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生日,聊聊金庸小说头条金庸94岁生

孔鲤按:三月十日是金庸寿辰,也是我的生日。这是一篇两年前的旧文。当时系统评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写作历程。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有的观点有了改变,有的想法更加深入。但为了尊重那个两年前的自己,我决定不作修改,旧文奉上。

而这近一年来不再动笔写金庸小说评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几乎目力所及,无论是我还是他人,只要是深入文本与人物讨论的内容,大体都跳不出这些年来的每一个母命题;换言之,被挖空了。

——当然,如果您可以从我这两年来文章的变化看出这篇文章里哪些观点我已经有了变化,那么,您是我的知己。

一金庸的早期历程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海宁查氏在明清时期可算得上是江南望族,查家族谱有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其中査继佐、查慎行、查嗣庭等名人就出自此家族,民国时期的诗人穆旦(本名查良铮)、教育学家查良钊,都是金庸(查良镛)的族兄。

穆旦与查良钊

一般资料显示,金庸出生于一九二四年三月十日,但也有其它说法,诸如一九二零年、一九二三年等,甚至诞生日期都有二月六日等不同说法。而金庸本人对自己的生平一向讳莫如深,因此我们这里便默认他是一九二四年三月十日生人。

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里,金庸的幼功较之其它武侠作家来说定是深厚了许多,自小便熟读四书五经,很是扎实,按照本来的人生路线,或许查家又会多出一位学者。但生逢乱世,很年轻的时候他便远走他乡,建国后更是客居香港至今,为此我们不免感叹造化弄人。

我们常说金庸小说的戏剧性与文学性兼有,这话不假,他在学习了许多西方小说的精华并不断融入之前,就曾经做过编剧和导演,也因此非常熟悉如何调动观众(读者)的兴奋点,而早在他动笔写武侠小说之前,就曾作为《绝代佳人》的编剧获得过文化部编剧金奖章,创作能力可见一斑。

而这期间需要为我们注意的是,《绝代佳人》《王老虎抢亲》等电影,主角都是在后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女星夏梦。

时间轴指向公元一九五四年,历史上一个平平无奇的甲午年。

然而对于武侠小说,却是开天辟地一般的震动。那年的香港,太极派与白鹤派约定擂台比武,仅仅五分钟后便叫停,本不值一提,却被当时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并邀请麾下编辑陈文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陈文统盛情难却之下开始动笔,自此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

这部小说叫做《龙虎斗京华》,这位陈文统给自己起的笔名是「梁羽生」。

梁羽生

《龙虎斗京华》一炮而红,引起轩然大波,次年梁羽生以希望对方要为自家报刊写武侠小说的名义邀请查良镛出山写作,查良镛欣然应允,于是《书剑恩仇录》横空出世。

这部《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小说,如今看来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作为处女作,一出手就有如此段位,也确实不得不感慨金庸写作功底之深厚。

谁都没有料到,这两部作品只是开始,而这武侠小说写作之路,整整影响了数代人之记忆。

一九五五年,金庸写完《书剑恩仇录》由于好评不断,便提笔开始写第二部小说《碧血剑》,然而这部小说却没有预期中的那么好,金庸自己也在《香港商报》连载结束后屡次修改大量篇幅,直到今日得以「勉强能看」,而他本人也说过:「修订的心力,在此书上耗费最多。」以至于多年后特地为此写了《袁崇焕评传》,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如果金庸的小说止步于《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那么后世对他的评价也许只是一句「写过两部尚好武侠作品的小说家」,但金庸毕竟是金庸,第三部小说于一九五七年石破天惊般问世后,一路咆哮着杀向巅峰,攀上了后人至今难以逾越的高峰。

用《书剑恩仇录》里的原话便是——

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掩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以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直前。

二真命天子的诞生

文学评论界有一对兄弟俩,造诣颇深。有趣的是,他二人均对金庸做过评价;更有趣的是,他二人对金庸的评价戛然相反。弟弟夏志清就曾公开说过:「读金庸的书会降低个人水准。」

