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官微菌很高兴能为大家带来「俯仰」的又一期人物采访,本期我们采访了研二通俗文学专业的于经纬,一起走进武侠的世界——佩妥剑,携壶酒,让我们集结一群最有趣的人一起俯仰天地,包括你。
于经纬,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
苏州大学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专业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武侠小说,喜欢其中的天涯羁旅,载酒仗剑,红尘江湖,儿女情长;亦喜欢书写心中的武侠。现有名为《天涯江湖梦》的武侠小说已完稿,另一本《星月传奇》10万字,未完待续。
最开始,是怎么想到要研究武侠小说的呢?
因为很喜欢武侠这种文体吧。我十几岁的时候最喜欢看诗词,那个年纪可能比较敏感,对婉约词尤其的喜爱。王国维说“感之深达之切”,以意境取胜。我就是觉得那种意境美得不得了。因为自己平常也写东西,就总想着怎么把这些古典的,有意境的东西放进文本去。
但是你会发现,诗词偏重抒情,要融合大量诗词类文字,无疑会对文本的包容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加之后来又渐渐觉得有些词太过阴柔,缺了些阳刚之气,需要平衡一下,所以认定了武侠小说这种既有古典气质又有豪放之情的文体。最重要的是它的文本张力非常大,几乎可以包含一切元素,正是我心中最理想的文类。
不过我大学本科学的不是文学而是生物学,所以考研时跨考了一下。当是我考虑了古代文学,但害怕基础太差,而对现当代鲁迅郭沫若之类的又不很感兴趣。这个时候恰好看到苏州大学有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的专业,就尝试着报了一下,毕竟这是一个可以专门研究武侠小说的专业嘛,看上去又比较接地气。只是没想到本来的无心之举却阴差阳错地考了进来,也是机缘巧合。
谈谈你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人物是哪一位?武侠三大家(金庸、古龙、梁羽生)中有你特别偏好的吗?
最开始喜欢古龙的小说,觉得他的作品很有意境,尤其是那种独特的、现代的散文化文字,短促有力,画面感很强,往往能让人身临其境。对于他小说里的主角,有种莫名的向往。因为他的男主人公多半是武功超强,又很有魅力、有女人缘的那种,哈哈哈,能满足人的虚荣心。比如李寻欢,沈浪,楚留香,几乎都是神一般的人物。
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主角就是李寻欢。“小李飞刀,例不虚发”,“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我认为小李探花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
但古龙偏重于“侦探武侠”的情节模式,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单薄些,于是后来更喜欢金庸。他的小说文化思考更深,格局也比较大,内容涉及的层面多,情感更丰富,可以说是集大成者吧。
至于梁羽生的小说,我是非常喜欢他优美的文笔的,行文时偶尔嵌入一首诗词,古朴典雅,书卷浓郁,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语言形式。但是他的缺点是情节设计不能十分吸引人,非常的可惜。
我心中理想的武侠小说,应该是这三大家完美的结合:梁羽生典雅书卷的走笔行文,金庸兼容并蓄的文化张力,古龙急转直下的情节设计。若能做到如此,必是武侠文学史上的一座新高峰。
平时创作的灵感一般都源于何处?
我写东西的灵感一般都来自对自己经历的艺术加工和出去旅游时的所见所闻。就拿《天涯江湖梦》来说,他基本上是我前二十年生活经历的艺术化演绎,暗含着我对二十岁以前的人生回顾和思考。就里面的一些取景来说,很多都是我亲身到过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我非常喜欢自然风光,不论杏花春雨的江南,还是骏马秋风的塞北,都能让我十分感慨,在脑海中闪烁起人物与故事,产生写作的冲动。年,我去了一次泰山,同时看到了雨后云海与岱顶日出的奇观,后来便以泰山玉皇顶和天街为背景,将小说里的“少年英雄大会”安排在那里。
…然而正当他静心下来决定观景时,只听人群中“咦”的一声惊呼,顺声望去:原本凝聚在日观峰的灰色云雾忽然微微泛白,渐渐发亮。骤而琼盖四起,风卷残云,泛着白光的云雾猎猎而动,在天际翻滚咆哮。同时,浓云之后的东天之穷,一条鲜红亮丽的光带缓缓喷薄而出,极眦天边,红光掩映,云雾萦绕,竟将浩阔东天分割为二。
看见这般奇景,余靖天心里一阵涌动。待接下来不久,红带与云雾又开始糅合,将整个天际染成鲜红。起伏不定的云涛雾浪后,一缕缕闪耀的金光业已匿于其中。忽而,远眦天际的红带复始向中心收缩,渐渐变短变宽,拉伸跳跃。在人群惊呼中,宽阔的红稠轻轻一带,微微一拉,便见一颗浑圆亮丽的太阳从云中蹦出,如水初洗一般明净,让人大呼过瘾。
适时,东日初升,晨曦初露;海天苍茫,金轮喷薄;霞光万里,白云翻腾。绯红平铺,风糅云涌,海天相接,雄阔壮丽。偶有小峰从中升露,若隐若现,便如水上仙岛,摇曳生姿。置身此景中,一番畅快豪情感涌上心头。余靖天感叹道:“果然是海天苍茫,天下奇观。”
——《天涯江湖梦》
第九章“海内存知己情愫生心际”
来读研之后,由于需要读的学术作品太多,创作的欲望渐渐地减少了,但是每当有景色入眼,总会觉得不写点什么实在过于浪费。于是东拼西凑,总算写了一些关于江南春天的散文。
今年暑假去了一趟贵州,从贵阳到遵义,到安顺,凯里,最后是铜仁梵净山。这一路上景色最好的当属梵净山了。我此前从未见到过这样的山脉,它的主峰是一根挺拔的石柱,直冲云霄,叫做“红云金顶”,是弥勒的道场。
因有感于梵净山的景色,我当时写下一首诗,而且决定以后一定要将那里的景色写进自己的小说里。
游梵净山
足踏晨曦梵净中,
黑弯河水脆且澄。
百丈岩路乘石上,
万步云梯腾雾升。
森森郁郁听木语,
叠叠重重看山横。
金顶寺外天地阔,
孤峰千年续青灯。
归反崖间披五色,
回看霞蔚共云蒸。
凡上若嫌不足夸,
山极还需我为峰。
能否简单谈一谈现在武侠小说的研究方向和热点?现在的学术界都在研究些什么呢?
