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蜀山窑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网络展

首批申遗

战略思考

年2月,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调会,会议明确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将其作为我国年项目组织申报。同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明确“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首批遗产点有29处,涉及范围在福建省、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四省8个设区市。据悉,浙江省龙泉市大窑——金村遗址和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均因已被列入“海丝”首批申遗名单。

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为丝绸、陶瓷、茶叶和铜铁器4大宗。往国内运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而宜兴作为中国陶都,很早以前,宜兴紫砂陶器与中国茶叶就一起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法国、丹麦、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成为了欧洲皇室和上流社会客厅里最珍贵的陈设品。柄寸之壶,盈握之杯,声誉骤起,形成了“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真实写照。

最早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宜兴紫砂陶器,被称为“朱砂瓷”、“红色瓷器”。据史料记载,早在年(清康熙初),荷兰德尔夫特就出现了宜兴窑的仿制品。欧洲著名的“皇冠”茶壶作坊也有大量的仿宜兴陶制品。在当时喝茶盛行的英国,有个德怀特曾要求国王查理斯二世批准其生产制造“红色瓷器”的专利,国王果真批准了。后银匠埃勒尔兄弟在伦敦定居,并用坚硬的、与宜兴紫砂相象的红色粘土生产茶杯,茶壶时,曾被德怀特起诉侵犯其专利。这场官司见诸报端,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当时仿造宜兴紫砂陶(红色瓷器)的宝贵资料。在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埃勒尔兄弟的茶壶作品,其造型特征与那时的宜兴紫砂壶儿乎完全一样。可以说欧洲制造瓷器,是从模仿和学习宜兴的“红色瓷器”开始的。

法国资深紫砂学者、收藏家帕特里斯·万福莱,于年出版发行了《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该书译成中文约5万余字。他详细讲述了宜兴紫砂壶经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欧洲的历史、贸易方式、紫砂壶在欧洲不同时期的称谓以及装饰风格;列举了欧洲各皇室和私人对宜兴紫砂壶的收藏、欧洲陶艺家的仿品、宜兴紫砂壶对欧洲陶瓷艺术的影响力以及宜兴紫砂壶在欧洲受追捧、风靡的缘由,并且,该书附有作者及欧洲有关博物馆收藏宜兴紫砂壶的照片共张。图片都作文字说明,可谓老壶不老,历久弥坚,依然亮眼出彩。该书封面选用的一幅《双流壶》,就是至年在位的丹麦和挪威的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古董收藏品中最醒目的一件。

被国务院于年5月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建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海丝’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它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极为丰富,目前已采集的器物主要以日常陶瓷器皿为主,产地除了福建窑址、浙江龙泉窑、越窑、江西景德镇窑外,也含有大量江苏宜兴等地窑址的产品。

明清时期传入日本的宜兴紫砂壶也很多。日本人奥兰田于年编著的《茗壶图录》里,收集了32件名贵紫砂壶图片资料,奥兰田认为阳羡砂壶“名于天下”,而且“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日本明治十年(年,清光绪四年),日本人鲤江高须派人到宜兴,聘请紫砂艺人金士恒到日本常滑市传授紫砂陶制作技艺,并由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寿3人跟随金士恒学艺。从此,这些类似紫砂器的产品称为“常滑烧”,同时,把金士恒视为鼻祖,至今供奉他的画像。

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在年8月宜兴举办的高端论坛上也指出:“宜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英国博物馆的地图上标注着当时中国三个最重要的陶瓷出口地,宜兴就是其中之一”。她曾在英国与荷兰看到大量史料都谈及宜兴茶壶,甚至提及当年欧洲仿宜兴茶壶的现象,同时,在外国很多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中,她也发现了许多宜兴茶壶的踪迹。