而夏志清的兄长夏济安却不这么看,早年在金庸尚未提笔时,他便认定武侠小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文学体裁,若是以后没有人来写,他必会自己动笔,这一念头在他脑子里转动了许多年,直到一九五七年读到金庸的一部小说,大为震惊,拍案叫绝,写信给友人说:「(武侠的)真命天子已经出现,我只好到扶桑国去了。」

金庸的这部小说,正是赫赫有名的《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封面

我们过去的武侠小说,用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不入流」的,民国的旧派武侠,无论是还珠楼主的仙侠还是郑正因的硬派,都有粗制滥造的地方,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一举突破了武侠小说原有的天花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首先是人物设置上,金庸就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我们知道读者读小说是有代入感的,代入感越强烈,往往阅读体验越佳,这一点我们从金庸的前两部小说中就可以看出。

《书剑恩仇录》的主角陈家洛,出身高贵,是海宁(因此可以视为陈家洛有着金庸自身的投射)陈家的后人,也是乾隆皇帝的弟弟,而他出场时就是红花会少舵主,「身穿白色长衫,脸如冠玉」,谈吐举止都是当时社会的上流人物,「吐属斯文,和这些草莽群豪全不相类」,如果要提炼出陈家洛这个人物的一些特征,我们会发觉这些恰恰是最美好的一些人物设定——

长得好看,出身高贵,武功(能力)高强,异性缘好,不骄不躁,有事业心。

但这样的人物是活在小说里的,活在人们梦里的,现实中几乎是碰不上的。所以金庸自己也知道,要想写得更深刻、更有价值,只能一步步颠覆掉自己笔下的完美形象。《碧血剑》里,主角袁承志就以「脸色黝黑」的形象出现了,当然我们知道,这部小说并不成功,因此武侠小说史上第一个反类型化的主角出现了。

「月光下只见这孩子浓眉大眼,啼声洪亮,面目依稀是亡夫的模样。」

「这孩子学话甚慢,有点儿呆头呆脑,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

仅此两条,「貌美」与「聪慧」就跟主角无缘了。作为已经读过很多遍或者说知道原著故事的我们来说,已经觉察不出这样有什么困难了,但是对当年的刚动笔的作者和那些新读者来说,这样写是很危险也很具有挑战性的,它预示着我们再也不能用翩翩公子、绝世天才的模式来推进情节。

但往往有挑战才有生机,金庸凭借着这样一个长得不太好看、又有些呆笨的主角杀出重围,并让这个主角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读者心中。

郭靖。

而在这部《射雕英雄传》里,金庸可怕的笔力也在逐步显现,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几乎可以说是各个出彩,除却大节不含糊、小事略迟缓的郭靖和古灵精怪的黄蓉外,金庸还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武林体系,并融入了五行文化,既提升了原著小说的内涵,又给小说本身带来的趣味。

如东邪黄药师,「藥」中是「木」,东方属木,青色,所以黄药师都是青袍,同时他的妻子冯蘅、女儿黄蓉的名字里都有「木」。又如西毒欧阳锋,「锋」中有「金」,西方属金,白色,所以欧阳锋「身材高大,身穿白衣,高鼻深目,脸须棕黄,英气勃勃,眼神如刀似剑,甚是锋锐,语声铿铿似金属之音」。又如南帝一灯和尚,「灯」中有「火」,南方属火,红色,擅长一阳指。又如北丐洪七公,「洪」中有「水」,北方属水,黑色,乞丐脏兮兮。又如中神通王喆,「喆」中有「土」,中央属土,黄色,道士黄冠。

这些角色形态各异,不仅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主观创作中却也丝毫没有留下脸谱感,提及五绝中的任何一人,我们都能明显感受到与其他四人的差异,这正是金庸写作功力之所在。

