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可收藏
作者简介
陈晓林,台湾大学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台湾《联合报》主笔,《欧洲日报》及《民生报》总主笔,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总编辑。台湾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古龙生前挚友。
「我希望至少能再活五年的时间,让我把〈大武侠时代〉写完,我相信这会是提升武侠小说地位的作品,也会是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古龙在去世前约莫半年,于文友林清玄赴天母宅中探视并访谈时,所说的一段话。
清玄当时记述了古龙大病未愈、险死还生之际的心情与期盼,并如实陈述了古龙对重振武侠文学怀持恒久不渝的自信。在〈大武侠时代〉系列开始于当时台湾的两大报系刊出前后,我也当面听古龙说过同样的信念和冀望。古龙罕有对自己作品刻意宣扬的时候,然而这个系列构思完成并落笔创作之际,却常提醒朋友及记者:〈大武侠时代〉不可小觑。足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古龙对他构思中以全新形式撰写的这个短篇武侠系列,赋予了何等重要的份量?
01
古龙的最后突破
我与清玄一样,由于和古龙气味相投,对文学、艺术、乃至武侠情怀和理念也有相近的兴趣,加以身在媒体任职,而古龙小说是报系竞相争取的热门项目,故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均与古龙过从甚密;遇到古龙逸兴遄飞的场合,也常一起痛饮狂歌,不知东方之既白。
但在古龙遭遇迎松阁喋血的大劫难之后,身体明显变得较为虚弱,我与清玄除了隔段日子各自去探视之外,已尽量少参与古龙和各方友朋的聚会,为的是希望他珍摄身心,减少耗损。古龙当然知道挚友们的这点微意,所以在我偶而到访时,不会提当晚或近日有何餐宴饮酒之事,也不提他的作品改编影视或他投入电影事业之类,只以极清醒的神态与我谈他对文学意境和技巧的心得,谈他对自己某些作品未来将如何修订的想法,以及谈他对学界及时人一直不肯将武侠小说当作值得重视的文类,而硬要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划分鸿沟的无奈。那段时期他明明诸事缠身,千头万绪,加以病后体弱,不宜伤神,但他一谈到武侠文学的当前困境与未来前景,便开始神采飞扬,妙语如珠,足征在他内心深处,武侠文学的创作才是念兹在兹的生命主轴,其他种种都是随缘聚散的过眼烟云而已。
「万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吟松阁事件后,当繁花落尽,浪子返家,古龙终于重新回到他念兹在兹的武侠领域,于是,他苦思多日,决心突破包括金庸和他自己在内所有武侠作品的规格,计划以一系列短篇的有机组合,来营造出一个前所未见的长篇武侠巨构,其中,每一篇都可以各自独立来看,却互相间都有关联,而且回环呼应,草蛇灰线,以致独立去看,各是一首尾完备的短篇,合起来看,则是鱼龙曼衍的长篇。古龙认为,在武侠小说史上这是崭新的写作手法。他将这个系列的总题定为〈大武侠时代〉;并以充满自信的语气告诉朋友们:无论就题材、结构或技法而言,这均将是他长期求新求变所达臻的一大突破,如能依计划完成,必将为当时已陷低潮的武侠创作带来全新的契机!