大量资料史实证明,宜兴利用运河、太湖、长江等便捷内陆运输经海上丝绸之路,将宜兴陶瓷,尤其是紫砂陶制品运送至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成为了中国与海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源头城市之一,成为了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让世界感受到了宜兴紫砂陶的魅力,而且,所产生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影响对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宜兴陶瓷制品的重要产出地,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宜兴蜀山窑,紫砂标本堆积十分丰富,是宜兴生产紫砂陶、均陶和日用陶的主要场所。其创烧时期从明代中期开始延续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延烧时间有近年之久,成为了宜兴各窑中连续烧造时间最长、烧造陶瓷品种最全、对外文化影响最广的窑址。至年,在宜兴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宜兴市文管会和宜兴陶瓷博物馆联合对蜀山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共揭示出了8座窑床,此外还有能分辨出的窑床近10座,有的龙窑窑床几乎是并列而筑,出土紫砂、宜均等各类标本3万余件。年由宜兴市政府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主办了“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暨《蜀山窑明清窑址考古发掘报告》首发式,来自中国古陶瓷学会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及台湾等地的文博专家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蜀山窑的考古发掘对理清宜兴紫砂工艺发展和传承历史、宜兴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等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是研究明清时期宜兴陶瓷乃至中国陶瓷发展演变的宝库。蜀山窑出土标本中,许多器物的釉色、造型和纹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比利时皇家博物院以及南海沉船上的出水紫砂、均釉陶器风格一致,纹饰相同,为紫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期断代标尺,为今后宜兴紫砂和均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年代学标准。

近年来,为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年,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宜兴紫砂系列活动”,先后在泉州、厦门、青岛、广州、上海、杭州等地举办了大型展览,重温“海丝”之路,传承“海丝”文化发展。

纵观世界陶瓷,中国作为陶瓷古国、陶瓷大国,陶的历史要比瓷的历史早数千年,而宜兴紫砂陶作为中国陶瓷杰出的艺术门类,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充当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技艺传承的使者。因此,鉴于宜兴蜀山窑无论从历史、规模、影响还是考古成果来看,都有着被列入“海丝”首批申遗名单的各项条件,所以,现建议市政府争取将宜兴蜀山窑申请列入“海丝”首批申遗名单,与龙泉青瓷相得益彰,实现中国“陶”与“瓷”在世界影响范围内的联袂呈现。这将对宜兴丁蜀镇全面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深入打造弘扬“宜兴窑系”,铸牢陶都地位、助推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提供有力抓手,同时,也对江苏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实、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江苏海外影响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蜀山窑址介绍★

宜兴丁蜀镇概貌

宜兴有七千多年的制陶史,并拥有大量各个时期的陶瓷窑址。丁蜀镇陶土资源丰富,是宜兴陶瓷泥料的主产区,也是宜兴陶瓷业的中心。丁蜀镇制陶业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生产釉陶为主、规模较大的窑场。两晋时期,宜兴陶瓷的生产工艺技术又有进步,小窑墩遗址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它属我国古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现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六朝时期,南山北麓的青瓷窑场,在烧造技术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唐代中、晚期,丁蜀镇的涧氵众龙窑是宜兴青瓷生产的典型。宋元时期,民用粗陶器得到发展,陶窑遍布丁蜀镇周围:有青龙山北麓的缸窑山、六十头窑、蜀山龙窑群等。明清时期是丁蜀镇龙窑制陶的繁盛时期,陶器生产的发展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这一时期的古龙窑址均分布在丁蜀镇周围,如丁山青龙山南北麓、蜀山、潜洛、上袁、汤渡建墩窑等处,现存的大小龙窑已达四五十座之多。明清时期,也是宜兴紫砂和均陶的成熟发展时期。“蜀山窑”亦从此载入史册而闻名于世。

蜀山窑址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丁蜀镇在宜兴市东南14公里,东滨太湖、西接湖氵父镇、南与浙江省长兴县交界,北与宜兴市区相连。境内三面环山。东郊太湖平原,为经济作物区。镇郊山区蕴藏陶土、石灰石和煤炭等资源。蜀山,原名独山,宋熙宁年间(—),大学士苏东坡来宜兴游历,见一山兀立,风景秀丽,问其名,言为“独山”。苏子赞美说:“此山似蜀”,后人为纪念苏东坡遂改独山为蜀山。蜀山并不高,但峰峦如黛,清溪萦绕,景色迷人。

本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南部季风区,春夏多东南风。秋季多偏东风,冬季多西北风。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低气温-13.1℃,极端最高气温39.6℃;月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5.6℃。年平均日照.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天。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年平均雨雪日.6天。

◎蜀山窑址地理位置图

◎蜀山窑全景

蜀山窑址地理位置及区域面积

蜀山窑址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东南至西北的的坡地上,环绕蜀山长度约1公里,自上至下宽约米。年南京博物院与宜兴市文管会办公室成立宜兴窑址考古队,对宜兴的窑址进行调查,把蜀山窑址从北到南分为A、B、C、D、E、F、G七个区,并分别进行了考古发掘。

