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不仅提出了私有制批判理论,而且还从竞争的矛盾、规律等角度入手深化了这种批判理论。这不仅体现了他已经把费尔巴哈哲学维度上的个体与类的矛盾转化成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从而开始了对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之路,而且凭借对作为自由竞争关系之前提的私有制的批判,开启了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及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解读思路的超越。尽管我们同时也要承认青年恩格斯此时还远远没有完成上述两个维度上的理论超越,但准确地把握他此时的思想状况,是我们梳理恩格斯哲学思想发展史的关键环节。关键词:竞争;矛盾;规律青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把竞争作为私有制批判的切入口,并深入到了竞争的矛盾、竞争的规律等理论层面,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与同时期的德国左派(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相比,在批判理论的视域上已经不满足于个体与类的矛盾这一纯粹哲学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产生个体与类的矛盾的现实社会关系即竞争关系的层面上,充分体现了他在批判对象的唯物主义维度上要比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来得深刻。但另一方面,停留在竞争的理论层面上来展开私有制的批判理论,这本身也说明恩格斯此时在解读竞争的内涵时还没有突破经济学的视域,还没有深入到现实社会历史的维度中。因为如果他能从现实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竞争的话,那么他就能看到私有制条件下的竞争关系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性的社会存在,还是被现实生产关系的特性所决定的一种社会历史性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的私有制批判理论的核心层面就会从竞争关系转移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的层面上。当然,对于青年恩格斯来说,要想达到后者显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对他的这一段思想史的考察,就是为了清楚地辨析其批判理论的真实发生过程,从而对他与马克思一起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一、竞争是私有制不道德性的极点我们知道,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来说,自由竞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正是它才促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从买卖者的主观判断向实际的生产成本的转变。正像李嘉图所说:“在我所假设的这样一个市集中,也许有人会在了解铁的种种用途的情况下,愿意付出一磅黄金,换取一磅铁。但是,当竞争在自由地起作用的时候,他就不会付出那样的价值来换取铁。为什么?因为铁将无可避免地下降到它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乃是一切市场价格的枢轴。”李嘉图显然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交换都理解成现成商品之间的交换了,当他把劳资分裂这种历史性的前提当成天然的、自然的社会前提的时候,他当然就不可能看到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在怎样的意义上把自由竞争转换为不自由的垄断和剥削,并且把看似自由正义的竞争关系扭曲为资本对自我增殖的疯狂追逐。当时的左派思想家对私有制条件下竞争关系的批判性解读大多是沿着这样的线索来展开的。青年恩格斯在《大纲》中指出:“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会归结为竞争。竞争是经济学家的主要范畴,是他最宠爱的女儿,他始终娇惯和爱抚着她,但是请看,在这里出现的是一张什么样的美杜莎的怪脸。”在他看来,由竞争所导致的这张美杜莎的怪脸是指生产过程的两个要素即自然的方面与人的方面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人的生产活动中的两个要素即劳动与资本也处在相互对立的状态,更有甚者,上述三个要素即土地、劳动、资本中的每一种要素都处在分裂、对立的状态中。“因为私有制把每一个人隔离在他自己的粗陋的孤立状态中,又因为每个人和他周围的人有同样的利益,所以土地占有者敌视土地占有者,资本家敌视资本家,工人敌视工人。在相同利益的敌对状态中,正是由于利益的相同,人类目前状态的不道德已经达到极点,而这个极点就是竞争。”应该说,在斯密、李嘉图等人只看到自由竞争的积极作用的地方,青年恩格斯清楚地指出了竞争的不道德性及可恶性,而且他还把竞争的这些消极特性与私有制直接联系起来,把它们看作是私有制的直接结果。这就说明了恩格斯此时已经抓住了古典经济学家在自由竞争的解读上出现错误的最根本原因,即对作为竞争关系前提的私有制本身缺乏批判的眼光。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青年恩格斯此时已经从前提和内涵的层面建构起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论。而且,即使是把他与同时期的其他左派思想家相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青年恩格斯此时的解读思路及思想观点都是比较深刻的。譬如,德国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赫斯尽管也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小商人世界,但他的批判思路更多地停留在对个人的利己主义实践中所体现的个体与类的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