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和核心考点速记执业护士初级护师中

点击图片可直接进入每日一练考场

↓↓↓

执业护士

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lV)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HlV在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56°C30分钟就可灭活,25%以上浓度的乙醇、0.2%次氯酸钠和漂白粉都能将其灭活。但对0.1%甲醛、紫外线、线不敏感。

病人和HIV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AIDS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精液、子宮、阴道分泌物中,其他体液如唾液、眼泪和乳汁也有传染性。

性接触传播为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

AIDS的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物依赖者、血制品使用者。

艾滋病可以分为急性期(l期)、无症状期(ll期)、和艾滋病期(lll期)3期。

艾滋病无症状期(ll期)无任何症状,可检出HlV以及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抗体。此期持续2~10年或更长。

艾滋病期(lll期)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临床表现复杂,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常有多种感染和肿瘤并存。

艾滋病可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是本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艾滋病可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最为常见,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还可以有腹泻、体重减轻。

艾滋病可有皮肤黏膜的相关症状,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或结节、口腔感染等。

艾滋病血常规检查可见不同程度贫血,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动态沉降率加快,白细胞计数降低。

HlV-1抗体p24和gp,用ELSA法连续两次阳性,经免疫印迹法或固相放射免疫沉淀法证实阳性可确诊。

HlV多采用综合治疗,如抗HlV病毒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支持疗法以及心理方面的关怀。其中以抗病毒治疗最为关键。

艾滋病期病人应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

艾滋病期病人用药期间应监测全血细胞计数,以防止出现中性粒细胞減少症。

艾滋病病人应学会抗病毒药、抗真菌药、预防用药方面的知识,包括药物剂量、服用时间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

初级护师

护理体检

评估病人全身病变特征主要采取视诊。

触诊一般用手掌面或其尺侧、掌指关节部掌面、手指指腹进行。

触诊时要注意病人的保暖,护士的手不宜过凉、指甲不可过长、压力适当、由浅入深、先触诊健侧后触诊病侧。

速脉是指脉搏每分钟超过次,缓脉是指脉搏每分钟低于60次。

检查水冲脉时,应将病人的手臂抬高过头,触诊其挠动脉,可感到脉搏急促有力的冲击。

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病人会出现奇脉。

患者,男,54岁。自感心慌、头晕就医,医生听诊心脏时记录心率为84次/分,脉搏为72次/分,心律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该病人出现了脉搏短拙。

潮式呼吸也称陈-施呼吸,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达到最大强度后,呼吸再由深快变为浅慢,继之呼吸暂停数秒钟,随后又重复出现上述节律,为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所造成,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毒的病人。

间停呼吸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是病情危急的征象。

支气管扩张或肺脓肿病人的呼吸气味为恶臭味。

肝性脑病(肝昏迷)病人的呼吸气味为肝腥(肝臭)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的呼吸气味为烂苹果味。

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意识模糊,伴有知觉障碍,表现为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乱语躁动。

浅昏迷和深昏迷的主要区别为角膜反射及防御反射是否存在。

床上将营养状态分为良好、中等、不良、肥胖四个等级。

皮肤湿度与出汗有关,出汗增多见于结核病、风湿热、休克等疾病。皮肤干燥无汗可见于脱水、黏液性水肿、维生素A缺乏等。

皮肤、黏膜出现青紫色,是因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超过50g/L而引起。

发组易在舌、唇、耳郭、面颊、肢端出现,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和某些中毒的病人。

色素沉着表现为皮肤黏膜色泽加深呈暗褐色,可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肝硬化等病人。

常见的皮疹包括斑疹、玫瑰疹、丘疹、斑丘疹、尊麻疹等。常常是某些疾病的诊断重要依据,见于皮肤病、传染病、重症感染、药物过敏等病人。

蜘蛛痣的产生与肝脏对体内雌激素灭活功能减弱有关。

紫癜是指形成皮肤私膜的红色或暗红色色斑,直径为3~5mm.

