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色彩心理学中,红色的可见光波最长,容易引起生物注意,给人类的视觉以迫近感和扩张感。
设计里,红色可以传递出快乐的情绪。在一片暧昧、刺激的红色气氛中,我们看到戴昆他风火地走了过来,俨然古龙笔下的《欢乐英雄》。
这几年,他在设计界做出几个轰动的项目:Thomasvill品牌集合店、成都文儒德别墅、中海首钢·长安云锦,均以高识别度的红色抢占眼球。
他终于兑现了年给伙伴许下的承诺:“让我们的设计重新面色红润,表情入微。”而他的性格,也与炽热的红色高度吻合,就像一个被世间热情烧得通红的熔炉。
廿年淬火,丹炉炽盛,金刚不坏,终成赤子,是为戴昆。
人物丨戴昆
撰稿人丨霍迪祥
出品丨徐清徐生
▲北京中海长安云锦
一
新浪家居全国总编戴蓓在其皇牌栏目《戴蓓会客厅》中,对戴昆有过形象的表达:一枚设计圈的深水炸弹。打耳钉,戴闪闪发亮的首饰,染过黄、棕、蓝、粉红不同颜色的头发,对身边人说话心直口快,直到今天,还被贴上“毒舌“标签行走于设计江湖。
他实在是像那个嘴里含了块糖,就敢嘲笑国王没有穿衣服的孩子。就连好哥们,出名的好好先生梁志天也曾劝诫他,要注意说话语气带给他人的感受。戴昆自嘲:像梁这样的谦谦君子都这样说,那就是相当严厉的批评了。
▲戴昆在接受新浪家居全国总编戴蓓采访时,情难自禁,抱起吉他就自弹自唱起来,一切宛如少年
他不是对自己毫无自知,只是性情中人,有时情难自禁,有时于无声处爆惊雷,有时是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并发症,处女座,A型血,天生就不是易相处的主。
毒舌是戴昆的一脸,那特立独行就是另一脸。
他小时候就“皮”,不愿意循规蹈矩,属于被“改造”的孩子。上小学时,被安排到老师讲台边上课,到初三,直接到老师家学习。他喜欢画画,对图像思维表达有高度的敏感,又喜欢弹吉他,吹口琴,一嗓子磁性的男中音,像是在星夜寂寥的晚上呼伦贝尔草原放歌的牧马人。迹象表明,艺术系都会是他的心仪选择。
▲背着吉他走天涯的年轻戴昆,文艺青年的标准姿势
但当年中央艺术院校的报考门槛极高,于是,到大学填报志愿时,戴昆横下心来要读建筑系,每项都填选“不服从调剂”,想要在蓝图上继续画着自己的人生。后来到长安大学念建筑系,身为学生会主席的他,穿的是花裤子,脚上趿的就一对拖鞋。
这和戴昆输出的公众形象没什么两样,他也不介意把缺点以自嘲式的口吻向公众袒露心迹,但这都是他的“保护色”。譬如,戴昆很少公开说,他是很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暑假期间刚领到个口琴,因为喜欢音乐,就零基础从《红珊瑚》学到了《金蛇狂舞》;也很少说,高中时期他就承担组织学生会的活动:从办报纸、出板报、办晚会,到举行辩论赛……
当拆开深水炸弹的外衣以后,我们发现里面藏着一根红彤彤的引线,那才是真正的戴昆。
▲拆开深水炸弹的外衣,会发现戴昆有更多的面目
二
戴昆入行充满戏剧性。当时大学刚实行“双轨制”(既可分配工作,也可自行找工作),不安分的他成了90年代第一批找工作的大学生。
他清楚记得:那天正好是大年二十九,中国人张灯结彩准备团聚的日子,很多单位都准备放假。他背个小包只身来到北京,敲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传达室大门,说要面试找工作。人事处的接待人员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小子上下打量,感到十分好奇:现在的大学生居然也要出来找工作了?于是,把单位老总们叫来,按照级别大小轮流面试。
如愿以偿,他终于进入到设计研究院工作。“那是一个非常精英的环境,它完全改变我对这个社会和行业的认知。”
只是他后来才知道,这是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决定。作家陶杰在《杀死鹌鹑的少女》里写道: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戴昆的感受与上面无异。在设计院里,他看到的都是卧虎藏龙、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他们的学识、专业、修养、为人处世与超然见识,甚至让他过早地放弃了大师梦。
▲在北京设计院的历练是戴昆一辈子的财富图为年时的戴昆他在北京设计院的老师,是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先生。戴昆形容马老师当时的工作标准姿势:白圆领T恤、短裤,塑料凉鞋,背着人造革包,骑着自行车上班,到单位以后,自行车一放,戴上眼镜就埋头工作,日复一日,风雨不改。朴素的人物形象下,马老师他懂英语、日语、法语、俄语,手头负责的都是国家级别的重量级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曾主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及设计、北京申办奥运会场馆设计任务
首都机场新航站楼(T3)扩建设计任务
也是戴昆当年在北京研究院的恩师
年轻的戴昆想过探一下大师们的功底,最后发现:根本就没有底。“他们的知识体系实在太庞大了,知道研究领域的所有事物,巨细靡遗。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花更多时间也无法达不到那个程度。”
见过高山,戴昆怀疑之前成长的取巧与粗糙。就这样,他跟着师傅们老老实实地学习,不再追求短、平、快,把冷板凳坐穿也要把活儿干得漂亮。
成名后的戴昆,设计界的朋友都会夸奖他沉得住气,他愿意花3年时间只是为了写一本《室内色彩设计学习》的教材,然后又用3年时间与色彩权威机构NCS合作联名出版中国第一本设计师色卡。哪知道,这都是设计院时树立的观念,人的性子,就是被磨出来的。
