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素
源自:大家(ID:ipress)
一代大俠、武俠宗師金庸于香港辭世,享壽94歲,告別人生舞臺。
金庸寫武俠實屬偶然,但他的生花筆卻讓偶然成為傳奇。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看得到金庸小說的影子,衍生的影視作品更不可勝數,堪稱當代華人文化經典,從文字到影像,從實體到虛擬,深深影響了不同世代的閱聽者。
金庸小說裏主要角色,無論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令狐沖、東方不敗,都成為華人朗朗上口的個性典型。臺灣政界、社會、文藝圈隱藏眾多金學愛好者,俠之大者郭靖、笑傲江湖的令狐沖,甚至武功蓋世的張無忌,都有人以此自況。
例如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因為個性正直敦厚,常有人稱他為政壇郭靖,金庸也曾托人贈他一本《倚天屠龍記》,題上“英雄創業九千年,長為兩岸謀久安”,讓馬英九頗為驚喜。甚至台大校長管中閔日前被民進党卡關,遲遲不讓他上任,他也以《倚天屠龍記》裏九陽真經口訣“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形容自己的心境。足見金庸小說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力。
但就是這樣優秀的大宗師,作品影響力如此深遠,在臺灣卻被禁三十年之久,當然是因為金庸在左派、右派立場一度與國民黨互不相容,甚至小說與社評對國民黨與蔣介石語多批評譏諷之故。同時包裹在武俠與恩怨情仇的外表之下,金庸小說更堪稱當代政治影射作品的上乘之作。
手相才最直接反映當下命運
對她攤開掌心,只需一張照片
掌紋分析你人生八個重要問題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從此命運在你手中緊緊掌握...
《碧血劍》的立場問題
對國民黨來說,金庸的出現,其實代表了在言論陣線上的“左派”敵人。
金庸出身海寧世家,是徐志摩的親戚,甚至因為他家庭的地主背景,父親被批鬥,但都沒辦法改變金庸是個左派文青的歷史。年,本名查良鏞的金庸考上上海力持左派路線的《大公報》擔任記者,一年後派往香港服務。年輾轉調到香港《新晚報》,編副刊、寫影評。
直到年,梁羽生結束新晚報武俠連載,總編輯羅孚便要求31歲的金庸接下重任,文筆與學養俱佳的金庸以“金庸”筆名,連載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沒想到一炮而紅。來年更在《香港商報》發表《碧血劍》,奠定他的武俠地位。
時值五零年代,香港兵荒馬亂,各路人馬雜遝,陸續湧進香江,黨派勢力相互較勁,大公報之外,香港商報也是左派報紙。因此從國民黨的眼中,金庸根本從基因上就是立場偏左。
此外,金庸更以“林歡”為筆名,替左派的長城電影公司創作劇本,作品《絕代佳人》還曾獲得大陸文化部金章獎。因此在左右涇渭分明的大環境中,金庸當然被臺灣當局視為反動的“附匪文人”。
尤其為因應兩岸針鋒相對的戰爭狀態,轉進臺灣的蔣介石自年5月20日起頒佈戒嚴令,全面管制臺灣社會,更透過《臺灣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除查禁違反善良風俗,封殺如婚外情、誨淫、誨盜題材的作品外,更全面查禁魯迅、巴金、茅盾、老舍、沈從文等大陸知名作家作品,對各類左派出版品也是嚴打嚴管,金庸作品難以在臺灣問世也不讓人意外。
倒是金庸作品吸引力無法擋,雖不能印行,但透過盜版,依舊能在臺灣校園與民間流傳,頗引人側目。一說,年臺灣慶祝雙十,香港右派僑團赴台參與儀典,卻看到坊間書報攤上陳列了金庸小說,因而向國民黨抗議。
因此年底,臺灣“警備總部”下令執行“暴雨項目”,以武俠小說可能充當心理作戰宣傳工具為由,專門查禁相關97本,金庸作品佔據列表前9項,包括《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都被並列為“匪書”。