金庸写作功力的提升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不仅是对人物的精准刻画,情节的张力也是小说的一大看点。《射雕英雄传》以南宋末年为背景,气势恢宏,纵横宋、金、蒙古,以一百多万字的篇幅写出史诗气象,有江湖儿女的侠气,也有家国天下的争斗,煞是好看。

武侠小说终归是通俗小说,通俗小说故事情节往往会压过很多文学性的东西,金庸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能在封笔多年后还始终为人所记忆,绝不仅仅是靠着他不断写让读者喜爱的人物和情节,而是在小说中灌入了他的思考。

三「射雕三部曲」

金庸的重量级小说有六部。前三部统称为「射雕三部曲」,分别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后三部则分别是《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鹿鼎记》。由于篇幅有限,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这六部小说。

很多朋友曾经有过疑问《倚天屠龙记》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后一百多年,与这两部小说的关联也不是很大,为何金庸本人会将其列入「射雕三部曲」呢?其实金庸这么做是大有深意的。

作为一名世家子弟出身的传统文人,在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同时,金庸内心必然是有着古代传统儒家价值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因此在写作时,他会不断以儒家的价值观来考量、来进行故事编排,而这三部曲,恰恰反映了金庸从笃信到怀疑再到质疑的思想历程。

在创作《射雕英雄传》时,我们能够看出,金庸赋予了书中正面形象的是非观,无论是郭靖秉持的儒家道德观念,还是洪七公这一「正义的化身」,都体现的是儒家的是非观。

武侠小说往往格局是不大的,大多数不是复仇便是夺宝,而我们在《射雕英雄传》中却看到,金庸不仅仅满足于此,他还让郭靖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开始拷问自己:「战祸之惨,一至于斯。我为了报父亲之仇,领兵来杀了这许多人。大汗为了要征服天下,杀人更多。可是千万将士百姓却又犯了甚么罪孽,落得这般肝脑涂地,骨弃荒野?我破城为父报仇,却害死了这许多人,到底该是不该?」

正是自郭靖的一段自问开始,金庸迈向更大的母题——「天下国家」。

而这条「天下国家」的主线贯穿「射雕三部曲」始终,并最终汇聚在《鹿鼎记》里,形成惊天一击。

先让我们慢慢看。到了《神雕侠侣》,金庸已经很明显对儒家伦理纲常进行动摇,杨龙的男女大防成为那个时代的禁忌,个性与时代的对抗也成为他对儒家思考的一大疑惑,「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这正是金庸原话。

虽说《神雕侠侣》是一部离经叛道的小说,但是在更大的层面上,显然他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来颠覆,面对「天下国家」的命题,金庸还是作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论断,这一论断也为读者熟悉,却不知在后来的小说里,金庸自己早悄悄推翻了这句话。

所以在《神雕侠侣》后期,在杨过最终出面击毙蒙古大汗,救了襄阳百姓后,金庸选择让主角杨过回到正经的路子上,回到儒家的正统,并借由杨过的心理点明本书的回归:「二十余年之前,郭伯伯也这般携着我的手,送我上终南山重阳宫去投师学艺。他对我一片至诚,从没半分差异。可是我狂妄胡闹,叛师反教,闯下了多大的祸事!倘若我终于误入歧路,哪有今天和他携手入城的一日?」

我们看到,《射雕英雄传》同《神雕侠侣》殊途同归,虽然一正一邪,却终究都回到了儒家的路子上来,而回想一番《倚天屠龙记》的结局,则恰恰相反。

《倚天屠龙记》里有许许多多前两部留下的线索,无论是《九阴真经》、《武穆遗书》,还是那些鲜活人物的后人,但这些并不是《倚天屠龙记》被并入「射雕三部曲」的理由,《鹿鼎记》同样有着《碧血剑》的线索,《飞狐外传》也同样有着《书剑恩仇录》的线索,而我们却没有说过这几部之间有着续书的关系。