淋巴结的检查顺序为从耳后开始,顺序检查领下、颈部、锁骨上窝、腋下、腹股沟、腘窝的淋巴结。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为局部性,质硬而无压痛,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肺癌多向右侧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结核多发生在颈部,与周围组织粘连或相互粘连。

胸骨角位于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的突起处。

胸骨角与第2肋软骨相连接,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低头时第7颈推棘突最突出,是计数推骨的骨骼标志。

常见的异常胸廓有四种: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局部异常隆起和凹陷。

吸气性呼吸困难时,表现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延长,严重者在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及腹上角)凹陷,称为三凹征。

正常成人前胸自肺尖至第5~6肋间隙为肺清音区。

支气管呼吸音分布在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第1胸推附近,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

肺泡呼吸音分布在前胸上部、腋下、肩脚间区下部,吸气时间长于呼气时间。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是由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混合而成,分布在胸骨角附近、肩脚间区上部第3、4胸推水平,呼气时间等于吸气时间。

两肺布满湿啰音见于急性肺水肿病人。

正常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搏动范围直径为2.0~2.5cm。

心脏叩诊为浊音,正常心浊音界为:心左界在第2肋间与胸骨左缘一致,第3肋间以下逐渐向外呈一凸弧形,至第5肋间。心右界基本与胸骨右缘一致,第5肋间处可稍向右突出。

听诊心脏时,病人多采取仰卧位,使心脏接近胸壁时以左侧卧位为宜。

通常心脏瓣膜听诊区有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三尖瓣区。

心脏瓣膜听诊区中,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

心脏听诊顺序是自心尖部起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即: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

正常健康人听诊时通常能听到两个性质不同的心音交替出现,分别为第一心音、第二心音,有时会听到第三心音,尤其是在青少年。

有幽门梗阻时,在上腹部可见到自左向右移动的胃蠕动波;肠梗阻时,在腹壁可看到肠蠕动波、肠型。

反跳痛是壁腹膜已有炎症累及的征象,是腹膜刺激体征之一。

触诊肝脏时,嘱病人平静地进行腹式呼吸。

测量肝脏大小,为右锁骨中线肋缘至肝下缘的距离、剑突下至肝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计算。

正常腹部叩诊除肝、脾所在部位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呈鼓音。

正常人肝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水平至右肋下缘。

当腹腔内游离腹水超过0ml时,可查得随体位不同而变动的浊音,称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结核性腹膜炎等。

锥体束病变时可出现病理反射,见于脑出血、脑肿瘤等。

巴宾斯基征的正常反应为各趾向蹈面屈曲,阳性表现为((GFOAA))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

脑膜刺激征可表现为颈项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阳性、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

某肺结核病人久治不愈,近日头痛加重,伴呕吐。查体有头向后仰、屈颈困难。是因为脑膜刺激征。

膝健反射的正常反应为股四头肌收缩,小腿伸展。膝健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为器质性病变,如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膝腿反射亢进常见于上运动神经病变。

病人因服毒昏迷不醒,被送入急诊室抢救,其家属能准确地说出毒物的名称及性质。观察病人双侧瞳孔缩,根据病人瞳孔变化初步判断病人可能为有机磷、吗啡类中毒。

主管护师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半数以上的病人有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原发性肝癌癌肿本身代谢异常,可引起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血钙、高血脂等,称伴癌综合征。

原发性肝癌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肝癌可向肺、骨、胸腔等处转移。

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是上消化道出血。

原发性肝癌伴有门静脉高压时可有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等表现。

早期诊断肝癌的最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是甲胎蛋白(AFP),对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疗效、预防复发等有重要意义。

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是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

原发性肝癌最新的镇痛方式为病人自控镇痛(PCA),即应用特制泵,连续性输入镇痛药。

护理原发性肝癌患者,饮食护理应提供高蛋白质、适当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禁食2~3天,进食初期进流质食物并少食多餐,可减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护士笔记APP每日一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ms/8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