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仇的路......
《白玉老虎》演绎的是一个复仇故事,一个武林中常见的为父报仇的故事。主人公赵无忌新婚大喜的日子,也是丧父大悲的日子。作为死者唯一的儿子,作为一个视尊严信誉重于生命的男子汉,赵无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复仇的路。他的情感由丰富化为单一,他的生活由多彩化为简朴,他的灵魂和肉体,思维和行动都凝聚在两个字上,那就是复仇。
复仇的路有多长?
可谓路途漫漫,远逾天涯。自小说第二章始,无忌就踏上了这条路,至八十余万言的小说结束,无忌仍在路上,仍要走去。其间他去过上官堡,登过九华山,两番在廖八的赌场豪赌,最后则历尽艰险进入唐家堡。他先要确定仇人,再要征服会找人的人(轩辕一光),还要利用收留了仇人的人(唐玉与唐缺),最后才见杀父的仇敌。这条复仇的路刚刚算是见到终点,未成想生父的一纸遗嘱,又使他延伸向无限远。复仇的路有多长?作者未言,读者自可去悬想假设,总之,在本书收束的时候,这条路似乎才刚刚起始。
复仇的路有多苦?
赵无忌本是一个门第显赫的武林世家子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情感外露,潇洒出尖的年青侠客,有几分任性情,有几分纨裤气,重然诺,讲信誉,宝刀名驹,往来如风,日子过得很是快意。
然自从选定了复仇的路,他也就从人生况味中单拈出苦。夫妻分张之苦,兄妹离散之苦,有家难回之苦,九华修练之苦......更难忍受的是素来笑骂由心,狂放不安的他,要处处谨小慎微,面无表情,任凭心火在胸中奔突运行。复仇,扭转甚至改变了赵无忌的性情。
复仇的对象是仇人,则仇人在何方,复仇之路就通向何方当仇人定为上官刃时,复仇之路便通向上官堡;当得悉上官刃的藏匿地点时,复仇之路便通向唐家堡,唯在最后一刻,当无忌终于明白上官刃不是仇人而是处处护佑自己的恩人和长辈时,当他终于明白赵简不是被杀而是自尽捐躯时,复仇之路又通向何方?
全书结束时,赵无忌的复仇之路并非到了尽头。他可以设定新的仇人,实质上唐门正是一个邪恶的野心勃勃的武林门派,是大量恶行的渊薮,粉碎唐家堡,是大风堂老一辈侠义疲乏的目标,无忌也早已把唐门当做复仇对象,只不过更单一而已。这时,一己一家之私仇升华为正邪之战,为血亲复仇升华为诛奸除恶之战,溅血五步,快意恩仇的武林道理也就升华为扫除邪恶的社会公理,境界与襟怀都大为进步。然则,这还是当初那条复仇之路吗?复仇的路,必然的目的地是死亡或者是寻仇者,或者是害人者,总归必须要有死亡,血债血偿,只有死亡才是复仇之路的终点,这似乎是公平的。然不尽公平的事情也有发生,复仇。之旅中还会有许多意外的死亡,还会有许多无辜的牺牲,还会无端夺去一些活泼泼的生命。
如本书中在唐家堡忍辱负重,潜伏极深的小宝,其为无忌的草率付出了生命代价,尤其令人痛惜!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眼红之时也正是极不理智之时,故复仇之路上是极易发生误会,产生悲剧的。设若怜怜死在无忌的剑下,设若无忌在上官刃转身救女时冷然一剑,那将是怎样一种遗憾!
二、责任重负下的生存状态
当一个人选定复仇为其生存的唯一或曰终极目标,同时更也选定了与众不同的生存状态。本书所展现的正是复仇重压下的性格扭曲和生存变异。
复仇是武林中铁的法则。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作为人子如果不去为父母报仇雪恨,在江湖上便再无立身之地。赵无忌新婚之日而父亲横死,从感情和道义两方面讲,他都别无选择。
大哭数日,择定为父复仇的同时,他也择定了一种全新的生存状态,这是一种决绝的人生选择,是以生命为赌注的人生选择。
首先他诀别了新婚的妻子,诀别时那样平静,竟没有丝毫温情。复仇的重负在肩,已使他无法再承受更多的担荷,已使他无法再享有生活之爱和夫妻之情。复仇的情绪是排他的,亦是炽烈的,足以焚毁当事人的一切正常感情。这就是为什么在九华秘窟中他对苦苦来寻觅自己的妻子视若不见,是复仇抑制和冲刷了他心底的爱。
其次,他诀别了旧日的生活和家园,开始隐姓埋名,改变形骸,开始千方百计地去追求极端的武功,开始把自己的生命乃至灵魂抵押给怪诞的异人,只要能报仇,只要能学到报仇雪恨的本领,一切都在所不惜!