《碧血劍》中,袁承志與李岩聽盲者唱歌: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
除了兩書主角都是“反賊”,以“造反”為主題外,《碧血劍》主角袁承志與李自成、李岩交好,視李自成為英雄,不以結交流寇為異,更鄙視明朝朝廷與皇帝,與打著反清複明旗號,視明末流寇為仇敵的國民政府主節奏大相徑庭,因此取締公文上更載明《碧血劍》傳播同情“闖王”李自成的故事,有害社會風序良俗,形同“為匪宣傳”,因此遭查禁。
但是金庸真的很“壞”,在他溫文儒雅的才子外表下,其實藏著一個尖酸刻薄的心,筆在金庸手上,情節隨他寫,人物隨他塑形,國民黨能禁得了他的作品出版,卻禁不了金庸的連載小說借古寓今,把國民黨越是覺得犯忌諱的政治內容偷渡在作品當中,國民黨也只好跟著禁書禁得不亦樂乎。
例如金庸創立明報前的暢銷名著,首推年《新晚報》連載的《射雕英雄傳》,問世後一時洛陽紙貴,聲稱每七天就被盜印成單行本出版。臺灣官方一看到金庸把“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沁園春》化為書名,加上東海桃花島與東邪黃藥師,頗有暗諷蔣介石與國民黨流落小島之嫌,立刻因“有為匪宣傳之嫌”在台被禁,即使陳列盜版書籍也遭沒收。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看清命中劫數,提前防患於未然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發現身邊的貴人與小人...
60年代的筆戰
寫完《射雕》後,金庸決定自立門戶,辦一本登載武俠小說的刊物,先是十日刊《野馬》雜誌,不久更版為日報,便是《明報》了。創刊初期四個版,頭版時事、二、三、四版雜文,第三版打響第一炮的連載小說便是風靡華人世界的《神雕俠侶》,也為明報打下經濟基礎。
初期,明報社論常常批評國民黨種種問題,立場偏左,一度也被視為親共媒體。尤其金庸小說每天連載,以古喻今,把對現實政治、生活理解與批判融入創作之中,似乎成為金庸獨有的一種“惡趣味”,也讓他的小說在武俠的外表下,宛如現代政治寓言。
例如,金庸曾迷戀由上海到香港發展的左派女星、有“中國夢露”之稱的夏夢,夏夢氣質和美麗兼具,但金庸苦追她兩年,甚至為接近夏夢才加盟長城電影當編劇,寫出得獎作品《絕代佳人》。只是夏夢早就名花有主,與林葆誠共偕連理,金庸鎩羽而歸,成了他一生遺憾。
一說,《神雕》的小龍女、《天龍八部》的王語嫣都是以夏夢為原型。甚至批評者還說,《鹿鼎記》裏的阿珂與鄭克塽之所以這麼被寫得這麼差,鄭克塽之所以遭遇淒慘,也是因為金庸內心深妒夏夢與林葆誠的緣故。
也因此金庸的小說,深藏政治抨擊的細節更為刺人,彷佛棉裏針一般。例如年,《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江南名族慕容家圖謀光復大燕,不惜挑撥宋遼兩國開戰後趁亂起兵,坐收漁翁之利。慕容博、慕容複父子便不像極了在臺灣偏安一隅,準備借美軍之力“反攻大陸”的兩蔣父子。
版《天龍八部》,慕容複的結局
姑且不論在故事結局,慕容複變得癡呆,被一群小孩子圍著討糖吃、拜皇帝,做他的複國大夢。光是劇情中,王語嫣一句“這是江南蔣家的名招‘過往雲煙’”,就被國民黨當局視為金庸在指桑駡槐,也隨即遭禁。
版《天龍八部》,陳玉蓮飾演學霸王語嫣
雖本身不會武功,卻自帶通曉各派武功的大數據
不過金庸執筆明報社評後,先是因為報導大逃港而聲名大噪,但在年,由於在是否製造原子彈問題上發表異議觀點,更讓他與香港左派筆戰不斷,甚至一度被列為左派死亡制裁黑名單第二位,因此他一度避居海外。
不過金庸與國民黨之間的敵對關係並沒有因此急速解凍。相反地,他創作出的《笑傲江湖》可以說是集政治諷刺批判於大成的神作,尤其“君子劍”岳不群,表面溫文儒雅,實際卻是虛偽狡詐、陰險狠毒的偽君子,意圖吞併其他門派,旗下弟子不是不成材,就是暗中背叛,都與蔣介石的生平若合符節。尤其嶽不群強調禦氣功夫,與中年後提倡遵循王陽明養氣功夫的蔣介石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嶽不群擅長紫霞神功,更有“紫氣東來”的印象,臺灣可不就在東海之濱嗎?