02
〈大武侠时代〉计划
古龙平时就不断在构思新的故事,几乎每次准备动笔写长篇时,他都会先拟好故事大纲,有时只算是腹稿,但有时也下笔将大纲拟在稿纸上。这段期间古龙卧病的时候多,他人躺在床上,心却常在构想新的故事;除了〈大武侠时代〉系列,他过去曾设想过的三个长篇故事:《一剑刺向太阳》《蔚蓝海底的宝刀》《明月边城》,他也落笔拟下涵盖了结构、情节、人物的故事大纲。古龙向林清玄提到,他希望至少多能再活五年,以完成这个写作计划;但不久后他和我叙晤时,却又意犹未尽地嗟叹道:能再活五年的话,他不仅可以完成〈大武侠时代〉,而且可以将已构思成熟并拟具大纲的三个长篇都亲笔撰成;而他自信,这些合起来,应该可以将武侠小说的特质充分发扬,也可以为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再奠定一块里程碑。
虽然,后来为了发表时的诸般现实考虑,古龙将这个构思完整的短篇系列区分为两大块,一是在联合报连载的〈短刀集〉,共发表了四篇:赌局、狼牙、追杀、海神;一是在时报周刊上连载的〈大武侠时代〉,包括猎鹰、群狐、银雕;另一畸零篇是在〈大追击周刊〉上连载的〈财神与短刀〉。其所以不得不分割发表,是因为当时联合报系和中国时报集团是台湾两个互相竞争激烈的大报系,而他们各自负责相关版面的主编,和古龙都有颇为深切的交情,古龙若只给其中一家发表,另一家的主编势必无法向报老板交代;于是,古龙为了不让朋友难堪,只能同时供稿,公平对待。古龙常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是一个彰明昭著的实例。至于〈大追击〉的老板,出身联合报记者,在跑新闻时也和古龙建立了交情,古龙一向同情弱势,明知记者纵然集资创业,也势必无法和大报系竞争,眼见此刊物新创办,筚路蓝缕,他遂基于一股侠情,仗义助稿。
古龙写〈大武侠时代〉系列时,虽有再出发、再创新的强烈意愿,但已有过因胃穿孔而大出血,送医急救而几乎不治的情况,身体已相当虚弱,故在写作上时而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及至写到〈银雕〉时,又发生烦心的家务事,故时写时辍,但因在〈时报周刊〉连载,古龙又与该刊发行人有交谊,不宜断稿,所以有时自己发现文中有瑕疵、或情节不理想之际,便要其时住在他家的徒弟丁情代笔补正。但丁情的才学实不甚能胜任,于是,往往照抄古龙以往作品中的某些段落充数。
03
〈银雕〉的完整布局
后来古龙体力更不支,一天,我去他家探访,谈及〈银雕〉的情节时而流畅优美,时而呈现败笔,他便坦率说了上述情形。当时已连载到了目前网友们所见之处,他对我提及,于〈银雕〉的整体结构早已成竹在胸,下文是:卜鹰等发现,整起事件是因南宫玉与魔教暗中结合,并串通钱东楼,欲慑服韩浪、金玉侯,吞下丁香盟;但因老盟主与银雕有深交,故欲先设局除去银雕(可由钱东楼下手)。后来因见程小青、金碎玉、卜鹰、聂家兄弟均有插手之势,乃连络魔教人马在太湖袭杀十六名无辜者,嫁祸给银雕,并布局想让卜鹰等人与银雕互相残杀,两虎相争之后,南宫玉与魔教再乘机攻灭胜利一方,以消除后患。
卜鹰、白荻、程、金、二聂、韩浪等围堵南宫玉,后者眼见棋局被破,抱憾自戕。卜鹰等欲清扫外围的魔教人马,却发现银雕已先他们一步出手,将企图嫁祸给他的魔教长老全都击杀。
收尾的情节是:当卜鹰等人赶到时,银雕已长笑扬去。但现场留下战帖,订下期日,挑战程小青、金碎玉的刀剑连手,而且言明不死不休。于是,「赌局」又要为此决战的结果开赌了──
当古龙向我谈到〈银雕〉的下文设定时,我曾作了简略的笔记,这是因为古龙说他精力不济,到必要时希望我能为他代笔续完。但当时只初步提及,未作决断。而我还未收到他正式要我代续的电话,约十余天后,却已先得知了他猝然殒落的噩耗。原来,古龙与我见面的第三天,忽然在家中昏倒,当时在诸事匆忙中,丁情只抄了古龙旧作中的一句话,聊作结束,以应付周刊连载不见下文的局面。后来古龙身体略回复,却坚持要出去喝酒,终于在过量狂饮后又大出血,陪伴的丁情将他送医后药石罔效。