原因其实还在那四个字,「天下国家」。

「倚天」本意就是宝剑的意思。书中屡屡有「三十六峯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安得倚天抽寳剑,把汝裁为三截」、「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因此「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代表的其实就是江湖,是侠客,倚天剑里面收藏的是武功秘籍《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倚天」在书中的意思便是惩奸除恶。

而「号令天下,莫敢不从」里的「屠龙」,则是权力的象征,屠龙刀里头是《武穆遗书》,它一开始在郭破虏手上,是抗击蒙古的,后来兵书在朱元璋手上,一直是权力的交替。

剑与刀

《倚天屠龙记》其实就是江湖和历史的「记载」,由于侵略者的肆虐,神州陆沉,江湖儿女为了驱除鞑虏费尽心血,终于将元人赶跑,恢复中华。这本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但我们看到,恢复中华的,并不是那个集儒家最光辉的领导形象于一身的张无忌,而是那个阴谋家(小说里的)朱元璋。

不同于郭靖和杨过,张无忌是以儒家理想领导人的形象出现的。他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外貌可喜,虽然性情优柔寡断,可是作为领导人,他配得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赞誉。

首先,他替明教抵抗住了六大派的围攻,收服教众。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在明教面临着「自杨逍、韦一笑、说不得诸人以下,天鹰教自李天垣以下,直至厨工夫杂役,个个神态庄严,丝毫不以身死教灭为惧」的即将覆灭的悲壮形势时,张无忌「当下不暇多想,大踏步抢出」,挺身而出。

其次,在做了明教教主后,张无忌立刻约法三章,强调一要自律,二不可惹事,三是正名分。这三件本身便是儒家仁君的作态。

再其次,在中原武林遇到大危机时挺身而出,改变明教形象。无论是在元大都救下六大派,还是识破陈友谅、成昆诡计,亦或是击退元军,大义不容分毫退让,张无忌的所作所为,都是值得歌颂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最为符合儒家理想领导人的人物,最终却敌不过朱元璋的暗算,这纵然有着金庸为历史让步的原因,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金庸在这一刻,开始真正怀疑儒家能否找到出路了。

是的,金庸后三座大山之所以比「儒家三部曲」(即「射雕三部曲」)更为深刻,正是因为他在不断深入思考中。

四「找出路」

在紧接着《倚天屠龙记》的《天龙八部》里,金庸以更为恢弘的气派写下了乔峰、虚竹、段誉三兄弟的故事,而整部小说的基调则立足于「人」本身,研究者称此书为「有情皆孽,无人不冤」,实在不假。

我们看到,《天龙八部》里金庸对「天下国家」的母题进行了解构,一方面成为每个人物的原罪,另一方面成为每个国家的原罪。

面对人物与生俱来的原罪,不再相信儒家的金庸开始转向释家,希望可以借助佛经来化解恩怨,于是有了《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这一章,但很明显,这一章里的扫地僧仿佛就是无所不能的大神,无所不能的代名词其实就是作者解决不了。金庸在那一刻,面对佛法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了,只能搬出一尊神来。

而国家的原罪,则最终由萧峰承担,萧峰虽是乞丐、是南院大王,也是金庸小说中人气最旺的顶天立地的汉子,但很明显他同样是儒家的化身。而设置他本是契丹人,却生长在宋朝国内,恰恰是激发儒家矛盾的因子。

这位儒家的化身,超过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既不愿自己出生的辽国有战乱,也不愿自己生长的大宋有涂炭,因此在劝勉耶律洪基退兵后,他大声说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然后,萧峰死了。

萧峰的死是金庸在试图瓦解儒家符号的一个标志,如若不死,萧峰(儒家)的道德准则会自发产生矛盾,而这样的矛盾导致的结果有两个——

一是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一是放弃自己。

萧峰选择了后者,或者说金庸借由萧峰选择了后者。

当释家救不了世的时候,金庸的眼光转向了道家,于是一部充满着道家和自由主义的作品诞生了,《笑傲江湖》。

在小说里,「笑傲江湖」是一首曲谱的名字,而曲谱《笑傲江湖》改编自一部失传的曲谱,《广陵散》。《广陵散》是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是这样的——