臺灣無人不識命理界天王
你是富貴命?還是勞碌命?
十二大方向八字紫微命格詳批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紫微命盤揭秘不為你知的一生玄機...
受蔣經國之邀訪台禁書逐次解禁
直到年,臺灣當局出版品查禁方向轉向政治性的黨外雜誌,盜印版的金庸小說才開始在台大量流通,但因為仍然被禁,臺灣出版社便以更改書名方式,自行盜印,金庸等於化名不斷,數不勝數,主要改署為“司馬翎”,也有部分作品掛了古龍、歐陽生等名號。
書名方面,《倚天屠龍記》變成了《懺情記》、《至尊刀》,《鹿鼎記》變成《小白龍》、《神武門》,《射雕英雄傳》變成《萍蹤俠影錄》,《笑傲江湖》變成《一劍光寒四十洲》、《獨孤九劍》,《俠客行》變成了《漂泊英雄傳》。
其中,“小白龍”是韋小寶的江湖寶號;“萍蹤俠影錄”是借用梁羽生的小說名;“懺情記”是希區科克電影“Confess”的臺灣譯名,全看出版社當時興之所致、信手拈來。甚至,為避免查緝取締,書中主角也要更名,例如韋小寶就成了“任大同”,小桂子被改成“大柱子”。
年,臺灣面臨退出聯合國的風雨飄搖,正式接班、擔任臺灣行政部門最高首長“行政院長”的蔣經國,終於決定一改嚴格管制作風,改以懷柔面對各方挑戰,在內部,他採取“吹台青”的用人方式,吸納台籍青年學者大量進入國民黨政府為接班做準備,對外也以開明的態度,企圖營造新的形象。金庸也意外在年中一篇社評《蔣經國當“行政院長”》中,稱許小蔣起用了不少臺灣本省人的新氣象值得讚揚。
或許這篇文章起了作用,讓蔣經國認為可以進一步爭取海外文人的支持,在這股懷柔氣氛中,金庸于年應國民黨海外工作組主任陳裕清之邀,首度來台訪問10天。當時金庸已完成封筆之作《鹿鼎記》,等於17年間完成了15部經典小說,但他所有武俠小說在臺灣全數被禁,沒有任何例外,但也就在這種矛盾氣氛下,他以記者身分翩然來台與蔣經國會面。
在台期間,金庸此行與蔣經國、蔣介石副手嚴家淦都有過深談,氣氛良好,尤其蔣經國和金庸都是浙江人,兩人以上海話交談,更談得津津有味。他也當面問嚴家淦,臺灣是否會發展核武?嚴家淦則稱兩岸雖對立,但都是中國人,國民黨政府不會對中國人丟原子彈,所以要把預算放在發展經濟上,因此金庸對蔣經國的務實作風印象深刻,他甚至特准走訪了中南部鄉間與戰地金門。
後來金庸相當自豪的一點,就是包括鄧小平與蔣經國都是他的忠實讀者。蔣經國雖未公開證實,但他的床頭經常放著一套金庸小說,媒體記者更稱他私下對金庸小說人物知之甚詳,足見金庸小說的魅力。
事實上,臺灣官方當時查禁的書籍,沒收後不是造冊列管就是予以焚毀,因此高層透過種種安排,確能私下閱讀到金庸的禁書。甚至嚴家淦也私下對金庸透露,雖是禁書,但他已閱讀金庸作品多時了。
既然蔣經國“禮賢下士”,金庸對蔣經國也印象甚好,返港後也肯定小蔣作風務實、重視民生,甚至說過“我若在臺灣,也會給蔣經國一票”,捧了小蔣幾句。但金庸對國民黨的態度仍有保留,並稱蔣經國的主政僅限於傳統歷史上的人治,之後雙方也未有更進一步聯繫。
但金庸畢竟已成了小蔣的座上賓,成為國民黨爭取的重要對象,因此雖然禁書未改,管制上卻逐步鬆綁了查禁的強度,即便盜印本,金庸的本名與作品名得以開始在臺北幾間舊書攤上正式亮相。那時候,許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以前讀過的很多“司馬翎”就是金庸,租書店也慢慢開始風靡金庸的作品。
多維深度,揭秘你未知個人星盤
六個面向深度解析你隱藏的命運真相
掃描、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揭破您命運根源及個人星盤中真實的內在...
