提前适应”的说法。因为一方面,这些父母自己就未必能把西方教育的优势说出个子午卯酉来。而另一方面,这些年留学中介的过度营销,也歪曲了不少实事,忽悠了不少家长。我想,这些人并不是对国内教育没信心,更不是崇尚西方教育。更多的人,可能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外籍生”的身份。当初,为了吸引国外人才回流,国内高考对华人华侨子女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来说,这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侨居海外多年后,想回国发展最大的障碍,不是在知识能力,也不是生活习惯,而是子女教育。但总有善于钻营的人,会去钻空子。比如说前些年的最强高考班。一个班里不是清华就是北大,“差”一点也是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但是那毕业照你放眼望去,却连个外国人的影子都看不到。难不成,这都是日本跟韩国来的“小留学生”?年初的时候,英国小留学生的家长们,喊话要求包机接孩子回国。今年这情况,怕是也不见得能好到哪去。虽然很多人认为有不去接的理由,但是错,终归不在小留学生身上。只要回来后的隔离和检测做到位,不影响国内防控,我觉得还是可以去接。而且,也有理由相信当他们回来看到了国内的情况后,会是一场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或许在经历了这么来回来去的两趟折腾之后,他们会产生一个和自己的父辈不同的认知:原来最宝贵的,其实是你拼命想改掉的中国人的身份。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xw/12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