开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

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

乱声十段(峻迹、守质、归政、仇毕、终思、同志、用事、辞卿、气衔、微行)。

后序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

所以《笑傲江湖》的二字回目其实是和《广陵散》一脉相承的,这也是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回目上一定要用二字的原因。而《广陵散》说的是聂政的故事,是侠客、是自由的故事,《笑傲江湖》正是侠客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力的厌恶。

《笑傲江湖》里没有明确的「天下国家」命题,可我们却能看到它充满着自由和压迫的不断抗争,在这里金庸放大了自由散漫的令狐冲的浪子形象,也放大了正人君子般的岳不群的伪君子形象,而后者恰恰就是儒家的代言人。

金庸在《笑傲江湖》里有一个主观性论断,那就是「政治即恶」,这样的论断其实是粗暴的,因为我们很清楚政治对历史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但在《笑傲江湖》里,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一个符号,用脸谱化的形象来试图写出传统文化里的弊端。

而最后,金庸迎来了他的《鹿鼎记》,金庸在《鹿鼎记》里做出了他自写小说以来最猛烈的颠覆,而这种颠覆,不仅是对自己的彻底反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终结与破灭。

我们看到,《鹿鼎记》开篇宏大,气象非凡,出场人物无不正气凛然刚正不阿。反清复明天地会,陈近南、青木堂,一个个心怀大志。无论是传统叙事还是金庸过去的小说中,这些人物一定是英雄属性,即便最后失败了,那也是悲剧英雄,一个个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可在书中,刚登场的天地会众人,那就是为了堂主的位置争得撕破脸皮。再后来利用韦小宝,权衡势力。

韦小宝心道:「好啊!我还道你们真要我当什么香主臭主,却原来将我当作一座木板桥来过河,过了河便拆桥。今日封我为香主,你们就不算背誓。明日找个岔头,将我废了,又不算背誓。那时李大哥也好,关夫子也好,再来当香主,便顺理成章了。」

到了后来,陈近南死了,被郑克爽杀死的。这一幕标志着旧有价值体系的彻底瓦解。他陈近南可以死在沙场上,可以被敌人暗杀,可以与江湖豪杰打个几天几夜含笑九泉,甚至可以最后因为一事无成而郁郁寡欢终老而死。

可是他是被自己辛辛苦苦辅佐的少主杀死的。也就是说,他这一生的兵法学了是没用的,这一生的武功学了是没用的,这一生的抱负也是无济于事。

《鹿鼎记》就是这样可笑。在各种戏谑和反叛间猝不及防,让那种历史的荒谬和悲剧色彩扑面而来。

让你的任何行为都变得毫无意义。

至于儒家,金庸在小说里不仅挖苦陈近南、黄宗羲、吕留良等人,更是用韦小宝的形象来做彻底的嘲讽。

我们来看《鹿鼎记》最后那看似平平淡淡的收尾,顾炎武、査继佐、黄宗羲、吕留良四位拜访韦小宝,请他出山做皇帝,其实这就是最大的高潮。

四个书生指点江山:「韦香主,我们这次来,不是要你行刺皇帝。我们来劝韦香主自己做皇帝!」在《鹿鼎记》里,为反清复明忙活了大半辈子的这四位最有声望的遗民,想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法子?

