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观察来自下面的历史英国

图片来源:作者摄于年6月11日。

“19世纪的上半叶,工人们无法忍受自己的工作条件,工人运动层出不穷。年6月一份关于这个丝绸磨坊工作条件的报告称:‘几乎无人注意’磨坊内的清洁度。有时,孩子们几乎要轮班工作12个小时,磨坊主威廉·泰勒(WilliamTaylor)说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供水不规律’。而年仅8岁的儿童就在这个磨坊里工作。”

图4:1层展厅“丝绸背后的工人”单元。图片来源:作者摄于年6月11日。

“……威廉·赫顿(WilliamHutton)写了他在18世纪中期在这个丝绸磨坊的童年。他称在这里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光’。”

向观众展示知识生产的过程,在于列举来源和分析史料。1层展厅如图3和图4都是集中叙述工人运动的部分。图4采取总分形式,段首句是背景介绍也是论点,加上语句扩充分析。图3和图4不仅明确了引用来源,还具体到包括童工工作时长、年龄等细节,凸显材料与磨坊相关性和历史专业性。叙述并不是简单的史料罗列,在报告与磨坊主话语的对比中,展现馆方的价值导向:儿童艰辛的工作状态、磨坊主对“客观”条件描述中的冷酷、以及当时社会体制的不公。

图5:“2.2.2贸易时代(‘士绅家庭’)”。图片来源:作者摄于年6月11日。

“18世纪早期,丹尼尔·德芙在《大不列颠全岛游记》中把德比的生活描绘成一个‘美好的、风景秀丽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小镇,这里有很多士绅家庭,比一般这么偏远的小镇要多’。德比的早期照片里有许多大房子,这些房子里住着当地地主和在商业贸易中逐渐发家致富的中产阶级。这些家庭促进了德比工业的兴起。”

批判容易,理解很难。制造博物馆没有将社会群体标签化,没有为了突出工人的艰辛而把其他群体变成反面教材。通过游记与照片,1层展厅“贸易时代(‘士绅家庭’)”显示了馆方尽可能站在不同群体角度,展现德比的不同面貌。相较于童工认为在磨坊是“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光”,“先富起来”的家庭认为德比是“美好的、风景秀丽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小镇”。展览并不拘泥于对士绅的彻底批判,认可了他们努力建设商业为德比发展做出的贡献。叙事中展现的无论是工人还是士绅,都是从自己的处境出发,为自己发声。向观众展现知识生产的过程,在于博物馆在告知包括主题在内的选择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选择性地呈现“真实”。

将观众纳入知识生产的过程(DerbyMuseums:MuseumofMaking)

图6:1层展厅“从蚕蛹到纺线:制造丝绸(辅助教育展项:让水车动起来)”。图片来源:作者摄于年6月11日。

形式设计为理念服务——这似乎已经成为所有博物馆学者和从业者的口号,但具体的理念如何确定相匹配的形式仍是难题。因此,关键在于“相匹配”。“来自下面的历史”聚焦展览内容如何体现工人或者更广泛地拓展为弱势群体的声音。形式设计应体现为不同群体着想,其核心是将观众纳入博物馆知识生产的过程。

图6展示的“让水车动起来”辅助教育展项的设计高度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身高。它的设计是让观众通过动手摆放不同大小的齿轮,从而理解不同的齿轮组合拥有不同的转速,而不同用途的水车需要适配对应的齿轮组合。科学原理通过儿童动手参与并得到可视化的结果传递,展项不是为了动手(hands-on)而动手。

图7、8:市民制造的底座,加上有机玻璃就成为了展柜。年7月11日。图片来源:“重新:制造博物馆”项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ms/11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