他骨子里仍旧是传统的匠人,后来创业,他还把设计院培养的精神沿用至团队管理,用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员工——看上去等级森严,对成长其实大有裨益,每个哥哥姐姐一起成长。
他还苦口婆心地告诫年轻学生:“毕业后要尽可能去一个自己能进去的、最好的、最正规的单位,不要看收入、待遇等东西。环境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完全能够改变人的一生。”
卸下盔甲的戴昆,内心有其柔软处,他从来都不是以前辈口吻与年轻人上下级对话,反而更像是一个大哥哥的身份。
三
廿年高温,热血难凉
29岁,戴昆创办公司。自立门户后的他立即要面临市场化残酷的竞争,在设计专业能力以外,考验的还有商务谈判,团队管理,风险管控的能力——十八般功夫,样样都要拿得出手。
他是个有强烈危机意识的人,“今天做砸一次,3个月后就完蛋了。”早些年,在北京设计院第一个失败的项目,就像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提醒他敬畏设计与创造。创业前期,拍桌子,吵架、顶嘴是家常便饭。他要求团队内部,关起门来怎么批评都可,但出门以后,作品必须要是同行里最好的。
▲西安Thomasville家具展厅
奇怪是,戴昆自言是个缺乏布局的人,他说,更多依靠原始经验积累和设计师直觉,有时单纯是兴趣。“我是一个没太多计划的人,很多事情本身也计划不了。”
比如说,在年开始,设计界稍有名声的设计师和机构都开始投入到产品设计的产业链中,变成一种流行时尚,媒体更是渲染出室内设计界产品元年的狂热气氛。
而事实上,早在年,戴昆就带领他的伙伴们涉足工业化生产木作领域的研究,与图森木业展开在定制化木作的跨界合作;年,与欣旺壁纸合作,推出OLDFASHION墙纸系列;年又和大自然地板推出戴昆系列地板……这是前瞻性的布局吗?不,做产品是因为材质、工艺、造型等达不上自己的理想,他无办法忍受不及格的落地作品。
市场越来越急功近利了,他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很多年轻人做产品的心态已经变了,为了追求快速的收获就只看重营销宣传,到最后产品销售和产品设计的商业行为都变得不再重要,沦为作秀的工具——一个设计卖不掉,还有多大意义呢?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其他的设计,都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坚持。在当下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现状下,做产品设计注定是一条艰辛之路。戴昆说,如果是一个特别有计划、有期许的人来做这件事,可能到中间就会放弃了,因为根本看不到希望,“都赔到了第三年为什么还要赔下去?”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对事情的好奇心,才可以不计代价地坚持下去。
同样由好奇心驱使,还发生在色彩推广的事上,这还让戴昆解锁“国内色彩研究专家”的新成就。
事情出发点很简单:他发现年轻学生对于色彩的知识贫乏,经过调研,原因是当下高校的美术教育偏造型,轻色彩,教学内容与与实际运用相脱节。于是,他定期组织色彩内部培训,把内容编成前文提到的《室内色彩设计学习》,该书后来被入选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材”。
▲《室内色彩设计学习》
该书入选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材”
系统阐述戴昆室内设计与陈设领域色彩学习的观点和想法
▲《新传统》
收录北京居其美业在-年间的部分优秀作品
多数展示了样板间的室内设计及陈设
与NCS联名发布色卡,是他想解决设计师在向供应商传递颜色信息时的尴尬。
“现在设计师工作时习惯用手机传递一个图片,但由于手机型号、分辨率等等原因,当你把同一张图片传给不同的厂家之后,加工回来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果。”
要真正实现设计师所严格要求的色彩效果,精准管理颜色,解决方式就是色卡。而提到色卡,设计师都会知道NCS(NaturalColourSystem)。NCS自然色彩系统,是世界两大色彩体系之一,多应用于工业设计,全世界90%涂料和油漆厂都应用NCS体系,连奥迪、保时捷、法拉利工业等设计能力强大的品牌,也是用NCS管理自己的色彩。NCS色卡市场售价在-元之间,对于大部分设计师来说负担过重。
作为偏好使用色彩手段的设计师,一次偶然机会,戴昆辗转联系到NCS的KarlBertilsson先生,希望推出一款适合中国设计师使用的、性价比高的色卡。近3年反复沟通,NCS和戴昆的联名色卡终于在年发布,其结构是根据戴昆团队多年对色彩流行趋势来分析编列的,共提供4大主题,多种颜色。他们还特意请教中国画院的国画大师,遴选6种最基础的中国画色彩,用以衍生一幅幅的中国色调。
起步阶段的中国设计就像是一片满布荆棘的森林,戴昆就其中野蛮生长的猎人,耐心等待扳机扣下的瞬间。或许老久都不见动静,但你知道,只要枪声一响,必定有目标被击中。
他做的很多事,都不亚于用一根针去挖井,别人来看“很傻”,怀疑其目的性,只有他坚信下面就是一井活水,一个劲头地往下挖。
四▲在亚洲设计艺术十堂课(第二季)·深圳,戴昆5小时马拉松式的授课,让同学直呼过瘾。他感恩时代的机遇,并有意识反哺于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