◎蜀山窑址分布图

◎蜀山窑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图

(……为保护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

在A区的东北米处发现有民国时期兴建的龙窑。因为窑场建的像现代工厂模式,有围墙,有门卫,所以人们习惯叫做工厂窑。龙窑窑头和部分堆积已经挖废。A区最北侧为一条有完整窑床的龙窑,该窑停烧于年,窑头窑尾清楚可辩,长达60米,其窑的两侧为残次品,堆积非常丰富。年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对该堆积区进行了试掘,布有5×5的探方三个,发现龙窑四座,其中一个探方中并立有两座龙窑的尾部,两窑相邻仅有一墙之隔,窑腔内部有产品遗留。该窑创烧年代不详,停烧于清中后期。

B区有龙窑一座,东西走向,长达50米,窑头部分保存完好,建国时期停烧。在窑的北侧三十米处开有探方一个,发现龙窑一座。

向东的C区、D区各发现一座龙窑,分别于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停烧。

E区在探方中发现了三座龙窑,其中一座停烧于二十世纪60年代,发掘中仅清理了五米长的一节,其堆积把其它两座窑床深深地埋在下面,从地层上的叠压关系可以看出它们的传承关系。在东侧布10×10的挖方一个,堆积深达13米,在底层有明末清初的产品。

◎E区ET1东壁剖面地层关系照片

◎EY1、EY2窑址照片

F区表面可以看出有一座龙窑,窑头和窑尾保持原有状态,创烧年代不详,年后停烧。因该龙窑以砻糠作燃料,所以民间把它称作砻糠窑。G区有龙窑两座,南北走向,紧靠在一起,东侧与东坡书院后围墙相邻,窑尾东侧部分堆积在年已有挖动。G区向东为东坡书院,书院东侧有一座龙窑,名称程家窑,该窑窑头和窑尾部分保存完好,中间部分已经被完全挖废。蜀山窑遗址目前经考古探明的龙窑遗址有17条。

蜀山窑址分布异常密集。在考古发掘中,当时考虑避开窑床进行布方,但即便如此,发掘中还是揭示出了8座窑床,此外还有能分辨出的窑床近10座,有的龙窑窑床几乎是并列而筑,窑墙相距不到30厘米,这在蜀山窑群中探明的就有3处。这种并列的龙窑在同时烧造时可相互提高窑内的温度,起到节省燃料的作用,这在龙窑构筑上是非常科学的。

蜀山窑址的历史沿革、文化地位

蜀山窑创烧的具体年代不详,在明代中期的文献中有“陶窑环蜀山”的记述。年和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明确的明代地层。

蜀山窑在多年的烧造过程中,许多窑屡废屡兴,发掘中发现有许多不同时期窑址相互叠压的现象。窑群中最后建的龙窑是民国初期的工厂窑,因在蜀山北面故又称北厂窑。年后隧道窑兴起,蜀山窑全部停烧。

年5月31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将蜀山窑群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山窑窑群

★蜀山窑各发展阶段的产品特色★

蜀山窑址创烧于明代中后期,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出土遗物可分为紫砂陶、均釉陶、日用陶和窑具等四大类。紫砂器物多为壶、花盆、玩具等;均釉陶器形有罐、灯、烛台、三足炉等;日用陶数量较多,器形有罐、盆、虎子、壶等;窑具有掇罐、模具、垫具等。器物成型工艺有打坯成型、模制成型及模制镶接成型,特别是紫砂器物的成型工艺、造型风格、泥料质地从明代到民国有着明显的变化过程,是了解当时陶瓷生产、销售、贸易情况的重要依据。

◎蜀山窑出土的明代晚期紫砂标本

蜀山窑早期产品中,均陶和紫砂的烧制工艺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大多采用同窑混烧的方法。均陶有紫砂胎和白泥胎两大类。清代初期,紫砂和白泥有了较为严格的区别。从出土标本数量看,清代初期(顺治、康熙)紫砂壶产品较少,均釉产品也仅见少量,更多生产白泥胎酱釉罐等生活用具。清乾隆开始,紫砂壶、铫等茶具开始大量烧造。这一时期均釉产品的品种较少,仅见炉、烛台等。清代中期以后,紫砂壶等茶具成为蜀山窑的主要品种,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蜀山窑烧制的陶瓷品种繁多,其中紫砂有壶、茶叶罐、砚台、花瓶、穿心铫等;均陶有香炉、花杆、省油灯、文具等;日用陶有缸、瓮、盆、罐、壶、瓶、灯、花盆等。蜀山窑烧制的陶瓷品种几乎涵盖了明清时宜兴窑的所有品种,且成为了宜兴各窑中联系烧造时间最长的窑口。由此可见蜀山窑生产的兴旺,也反映出蜀山窑产品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清《满彩八方壶》