在讨论时,我也曾对程小青与金碎玉之间的情愫感到不解,但古龙笑道:「为何不想到:创作中的留白之处,也是提供想象空间的手法之一。如果金碎玉的容貌或气质与红红肖似,不是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04
短篇创作的高峰
就在古龙向我提及〈银雕〉后文及续写事宜的那天,他也对这些时日刊出的〈大武侠时代〉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满意,认为他对文字的驾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推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境域。我其实当然明白,他既然要以短篇小说为单元,串连起一个首尾呼应的大故事,心中的较量对象,分明是正统文学界中被公认为现代短篇小说之王的海明威。
长期以来,一些评论者近乎约定俗成,咸谓古龙的文字风格受到海明威极其精简的「电报体」文字影响,并进而夸夸其谈,指称海明威的作品如何地真切反映时代精神,他的「冰山理论」又是如何地契合现代人的失落心理云云,其意当然是暗指武侠小说登不了大雅之堂,无法和海明威作品比肩。但我深知自负的古龙对此等论调并不以为然,尤其不认为纯就文学质地和文学造诣而言,正统文学就一定要比被列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高尚或高明。为此,我曾细细品赏〈大武侠时代〉的各个篇什,并将之与海明威的短篇名作如〈杀人者〉〈没有女人的男人〉〈白象似的群山〉〈奇里马扎罗的雪〉等加以对比;或许是我的偏爱所致,总之,除了戛戛独绝的〈老人与海〉之外,无论就意境呈现、氛围营造,或文字技巧而言,我并不认为海明威的名篇非古龙所能超迈。反之,我却认为古龙短篇小说中意象与文字的精练、简洁、生动,以及古龙在抒景言情时对于拟似中国画写意、泼墨、留白的技法之运用,实有海明威所未曾想象的深刻与旷逸。尤其,评论者通常对海明威小说中一贯的主题「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垮」,推崇备致,认为这是人类之精神力量超越一切现实挑战的象征;但事实上,古龙对同样的主题却表述得更为深刻感人,这是曾读过古龙后期作品者都能清晰感知的事态。(关于古龙和海明威的对比研讨,我将另有长篇论述,此处不赘)
众所周知,古龙认为在武侠文学的创作上必须不断达成创新与突破,这是他一贯自我责求的志业。到了最后时期,他在〈大武侠系列〉中不但寻求文字技法的再精练、再奇倔与更圆融,也在精神意旨上落实他新近领悟与强调的文学吊诡,即,一面探求与呈现「神秘性」、「象征性」的境界,一面又落实并铺陈「人间性」、「日常性」的情节。
早年读过古龙那些具代表性的名著之后,我常反复推想:古龙作品中不时流溢着特有的、生动的灵气,那究竟是如何酝酿而成的?在细品〈大武侠时代〉系列几个特异的短篇之后,我想:我已初步找到了答案。
05
无比灿烂的光芒
诚然,令人无限怅憾的是,天不假年,古龙并未得到他所企盼的五年岁月,来完成这个大系列,以致如今在本书呈献的只能是生前业已发表的八篇呕心沥血之作,而其中的〈银雕〉及〈财神与短刀〉虽是古龙真正的最后亲笔之作,却因临终时油尽灯枯而未完篇。
不过,古龙的最后一剑尽管留下怅憾,然而那一剑的风华,却在武侠小说史上闪现了无比灿烂的光芒。诚如古龙自己的感悟:流星的光芒虽短促,但天上有什么星比它更灿烂,辉煌!当流星出现的时候,就算是永恒不变的星座,也夺不去它的光芒。
有人说,人生三大憾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我则认为更有无可补赎的憾事:四恨天不假年,未让古龙完成他充分构思的最后杰作。每念及此,我辄有忽忽若狂,惘惘不甘的人生荒凉之感。想来但凡喜爱古龙作品而能感受其书中灵气的朋友们,或亦会有同感。
—END—本文版权归陈晓林先生所有
得鱼忘筌得意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