荒谬、可笑,却又合情合理。借着那块土壤,描述着那个时代的悲剧。

金庸在他所能思考的范围里,写到了他能写的最大力度,可惜的是,他用错了力。

五金庸的一些观点

《鹿鼎记》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虽然金庸写得入木三分、极为深刻,却始终写的是金庸自己的传统文化。拿陈近南来说,就有两种陈近南:一是《鹿鼎记》里的陈近南,一是历史上的陈近南。

对于《鹿鼎记》的百姓来说,短期内是为了战争,会导致流离失所;长期看目标是为了复国和百姓,结果还是「兴,百姓苦」,所以他的政治目标不是侠,而是他们那个阵营里的「英雄」,虽然是失败的英雄。

可在历史上,我们却不能忽略当时社会上满人对汉人的歧视政策。在满人对汉人的歧视政策下,《鹿鼎记》里那些没有意义的抗争才会变得有意义。

而这其实,是金庸的一些观点在作祟。

「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这是金庸「三联版」小说的序里头原话,抛开各民族一视同仁的历史观是否「进步」一说,我们只看前两句,自然能发觉就连金庸自己也是存着这样的想法——

初期的小说汉本位的思想很强,到了后期慢慢开始愈发倾向于民族平等。

考虑一下金庸这十五部小说的写作时间跨度,那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虽然一个人的观点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但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最早的《书剑恩仇录》开始写于一九五五年,最后的《越女剑》作于一九七零年一月,十五部长短小说写了十五年。

金庸早期作品里,确实汉本位思想浓厚。因为那个时代的民族主义正在发端。由于列强纷争,民族主义开始大规模诞生。

梁羽生的第一部小说《龙虎斗京华》和第二部小说《草莽龙蛇传》是上下两部,写的就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在这里能很清楚看到梁羽生的排外思想。而在梁羽生化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中,他也提及了自己的小说「兼有历史小说之长,尽管他对历史的解释,未必人人同意,如对义和团的评价,对李自成的称颂,就很可能有好些人不能接受了,但这总是他开辟的一条路」。

而梁羽生接下来《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白发魔女传》等,更是直接将场景转到了「反清」的思想中,毫不动摇,直到最后一部《武当一剑》,也是如此。

所以说,汉本位的思想在当时并非金庸独有,而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金庸在《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等小说中流露出的汉本位思想自然不言而喻。

而在《神雕侠侣》里,金庸就和杨过一样,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比如杨过受了忽必烈的「邀请」去刺杀郭靖,比如小说里对忽必烈的正面描写。等等这些都是金庸民族观念在转变的苗头。

这之后我们读到《天龙八部》。不同于《射雕英雄传》中的民族矛盾和江湖恩怨是分开的,《天龙八部》直接将民族矛盾挑到了跟前,萧峰受难是因为民族身份,慕容复复国也是因为他是少数民族后人,包括段誉、阿朱、鸠摩智等等,全都是非汉族。

金庸想借《天龙八部》表达的是,人的好坏和民族无关。这些人有汉人,也有西夏人、吐蕃人、大理人、契丹人,他们的区别不同只在「是非」,而不在「民族」。

因此后来,金庸写的《袁崇焕评传》里头有言:「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民族问题,向来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

这话虽然值得商榷,但我们能够看到,金庸在《鹿鼎记》里确有矫枉过正之嫌,至于其它污蔑,则大可一笑了之。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自最早的年胡鹏导演改编的《射雕英雄传》开始,到即将开播的质量应该不佳的最新版《射雕英雄传》,金庸的影视小说的改编已经足足有一百三十多部,这个数字是难以想象的,可正是这近五十年来的不断传播,才创下「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盛况。

而武侠小说这一文种,也由一开始的不上档次,在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努力下,逐渐为主流所接受,虽然目前接受的只是这几位的小说,但这也是在激励着后来的武侠作者们齐头并进,争取逾越这座高峰。就目前而言,孙晓、张大春、徐皓峰、乔靖夫等作者各有千秋,但都难以为继,能否让式微的武侠再度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答案可能是要问你我了。

继续努力吧,六年后,金庸老爷子百岁寿辰时,我想定会是一派新气象了!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作者

来自「书林斋」、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长按“识别”

头条

金庸94岁生日快乐: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今天是金庸老先生94岁生日,金老爷子走过的这九十四年人生堪称传奇无数。

