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VICE定位自己是“全球青年之声”,所以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代际观念是一个VICE的核心,VICE从青年视角看世界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探索性实验。
By郭雅楠|采写
上周某个昏昏欲睡的下午,我的朋友圈被标题《你最恨的熊孩子们自称‘黑界‘,已经控制了QQ群聊》的文章刷屏了。
我瞅了一眼颇中二的题图,心想估计又是哪位误入00后圈子的大叔,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跳着脚写出来的猎奇文。按照以往的“朋友圈热门文章”模版,这文章估计要先用不可思议的语调汇报一下熊孩子们又在整啥幺蛾子,趁势插入大量“一言难尽”的配图,最后再抖几个机灵,潇洒地叹一口气表示:00后的世界,我们不懂。
毕竟现在,妖魔化不同社群之间缺乏了解、互相嫌弃的选题,简直就是社交媒体的宠儿。
自觉已经脑补得八九不离十,我就没费劲去点开来看——直到一起念人类学的姑娘Yishan突然把这篇文章私信给我,还配上评论:“真·网络人类学”。
出于对她品味的信任,我半信半疑地点开了文章——原来是VICE中国出品。开头是这种画风:
“我此生最屌的哥们儿——曾把微机室里电脑鼠标的睾丸蛋子拆了十来个......有趣的是,这事儿虽然搞得满城风雨了小半个月,却很快失去了同学之间的八卦中心地位。因为在黑界,这样的小事根本不值一提。”
自此,作者Ricky开始带领读者踏上了一趟为期两天的QQ“黑界”游历之旅。
没想到,这六七千字的文章,我竟然一口气就给读完了。
与很多描述其他社会群体的文章不同,作者并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直接向读者描述自己在“黑界”发现,而是将“幕后”搬到”台前”,将自己进入“黑界”领域、熟悉“黑界”规则、扮演“黑界”角色、结识“黑界”兄弟和参与“黑界”决斗的过程向读者一一道来。
“黑界”一文开头部分,作者描画的“黑界”社会结构图
作者进入“黑界”里的“华夏”家族后,担当黑界记者一职时拜读的写手入门手册
作者进入“黑界”后认的师父,正在跟他传道授业
不知是选题还是作者偏好的影响,文章的语言也颇具特色,比如“这些家族名称大多寒气逼人、暗潮涌动,指向无上的荣耀与死亡的玄寂”、“点开秘籍,里面的语言凶残且萌”、“这里没有绝世武功,也没有天传心法,只有一个键盘,和青春作祟的荷尔蒙”……用Yishan姑娘的话来说,这样的文字读来就是“总是有种反身性思考的感觉,虽然写的没有任何嘲讽贬低,然而却呈现出满满的中二感”。
其实,文章最吸引我的,却是作者看上去并非是00后当中的一员,采访当中也偶遇曲折经历和种种情绪,但是对于另一个年龄群体,文章从未表现出过任何一丝的任何不解或讥讽,亦没有过着急跳入任何鲁莽浮夸的评价。与其说是一份特稿报道,“黑界”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其实更像是一本有头有尾的mini版民族志(thnography),冷静却不冷漠,幽默又不肤浅,不盛气凌人,不哗众取宠,有对受访对象的体恤,亦有来自平凡人视角的人文关怀。
VICE中国和他们的“事儿”
从年正式落地中国到现在,VICE凭借着优质的内容生产发展迅速,获得了不少中国青年一代的喜爱。
虽说算是VICE集团旗下的一支区域分部,但VICE中国始终把原创内容产出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力图向全球展现最真实、最本土的中国青年文化。
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VICE中国的忠实读者,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栏目叫“事儿”,里面不乏这样的充满了自我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文章,什么“我混进了贴吧和QQ群,想了解一下‘恋父情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啦、“别以为看直播送礼物是‘只有脑残才会干的事儿’了”啦、“我们的直男同事化妆上了一天班”啦,等等,这些都是VICE编辑部已经完成的选题。
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灵感一碰、脑洞一开的点子,让VICE中国出品的文章极其接地气的同时,又显得极其少见。毕竟,这些点子从诞生、实践到真实地呈现给读者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有超强的好奇心、勇气和同理心的支撑。
为了进一步了解VICE这些有趣选题的生成和操作过程(顺便搞清VICE凭啥这么酷),我们辗转勾搭,联络到了“黑界”这篇文章的作者Ricky,跟他聊了聊这篇10万+稿子的写作过程,以及跟VICE相关的其他。
对话“黑界”作者Ricky
——VICE的调性是?
——或许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
刺猬公社:不如先谈谈“黑界”这个选题的缘起?稿件制作的时间跨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