30年禁書史隨臺灣解嚴而取消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雖然金庸小說在70年代臺灣民間還是禁書,但已經賣翻了,時任遠景出版社負責人的沈登恩也看到了這龐大商機,加上是金庸書迷,因此從年開始運作,與臺灣“新聞局”不斷溝通,積極爭取金庸作品解禁。終於在年9月,國民黨以“尚未發現不妥之處”為由,允許金庸小說出版。
頗有生意頭腦的沈登恩更與臺灣聯合報系談妥合作,在聯合報副刊開始連載《連城訣》,也是金庸小說首度與臺灣讀者見面,緊接著再連載原名《書劍恩仇錄》的《書劍江山》。同為臺灣三大報之一的中國時報也不甘示弱,也開始連載《倚天屠龍記》。兩大報同場較勁,坊間大為轟動,金庸小說頓時炙手可熱。
沈登恩趁著這股熱潮,於年推出遠景版全套金庸小說單行本,同樣立刻轟動全台,也成為金庸小說最暢銷的經典版本。只是其中《大漠英雄傳》與《雪山飛狐》在80年代仍未解禁,所以版權頁上沒有允許出版的執照。但是書照賣,照樣陳列,臺灣當局就當沒看見,也算是臺灣出版史的一項創舉。
遠景版本的金庸小說。
包括改頭換面的《大漠英雄傳》《書劍江山》
不過禁書問題還是影響到金庸小說影劇作品的改編。臺灣三家電視臺從年代初期引進港劇,《天龍八部》成為第一部在臺灣螢光幕播出的金庸作品,當時萬人空巷絕不誇張。
臺灣電視臺也興起搶拍金庸小說的風潮,偏偏台視買到的《雪山飛狐》,隨即被官方告知仍屬禁書不得拍攝,結果只好乾坤大挪移,劇集改名《孤劍恩仇錄》,主角之一的苗人鳳改名“君無愁”,才順利播出。
年台視《孤劍恩仇記》,劉德凱飾演“君無愁”
臺灣劇集《神雕俠侶》,潘迎紫飾小龍女
邵氏影業也在此時將《射雕英雄傳》電影引入臺灣播放,但還是卡在“射雕”兩個字太敏感,只好繼續沿用《大漠英雄傳》,沒想到一查後發現,臺灣早有一部改編其他著作的電影《大漠英雄傳》,只好再度改名《大地群英》在台上映。
張徹導演的電影《射雕英雄傳》,被改為《大地群英》後在臺灣上映
年,金庸與遠景約滿,由遠流出版社贏得新約。遠流版不但更改封面,並將《書劍江山》與《大漠英雄傳》,改回原名《書劍恩仇錄》、《射雕英雄傳》。加上臺灣於年7月15日解嚴,不再對出版品進行管制,金庸最後一部禁書《射雕英雄傳》才終止了長達卅年的禁書生涯,也不用再改名才能播映影音作品了。
金庸的武俠作品,也終於能在臺灣無拘無束地傳衍開來,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文字之美,甚至取代了對傳統歷史的認識,真正顛覆了小說與正史之間的差異。
作者:楊素,文史工作者,與其他作者聯合著有《蔣經國畫傳》《蔣介石畫傳》等書;来源:大家(ID:ipress)
版權聲明:「中環陸羽茶室」除發佈原創市場投研報告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添加DGGKF2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