再其次,他以赌博营造生存内容和复仇手段,赢得了行运豹子的声名,并以此勾来赌痴轩辕一光,以此来了解上官刃的下落。而后更是处处以性命为赌注,与唐玉相交是以命相搏,送唐玉入蜀更是以命相搏,进唐家堡无处不是如此,命如悬旌,身似浮萍,生死呼吸,屡涉大险,若非上官刃和小宝等人的保护,早已暴露本相。
责任心是人类一种可贵的情感类型,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付出赵简是有责任心的,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冷静选择;司空晓风是有责任心的,他义无反顾地承担着三人的担子,又要尽可能地去保护战友之子;上官刃更是有责任心的,他选择的是更有难度的潜伏,背负的是叛逆之恶名,一旦反间不成,恶名则可能在死后也洗涤不去。然他们的付出又与无忌不同,后者赵简在设计自己死亡的同时已考虑了儿子的反应,故意设定在他的婚期,将无忌的强烈感情反应列为反间计划的组成部分,且以此来印证上官刃的投敌之实。这种设计是缜密且令人尊敬的,然对于一无所知的赵无忌来说,这公平吗?
白玉老虎是一个信物,它传递的是父亲的嘱托,更是一种近乎神圣的责任。但已不是为父复仇的私恨,而是一种两代人共同承担的理念。如果说无忌的生存状态已为此改变和扭曲,则上官刃和司空晓风,卫凤娘,千千和上官怜怜,莫不如此。
三、谁是正义的一方
天地间有正邪两赋,武林中也有正邪两途中国文学传统中武侠一支可谓源远流长,又向来视忠奸正邪为根本,正者雕一忠貌,邪者绘为奸形;正者大义凛然,救国拯民,邪者残忍嗜杀,狗偷鼠窃。传至近当代,旧,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莫不如此。
然则事物和事件又往往是复杂错综的。善恶正邪,真正区分起来也难。邪派人物或有善行义举,正派营垒中亦不乏一丝邪念。且不说江湖中是非难论,武林里龙蛇混杂,且不说许多门派的判分正邪之尺度原也胡闹,且不说武林门派大多是亦正亦邪的,种种不一难以论列。即如此书中所叙对立两派,大风堂和唐家堡,从命意,武功到头面人物的描写上,都仿佛见出作者的倾向,唐家堡的暗器和武功智计亦在在透出邪僻,可两者之间的争斗仍在于地盘的争夺,仍在于尔虞我诈,互相颠覆,都算不上正大光明。
赵简以项上头颅为反间信物,虽为满腔义烈,然所谋则并不高尚。这个故事仿自战国时荆轲刺秦王的史实,荆大侠也因此入刺客列传然。这却是一次难论是非的阴险暗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何悲壮也!却是一次妄图以阴谋暗杀阻止国家一统的历史反动,是荆轲行为自身的英雄气概冲淡了其逆动色彩,在千古传诵中渐渐被神化。
至于那位甘愿割掉脑袋的樊将军,勇气和牺牲精神都固然可敬,毕竟是一种无意义的牺牲。
再回到书中,赵简的脑袋做了上官刃投奔唐家的一纸路引,上官刃的隐蔽功夫和反侦察能力也大胜荆轲(由无忌入堡遭遇可以想见上官刃必也经历了严苛的检查)。他开始在唐家堡位置渐重,进入核心,一切似乎有了些希望。但也只能说是希望,地室中的雷震天之遭遇,就是先例。
复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复仇的行为惊心动魄然复仇带来的是另一个灾难,是新一轮复仇的开始于是冤冤相报,无始无休于是又产生一个更歹毒的辞汇。斩草除根这是一代代复仇者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沥血而刻毒的辞汇。
在江湖仇杀,武林报复中,在汩汩流淌的血河中,正义是微弱的。
四、生命和生活是美丽的
如前所述,本书主人公的生命和生活都在复仇重压下而失衡,而变态于是虽然有灿灿的春阳,却没有春日的诗情和诗意;虽有生情萌欲的青春之躯,却没有火一般燃烧的爱情;虽有时爱的渴念和苦求,却没有绽放出爱的光华;虽有两性之间的遇合,却没有任何的心灵沟通......
这真是一幅让人憋闷的生态变形图。赵无忌的生命本来是常态的,其充满青春生命张力的生活也是绚丽的,这在短短的第一节他与香香的相会可以见出。他对新婚的憧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亦可由此设想。但很快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的精神状态,也改变了他的生活状态,甚至从内心到容貌改换得极为彻底,有血有肉的赵无忌自那天起便成了复仇的工具。
待故事进展到最后,白玉虎碎,真相大白,复仇原来是一篇命题作文,仇人原来是父亲的战友,让无忌难以承受,又不能不承受。曲终而人未散,幸无忌未疯,怜怜犹存,金童玉女聚集在上官刃的令旗下,潜伏在强敌的心脏里,必会有一番作为。
误会已解,而责任未去,赵无忌与怜怜能过上常态的生活么?
怕不能。上官刃不能,无忌与怜怜亦绝无可能。
作者为什么要给我们这样一个压抑的故事?为什么要借此写如此变态的人生?作为信物的为什么要是只白玉老虎?玉虎又为什么记忆着这样一个纸片?凤娘为什么要受到无忌的冷面?怜怜为什么要扑向无忌的剑锋?
作者自称这故事写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冲突,很精彩,然并不准确。这故事写的是复仇情绪下的人性变异和扭曲,是一个可怕的梦魇,呼唤的则是正常的生活。
生命是永远鲜活的。
生活是永远美好的。
欢迎各位志同道合的侠友加入我们的古龙武侠群,以文会友,谈笑江湖!
加群方式:加(qq,备注来自古龙武侠),邀请入群。
特别提示:古龙先生唯一传人,大弟子丁情老师也在群中!!!
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转发推荐,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好的动力!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白癫风怎么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