金庸作为一个时代的神话,被称为“文坛圣侠”,是武侠小说作家界的“武林泰斗”,还被称作是香港“良知的灯塔”。

金庸,原名是查良镛,他的笔名金庸就是把自己本名的镛字一分为二而成。他自称金庸二字“没有什么含意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说这14个字,便是他的整个青春。

年2月8日,金庸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每天一段,一共连载了天。直至年金庸一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

他在年底公开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封笔之后,金庸把自己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出版。

《金庸全集》送给中学男生最佳礼品套装

爱上阅读其实也简单-兴趣书最佳入口

许多名人也都是金庸迷

李开复就曾在自传中写到他对于金庸的喜爱,他在美国上学期间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说,把每一本金庸小说都读了整整五遍。

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托朋友代自己在香港约见自己的偶像金庸,他说当时自己激动了几天,买了他的书,兴冲冲地期待着与金庸见面和签字。后来两人相谈3小时后成为忘年交。金庸还送给马云别号“马天行”,意指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

马云有一次到金庸澳大利亚的家里做客,看到他家中满满一间的书,问:“这些书你全都看完了吗?”金庸笑道自己从不看书。但是在闲聊时金庸却能对各种历史话题完完整整娓娓道来,让听者目瞪口呆。马云问了金庸的太太后才知道,原来金庸所说的“从来不看书”,是因为他早已把这一屋子的书都看完了。

这么多年来,金庸的武侠故事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他笔下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也不仅仅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是一种侠骨柔肠的情怀,一种对于快意恩仇的向往。

近几年,金庸先生因为腿脚不便,基本上不公开露面,慢慢淡出公众视野。年生日当天,金庸吧官微曾晒出金庸先生庆生的照片。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会好奇,金庸到底跟他笔下的哪个人物比较像。是机灵圆滑的韦小宝?老实憨厚的郭靖?还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而被称为“查大侠”,但是金庸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电视剧版段誉和王语嫣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象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名为“痴儿”。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金庸有些相似。

生为“痴儿”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在浙江海宁,祖上是名门望族,不但善于经商,而且出了很多学识渊博的后人。

虽然在查良镛出生时家道已经有些衰落,但依然有良田三千亩。男孩子都淘气,但他不同。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父亲怕他读出毛病,便想方设法让他出去玩。

有一次,父亲拖他出去放风筝,放着放着,一回头,查良镛不见了。

父亲急得不行:“怕被别人拐走了。”找了半天没找着,回家一看:“这小子正泡在书房看书呢。”

在读书这方面,查良镛也可算是个“痴儿”。但他虽爱书成痴却并不呆板,相反,他还颇有做生意的天赋。其实要论他真正的处女作,并不是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而是一本叫做《给初中投考者》的试题精编,由查良镛和其他两位同学根据所考的内容自己出题编写。这本试题精编类书籍畅销几省,赚到的第一桶金就足够把他供到大学。那时他只有十五岁。

侠气外露

虽然成绩优异,但查良镛却不是那种“乖乖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生自由散漫、不守规矩”。

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当时学校常办壁报,文笔极佳又爱好写作的查良镛成为了壁报的常客。有一天,壁报前面挤满了人,大家都在争相看着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

“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

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

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

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学生们看了,禁不住哈哈大笑。因为谁都知道眼镜蛇指的就是他们的训导主任,训导主任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这篇大作的作者就是查良镛。因为看不惯训导主任的种种行径,“瞧不得他有事没事就辱骂学生”,便仗义执言,用笔来讨伐他。

训导主任看到文章,气得全身发抖,立马跑到校长那里哭诉:“请立即开除他。”几天后,查良镛被勒令退学了。他便转到衢州中学,念完了高中。

一个人一生中被开除过一次,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但难就难在还被开除过两次。

查良镛在四川重庆读大学时代,念的是外交系,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看不惯学校里不良的校风,他再次因大胆直言,于是遭遇了平生第二次开除。外交官理想因此幻灭。