◎清《绘彩釉灯笼壶》

◎清王南林制《点彩盖罐》

★关于蜀山窑的相关文化研究成果★出版书籍

◎《中国紫砂》◎《中国均陶》

◎《销往欧洲的紫砂壶》中、英文版

在《故宫文物》月刊年5月总第期中刊载了南京博物院杭涛、马永强撰写的《宜兴蜀山窑址的发掘》一文。此文是蜀山窑址考古发掘的首发稿,介绍了蜀山窑群的考古发掘情况、窑址的分布情况以及出土器物的情况,并对蜀山窑群的年代、性质、文献记载、产品结构、窑炉结构、款识、烧造工艺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故宫文物》刊载

在《故宫文物》月刊年5月总第期中刊载了南京博物院霍华、郝明华撰写的《清茗带它去远航——晚明至清宜兴紫砂壶的欧洲足迹》一文。该文对明清时期外销到海外的紫砂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故宫文物》刊载

日本人奥兰田于年编著的《茗壶图录》里,收集了32件名贵紫砂壶图片资料,奥兰田认为阳羡砂壶“名于天下”,而且“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

◎《茗壶图录》

名人语录

苏东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林古度:“世间茶具砂为首”。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

清汪文柏:“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托尼.弗来克斯:“宜兴是世界的制壶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在年8月宜兴举办的高端论坛上也指出:“宜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英国博物馆的地图上标注着当时中国三个最重要的陶瓷出口地,宜兴就是其中之一”。

★蜀山窑址在“宜兴窑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1)蜀山窑址完整的年代序列和丰富的实物标本,为宜兴紫砂和均陶器的断代研究建立标尺,为年代鉴定提供依据。

通过对数以万计的紫砂和均陶标本的研究,基本摸清了宜兴紫砂发展过程中泥料和工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为海外收藏的外销紫砂器和故宫博物院的部分藏品找到了明确的窑口。同时,蜀山窑出土陶瓷标本中,发现了许多带款器物,且品种繁多,有人名款、纪年款、堂号款、诗文款等,其中许多款识为首次发现,弥补了史料之不足。

(2)经考古发掘揭示出的窑床数十座,为实证宜兴窑延烧技艺乃至研究我国古代窑炉形制和烧造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

(3)通过蜀山窑址各时期的丰富堆积、清晰地层,弥补了宜兴地区其他明清窑址如前墅龙窑、前进窑(两处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堆积较少的不足,丰富了研究的内容。

(4)因蜀山窑址无论在烧造产品的档次、对外销售的影响还是连续烧造的时间、烧制的品种、龙窑构筑的地理因素以及龙窑的密集程度均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为后期窑口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为“宜兴窑系”的绵延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及深远的影响。

◎蜀山窑紫砂器款识标本

★蜀山窑址对江苏、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蜀山窑在构筑选址上与以往的窑有显著不同,其充分利用蜀山的自然地形坡度筑窑,省工省料。同时选择紧临蠡河(为一条连接东九和太湖的古运河)及黄龙山矿脉,充分考虑到陶器产品的原料、对外销售和运输,这是蜀山窑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

江苏范围

蜀山窑的烧造产品利用运河、太湖、长江等便利水运,被疏送至了各个城市,并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展示。

◎南京博物院藏清绿釉彩绘小口紫砂罐

◎镇江博物馆藏东晋宜兴窑青釉龙首把直流瓷尊

◎中国漕运博物馆藏清乾隆宜均釉梅瓶

◎苏州博物馆藏清紫砂干果洗

◎“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暨《蜀山窑明清窑址考古发掘报告》首发式

全国范围

蜀山窑的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也十分广泛,在一些大城市开有专营蜀山窑陶瓷的商号,如上海的“铁画轩”、“徐记”,天津的“福康”等。