我认为传统的武侠小说正在渐渐的失去市场,但是武侠小说是一种包罗万象,张力极大的文类,有海纳百川之势,潜力无穷。无论言情,侦探,历史,悬疑,甚至科幻元素,它都可完美融合。所以“融合”是武侠小说发展的前景和研究热点。
以后的研究热点多半不会停留于传统的武侠,多半会往玄幻小说发展。玄幻小说正是武侠小说融合了“科幻元素”之后的一次完美变形。进一步讲,玄幻小说如果能写好的,一定要比武侠有更大的震撼力与影响力。
我自己一直有这样一个见解,即19世纪盛行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何会在现代与后现代作家的笔下加上“魔幻”元素,变成“魔幻现实主义”?
个人愚见来说,恐怕与体裁的表现能力之间不无关系。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注重时间叙事,讲究写实,这就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他们所能表达的能力与范围。而魔幻现实主义,例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可以利用“魔幻”元素,打破时间线性叙事,利用荒诞的故事表现出循环的特征,这就大大地拓展了叙事的表达能力与范围,符合时代的需要。而武侠之于玄幻亦可如此看待。玄幻不正是可以称作“奇幻武侠小说”或“魔幻武侠小说”嘛?在传统武侠的基础上加上瑰丽的想象,将江湖叙事空间发展到奇幻的神魔空间去,利用主题并置,分形叙述等手法,将人类、民族、文化、历史、时代全部拓展到相互碰撞的交融中去辩证地思考展现,那将是一部空前的作品。我认为要办到这一点,武侠(玄幻)小说较之其他体裁,是更可行一些的。
至于研究过程中的难题,一方面是作品太多,在筛选过程中会十分的困难,而且由于市场化严重,真正结构精致,经得起研究的作品少之又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为玄幻一定会出一些经典的作品。
通俗小说与“纯文学”之间有边界吗?
你觉得这种类型的作品能否“全民批评”?
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边界现在越来越模糊了。原本所谓的雅俗对立,是精英化的新思想与传统的思想对立,纯文学讲究西方的新思想,批判性,启蒙性,是五四那帮人搞出来的。可是现在,纯文学也要向通俗文学去借鉴一部分的东西,也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通俗文学,像张恨水,金庸他们,也很明显的受到了新文学,西方的东西影响。张恨水对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现代化,金庸以人物的成长统领全书的结构,以至于大大加强了整体完整性,这些都是向纯文学学习的结果。
至于“全民批评”,我认为,不论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都是可以全民批评的。有什么不能呢?读书又不是考试,每个人因为自己的视角、经历、标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见解,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即便是高深如鲁迅,也不能不让别人议论议论吧。
举个例子,鲁迅对《孔乙己》这个小说是自己做出过创作意图解释的。鲁迅把它定义为:一个苦人的故事。然而,我们现在却有各种各样的阐释与批评,而且主流的批评绝不是所谓的“一个苦人的故事”。我们也不好说谁对谁错。
我认为,每个人读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自己的批评,至于你之后要不要去看去借鉴别人的批评,那都是后话了。而且,纵然你有自己的批评,但你的批评能不能被其他人看到,影响到其他人,这还涉及一个社会选择的过程。你的批评符合一部分的胃口,自然有人叫好;你的批评小众化了,便免不了石沉大海,这都是很自然的选择过程。
我所想表达的就是,批评永远是全民都可以的。但是最终能浮出来看到哪一些,其中的学问就很深了,它可能是很多批评交织碰撞,博弈融合,兼并甚至妥协后呈现出来的。
当今学界与大众对待通俗文学的态度是否同步?
学界的“常识”能不能被普通读者群所接受?传统的文学批评策略依旧行得通吗?
学界与大众对待通俗文学的态度一般来说难以同步。很明显,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这样的作品,在有电视剧之前,学界从未加以白癜风疾病白癜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