从查良镛到金庸

命运有时说来也奇怪,查良镛虽然一生都未实现他的外交官理想,但他后来也说:“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我并不后悔。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这个职业。外交官的规矩太多,说不定做到一周我就被开除了。”

于是命运把他带进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应聘者蜂拥而来,竟多达人。查良镛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千里挑一,进入上海《大公报》,正式步入了报人生涯。

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查良镛被派到香港工作,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那时在香港工作并不是一个好差事。跟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来比,那时的香港比上海要差得多。但香港在发展,查良镛作为报人、作为金庸的人生也在一步步走上正轨。

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当时《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到,比武擂台会受到很多人的。于是灵机一动,决定邀请编辑陈文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小说连载后引起轰动,自此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

这部小说叫做《龙虎斗京华》,陈文统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梁羽生”。

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

罗孚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于是查良镛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反响甚至超过了梁羽生。他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创办明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他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办《明报》要十万块,金庸自己就出了八万。他将自己写小说和稿子赚的钱全部投了进去。他每天一篇的社论,在众多报纸中独树一帜。当时金庸一边写小说,一边写社评,小说要写八九百字,社评要写一千多字。还要随时国际时讯,精力消耗很大

每天一睁眼,就有两千字的稿子等着他。晚饭都不吃,要写好社评才能坐下来安心吃饭。社评写完的时候,一般也就到了报纸要发的时候。时常看到金庸在边上写,报纸排字工就站在旁边等着他。

金庸一直持续地为正义发声,也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进小说中,于是便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身为持续发出声音的公众人物,金庸必然会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金庸和倪匡

最危险的一段时间,金庸听到风声,还跑去欧洲躲藏了一个月。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找倪匡代笔。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

但不屈服的金庸又撰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可谓是金庸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舆论风气归于平静。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八十岁的学生金庸

金庸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部部经典。但金庸的名气虽响彻中外,而且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因此即使是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金庸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

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上课,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

在剑桥上学,金庸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有学生想找金庸拍照,签名。金庸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

在金庸眼里,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负,骄傲而不自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必须修炼的一部武功秘籍。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个人的一生,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就如查大侠的人生,可敬,可叹。

百科人物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镛,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年移居香港。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年,获得大紫荆勋章。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来源:京博国学、儒风大家、十点读书、搜狗百科等,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整理:爱读邦(ID:aidubang),编辑:爱读君

▲长按“识别”

超两成20至29岁韩国人曾买虚拟货币

调查显示,韩国20至29岁年轻人购买虚拟货币的比例高于30岁以上者。(路透社)

调查显示,韩国20至29岁人群中每五人有一人曾购买虚拟货币,而购买虚拟货币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

韩联社报道,韩国金融投资者保护基金会去年12月针对首尔和六大广域市及环首都卫星城居住的名25至64岁市民进行有关虚拟货币的调查。

调查显示,购买虚拟货币的比例与年龄成反比。20至29岁有购币经历的比例为22.7%,30至39岁为19.3%,40至49岁为12%,60至69岁为10.5%,50至59岁为8.2%。

不过,购币金额与年龄成正比。60至69岁投资者平均购币.9万韩元(约新元),其后依次是50至59岁(.8万韩元)、40至49岁(.2万韩元)、30至39岁(.9万韩元)、20至29岁(.4万韩元)。另外,60至69岁投资者中投资超千万韩元的比例达21.1%。

针对购买虚拟货币的目的,70.2%回答“投资”,34.1%回答“为了使用结算服务”。在不持有虚拟货币的受访者中有69.9%的人表示“今后没有购买虚拟货币的意向”。被问及不购买虚拟货币的原因时,46.2%称“担心黑客等安全问题”,31.4%表示“价格波动太剧烈”。

▲长按“识别”

▲长按“识别”

▲长按“识别”

▲长按“识别”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guoa.com/ygly/1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