◎故宫博物院藏明宜兴窑天蓝釉鹅颈瓶

◎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窑惠孟臣款紫砂菊瓣壶

◎华夏紫砂博物馆藏清沈存周款锡包壶

◎香港茶具博物馆藏时大彬制印包方壶

◎上海博物馆藏曼生半瓦当式壶

世界范围

蜀山窑产品经“海丝”辐射,相继销于法国、丹麦、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尤其是紫砂陶器一度成为欧洲制作陶瓷的模仿和学习范例,并被作为欧洲皇室和上流社会客厅里最珍贵的陈设品。

1

欧洲各大知名博物馆收藏

◎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藏双流壶

◎柏林城堡博物馆藏龙蛋壶

◎大英博物馆藏高颈酒壶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孟臣款圆肩直筒壶

2

海丝沿线各沉船出水紫砂器

万历号(theWanli)

年瑞典海洋考古学者史坦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在马国西岸的Terenganu省Tanjong外六海哩处,打捞了一艘据信是明天启年间(约年)的葡萄牙货船,可能是由广州航向马六甲途中因遇上了荷兰海盗,被火炮击中爆炸沉没。该船40米在水下被发现。

该船的紫砂器极少,只捞起三只壶盖与二片破片,俱为圆器,其中一个壶盖以珠钮为中心,贴饰十二棱的星形泥片,上面并押印一圈连续涡纹,工艺精良,纹饰古雅,虽然未见壶身出水,但是已经透露出不少的宝贵讯息。这是目前已知水下考古中,年代最早的出水紫砂壶。

◎万历号沉船地点

◎万历号沉船出水紫砂残片

乌斯特兰号(theOosterlan)

乌斯特兰号属东印度公司,该船年下水,在年(康熙36年)5月遇到大风浪而沉没于南非开普敦Table海湾。

出水物中至少有六件外销紫砂壶与数十个残片,此批茶壶有二个特色,一是六件全部钤有款识,且款风与中国本地无异;二是部分茶壶外表已贴饰模印的吉祥纹样,显是为了迎合西方市场的外销紫砂壶,另有一件工夫茶区常见的龙蛋壶。

◎乌斯特兰号沉船地点

◎乌斯特兰号沉船出水紫砂器

耿特莫森号(theGeldermalsen又译为捷达麦森号、南京号)

耿特莫森号荷属东印度公司商船并进行打捞,于乾隆16年12月(年1月)沉没。出水的物品除了十五万件青花瓷器和件每件重克的金锭,还有大约十件的宜兴紫砂壶,部分紫砂壶入藏于香港茶具博物馆。

◎耿特莫森号沉船地点

◎耿特莫森号沉船出水「玉香斋」刻款梨形小壶

现藏于香港茶具博物馆

出水紫砂器中的六方狮球壶在蜀山考古残件中亦可见到,显是乾隆时期在内外销市场都受到欢迎的形制。一般狮子多以木模压出粗坯,再进行细部修饰,其精者能以刻线技法表现出小兽皮毛茸茸,肌肉丰盈的躯体,憨态可掬,加上前方玲珑透雕的滚球,旋之有声,甚受市场欢迎,亦有相当数量输往欧洲。六方壶的壶嘴以四方泥片合成「三湾流」,壶把断面亦呈四方,上缘还加饰一个壶扣,这是因为此类形制的壶身较沉重,尤其壶钮用泥较多,容易在倾倒时翻出损毁(所以常见失去滚球的狮钮),在壶把加置壶扣可较易于把持端拿,此类设计早在唐代金银器见到。

◎耿特莫森号沉船出水紫砂器

◎耿特莫森号沉船出水紫砂器与蜀山窑考古出土残片对比

◎蜀山窑址出土的外销紫砂的标本

得顺号(theTekSing又译为泰兴号)

年英裔澳人哈彻(MichaelHatcher)在接近爪哇岛北部海域,发现道光元年12月(年1月)沉没的泰兴号。该船除出水数十万件瓷器及工夫茶具外,亦有2、件紫砂壶,大多是朱泥工夫茶壶,显是供应南洋华侨社会的商品。其形制多达十种,基本涵括了工夫茶壶的主要品类。

◎得顺号沉船地点

◎得顺号沉船出水紫砂器

综观其工艺特征,与近二十余年来闽南地区清墓出土朱泥壶完全一致,俱是宜兴产销,是典型的工夫茶壶,壶底款识大多以竹刀、铁刀写刻诗词,并署「孟臣制」行书阴文款。部份茶壶底款以木章钤盖出的无边阴文篆书款识(如「明月松间照孟臣制」),亦同见于闽南出土茶壶。

◎得顺号沉船出水紫砂器与福建道光年间墓葬出土紫砂器底款对比

◎销往闽南的孟臣壶标本

迪沙如号(theDesaru)

年5月有艘渔船无意间在马来西亚半岛Johor东南部Desaru渔民博物馆海岸两海浬处,发现了迪沙如号的残骇。曾打捞万历号沈船的史坦,在马国政府同意下进行打捞工程。迪沙如号出水了超过00件的青花汤匙与各式日用陶瓷器,许多是来自宜兴的陶缸、陶罐,此外也有数百件宜兴紫砂壶出水。大多是梨形壶与直嘴扁腹壶,与一个紫砂茶叶罐,显为当时的日用商品壶。

◎迪沙如号沉船地点

◎迪沙如号沉船出水紫砂器

◎迪沙如号沉船出水紫砂茶叶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迪沙如号这批茶壶是被储置在数十个大小宜兴陶缸中,茶壶间的空隙充填着稻壳之类的植物细粒作为缓冲。宜兴日用陶瓷自古发达,有缸、瓮、罐、坛、砂锅等近三千个品种,制缸业更是大宗产品。迪沙如号船员以宜兴陶缸来放置宜兴紫砂壶并不令人意外,只是这种装运茶壶的方法似乎未见于其他沉船。

◎迪沙如号沉船出水大缸中装满了紫砂器

◎迪沙如号沉船出水宜兴均陶堆花缸

3

日本常滑烧与宜兴紫砂陶的渊源

金士恒,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人,善制日用陶罐、坛缸。光绪4年(年,日本明治11年),他应日本常滑地区陶工的邀请,赴日教授宜兴紫砂陶"拍打镶接"技艺,在日本被誉为"陶业祖师",是公认的将宜兴紫砂技艺向海外传播的第一人,为中日两国陶艺交流做出了贡献。

◎金士恒制小壶一对

◎鲤江高司制金士恒刻字紫泥小壶

蜀山窑作为宜兴各窑中连续烧造时间最长、烧造陶瓷品种最全、对外文化影响最广的窑址,从明代中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间,薪火相传、窑火不绝,其长达余年的生产历史,让其烧造的产品几乎涵盖了明清时期宜兴陶瓷器的所有品类。

它的出现足以体现明清时期宜兴均陶与紫砂的精湛技艺和独特艺术成就,也能代表当时宜兴制陶技艺的较高水平,其与众不同的成型技艺独步于世界陶瓷之林,使紫砂的古朴与均陶的绚烂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与追捧。与此同时,窑址中的考古发掘品,不仅为研究明清时期宜兴陶瓷乃至中国陶瓷发展演变提供了史料宝库,更对日本、东南亚以及欧洲诸国的陶瓷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践行发展,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宜兴紫砂艺术巡展活动”,先后于——年间,在泉州、厦门、青岛、广州、上海、杭州等地举办了大型展览活动,为重温“海丝”之路,传承“海丝”文化发展增添了时代印记;一本本诸如《缸山如画——宜兴窑寻访纪实》、《紫砂题咏赏析》、《宜兴窑系》的口述历史系列文化丛书相继出版发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史料借鉴;一台台诸如《陶图腾》、《陶工古韵》的文艺展演为公共文化供给输入了价值内涵;一份份关于《宜兴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宜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五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文件,为宜兴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我们还将持续不断地,通过举办各类国际化交流活动来更好地传承、弘扬、彰显蜀山窑址在“海丝”乃至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浙江龙泉青瓷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并促使浙江省龙泉市大窑——金村遗址成功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了“中国瓷”能够在世界舞台中展现的通行证。但中国作为陶瓷古国、陶瓷大国,更需将“中国陶”引入,真正实现“陶”与“瓷”在世界舞台上的完美呈现。因而,纵观宜兴蜀山窑,无论从历史、规模、影响还是考古成果来看,都有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各项条件,并且,它的成功申报,也将为铸牢宜兴陶都地位,擦亮城市名片,助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从而带动区域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旅游、人文等各个领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治白癜风福州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wh/3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